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之间的亲密与疏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15:29 1

摘要:我的妈妈和我说过很多遍她小时候的故事。她的父亲很久才回来一次,会把自己的儿子“举高高”,却一直都不肯抱她;当她上学之后,这个局势终于逆转了过来:她的哥哥成绩不好,而她却表现甚佳。于是,当父亲点名让她背诵任意一篇课文时,她终于能享受那一刻父亲眼里的光。

有位精神分析大师说过,“没有独立存在的婴儿,只有和母亲共同出现的婴儿”。我想斗胆篡改一下这句话,“没有独立的‘妈妈’,只有和女儿共同出现的妈妈”。

当“缺爱的女孩”成为母亲

我的妈妈和我说过很多遍她小时候的故事。她的父亲很久才回来一次,会把自己的儿子“举高高”,却一直都不肯抱她;当她上学之后,这个局势终于逆转了过来:她的哥哥成绩不好,而她却表现甚佳。于是,当父亲点名让她背诵任意一篇课文时,她终于能享受那一刻父亲眼里的光。

后来,这个渴望被爱的女孩成为我的母亲。

小时候,我是非常依赖乃至依恋她的。那时,我非常理解、同情她,并总想要维护她。我的成绩也从没让她失望过。这样的母女关系,和她与她的母亲的关系,有一种惊人的相似。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感受到恐惧与愤怒。或许是我鲜少决定过自己每天穿什么背后,那种由她安排的顺从;或许是日常互动中,总是要被挑出毛病、指出问题的那种审视的目光;或许是无论成绩多好,都“还可以再好”的那种无力;也或许是,我早早学会的,关注她的脸色、表情和语气,预判她今天是否开心的那种小心翼翼。

可以说,这样一个敏感、高自尊,被苦痛、匮乏的现实刺激而驱动,咬紧牙关不甘于平凡的女孩成为母亲后,她会如此养育与自己同性别的女儿:会一方面担心她的生存与安全,担心她不够“丰足”,总是想尽可能多地给予她、让她“好”、让她“优秀”,乃至让她“完美”,为此甚至可以牺牲自己;同时,又会在与这个无条件依赖自己、关注自己的幼小生命连接时,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需要与渴望投注其中,将对方的依恋、顺从、脆弱作为满足自己自恋需要的养分。

因为母亲身份的背后也只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有着自己童年、青年,有着伤痛和欢愉的女人。她不可能因为成为母亲就变成没有瑕疵、没有错误也没有自我的“伟大的母亲”,但也不该是因为成为母亲就不能有错误、不能对孩子造成任何伤害、不能不满足孩子的“完美的母亲”。

当我是亲历者,是那个笼罩在如此强大又脆弱的母亲阴影下的女儿时,看到这一切、走出这一切,不亚于从长梦中苏醒。

亲密关系里的控制与反叛

母亲一直热爱阅读和写作,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作品。于是,她带着厚厚的剪贴本去报社毛遂自荐,成为一名记者。

当时的我,不是很能理解她当记者的十年里经历了什么。那时的我能感受到的,只是她疲惫、沉重的神色,和越发捉摸不定的情绪。不过,家里的经济条件确实肉眼可见地变好了,家里的氛围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她工作的另一面,却是在近几年才重新跟我谈起。她对我说,“我当记者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骄傲的事情的。”

的确是这样的。我记得她采访报道过需要帮助的女性和学生。其中有一个受访对象,一直坚持每年给她寄一些家乡特产,感谢她的报道给自己带来的帮助。但这些“骄傲”的一面,却是当时的我从未感受到的。如果要解释这样一个矛盾,或许是这样的:对她来说,一开始的底色便太过灰暗和匮乏。所以哪怕这条路上曾经有过那样真切的亮色,但它们都仍然不足以改写底色上的满目疮痍。

也因此,明明作为一个普通人,她的经历本是值得骄傲的,但她却很难真的为自己骄傲。因为那些“好”来得太迟,她心里那个渴望被爱的黑洞一直无法填满。

而那个优秀的“我”,或许曾是最让她骄傲的存在。然而很快,她的“骄傲”就给了她许多冲击。一开始,我们的关系只是时有摩擦,等到我决心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并最终辞去稳定的工作之后,我和她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几乎每次她跟我视频,我们都会激烈地吵起来。尤其是一碰到工作和婚恋这两个话题,我们就会吵到声嘶力竭或者情绪失控,她会说“我以前跟你说话都不用考虑你的感受,现在都要看你的脸色了”,也会指责我“你怎么这么自私、怎么能剥夺我当外婆的权利”。

在这些争吵中,我和她依然在深深地纠缠着。于她,可能是一种强烈的失控、分离和冲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近在咫尺。而我试图与她划开边界的言行,以及与她价值观差异甚远的人生选择,都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我们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和她都无法放下彼此。她希望我还是那个符合她想象和期待的女儿,做那个她想要的“好”孩子;而我,则反复地愤怒于她不是我期待的那个“好”妈妈,那个可以理解我、支持我的妈妈。

母亲关系的和解与重构

在无数次争吵过后,母亲不得不逐渐接受一个事实:她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开始反思。

而我也在痛苦的同时,不断尝试去理解和觉察,非常奇妙的是,当我对她说“我已经不那么在意你的评价了”时,她也开始告诉我:“我告诉自己,我要相信你,放下焦虑……”

今年春节,我回家过年,这一次我们相处得挺好。借着和她一起玩“oh卡”的机会,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趁着闲聊的时光,我也看了她坚持了一年多的“积极日记”,上面记录的是如今每天的生活,比如煮了玉米、去地里扯了菜。更多的是记录她又出去散步了、去风光带挂了吊床,在上面晒太阳、睡觉,或者和我的父亲共同抱团取暖,互相安慰。

但我临走的前一天,明显感到她的情绪又不好了,脸色闷闷的,抬头看了我一眼,又有些赌气地扭过头,然后把头埋在手臂上睡了一会儿。这一切动作很像一个孩子。

在回程的高铁上,我意识到,这就是母亲长久以来的样子。面对分离,她有很多的委屈和不甘。她学会了“为母则刚”,学会了拒绝软弱和伤感,学会了戴上面具,也获得了母亲这个身份给她带来的所有伤口、疼痛、骄傲和满足。她不愿失去她的孩子、她的女儿、她的希望和寄托,但她却终将孕育出成长和分离。

我们谁也无法穿越到更早的时候,去给那个女孩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家,一对深爱她,以她为掌上明珠,给她经济支持和托举,倾尽心力希望她考上最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和丈夫的父母。或许正因如此,当这个女孩成为母亲,她便将这些她期待和想象中的“爱”给了她的孩子,给了我。而我也因这份“爱”带来的庇护,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或许当我“离去”,那个伤心的女孩,会慢慢学着将这份爱收回,一点一点地浇筑在自己身上。因为我会告诉她,我正在很好地对待我自己,而你也可以。

写下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天底下的孩子们,母亲那句“我都是为你好”的控制背后,或许是女儿“别管我”的倔强里暗藏的独立渴望……只有直面这些真实藏在母女亲密关系褶皱里的矛盾,我们才能让母女关系在理解与对话中走向真正的和解。

来源:中国妇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