摘要:12月18日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一份曾在太空遨游两周的黑木耳菌株“回家”,被正式交接给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的“心言豹林山耳(木耳名称)”有机黑木耳种植基地。
12月18日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一份曾在太空遨游两周的黑木耳菌株“回家”,被正式交接给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的“心言豹林山耳(木耳名称)”有机黑木耳种植基地。
据介绍,这次历史性的交接也是太空育种的开始,这些黑木耳菌株曾登上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从黑木耳菌液培养到帮助制作冻干粉装入冻存管放进载荷,都有北航“月宫一号”团队的支持,该团队将持续为企业开展目标菌株的筛选提供科研支持。
有机黑木耳被加工成冻干粉登上太空。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历时半年将黑木耳菌株送上太空
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定点扶贫和帮扶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助力中阳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该项目是北航在定点帮扶中发挥科技、人才、科研的典型案例。
“能够把这批中阳县的黑木耳菌株送到实践十九号卫星,其实北航做了很多工作。”北航教师伊志豪目前被派驻在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下枣林阳坡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介绍,中阳县自古以来就有栽培木耳的历史,木耳产业如今已成为中阳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由当地党员回乡创办的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中阳县木耳产业龙头企业,是国内规模较大的黑木耳上下游全链条产业,已建成年产1亿棒菌包,1000栋大棚的研发生产综合体。
伊志豪介绍,北航每年组织相关学院和科研团队赴中阳县开展“点对点”调研,深入了解农民实际需求,深入产业基地了解产业困境。早在2023年,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红在中阳县调研时,获悉该企业有开展黑木耳空间搭载进行航天育种的需求,于是此次黑木耳菌株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项目应运而生。
黑木耳菌株交接现场,菌株就装在箱子中。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在今年4月确认了此次搭载任务,我们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要把黑木耳菌株变成可以进行空间搭载的状态,需要通过将菌株液化并进行冷冻干燥等一系列的科学操作,终于在今年7月底8月初时把前期的工作全部做完,整项工作都是在‘月宫一号’实验室的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伊志豪说道。
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方北京科思腾达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今年7月,多方通过反复的研究讨论制订了此次航天搭载的实验方案,在8月7日收到了中阳县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送来的16管菌株。卫星的在轨飞行时间是13天16个小时。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其中便有此次交接的木耳菌株。
未来将对“太空菌株”开展系列科研工作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环境为生物科学提供了独特的实验平台。伊志豪表示,黑木耳作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食用菌,其在空间环境下的生长特性和遗传变异研究对黑木耳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及国家种质库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开展此次黑木耳空间搭载育种实验,期望借助空间环境的特殊条件,培育出新品种,推动产业升级。
中阳县把此次“上天”的黑木耳品种带到了仪式现场展示。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上天搭载是第一步,航天育种的后半程工作将随着此次交接启动,我们会把样品送到月宫一号’地面实验室,开展菌株的培养,筛选并培育出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一些菌株。”伊志豪介绍,科研人员还将借此培育某些方面有多功能性状的可以深加工的木耳品种,比如利用富含木耳多糖的品种制造食药同源的产品。此外,将结合“月宫一号”开展科学研究,“月宫一号中的生命保障系统是由人、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的四生物链环系统,微生物就包括真菌、木耳,此次希望通过诱变育种,为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我们企业拿到从太空返回的菌株后,也将把液态的菌株打到菌棒中,培育成形的木耳,通过对木耳的培育和对比,看看对木耳产量有没有质的提升,最终目标还是‘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人员高建伟介绍,当地环境具有雨水少、干旱的特点,获得更多抗逆性的好菌种对当地木耳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中阳县委副书记刘雁斌也来到了交接现场,他表示,在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征程中,政府高度重视北航与中阳的合作,二者共同打造了黑木耳生态地理标志数字化产业集群,还设有乡村振兴学院等。通过直播带货、文旅中心等多元化渠道,提升中阳黑木耳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强大动力。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