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了香港?英国人最想要的中国领土其实是舟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5:14 1

摘要:谁都看得出来,舟山靠着宁波,往北能守住长江,往南能连通福建台湾,位置太要紧。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定海三将军的最后一战,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一脚退缩。

那年英军第二次打过来,目标还是舟山。

这地方不是偏远海岛,而是当时清廷眼皮底下的东海门户。

英国人不是没地方选,他们最早盯上的,是舟山,不是香港。

谁都看得出来,舟山靠着宁波,往北能守住长江,往南能连通福建台湾,位置太要紧。

英军头一次打舟山,水土不服,撤了。

但他们没死心,回去喘口气,第二次带着更多人马、炮火又杀回来。

这回清廷派了三位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带着五千多人,死守定海城。

打仗讲究人心,讲究地利。

舟山那会儿,已经是个商埠重地,三十来万人口,商贾云集。

英国人不是看中这地方风景,而是看中它背后通着的宁波。

谁拿下舟山,谁就能控制整个江浙的水上命脉。

打仗那天,天灰得像铁,炮声从海里轰过来。

英军舰队压着水面进港,火力压住城头。

葛云飞没躲,穿着厚甲站在最前头,连中数弹,倒下时手还抓着刀。

王锡朋守的是城门,最后被英军围住,血流尽了也没退。

郑国鸿撑到最后,巷战中被炸药炸飞,尸体都找不全。

三人同日战死,官兵伤亡殆尽,无一投降。

英军进了城,烧了衙门,设了军政府。

当地百姓不是看热闹的,宁波、台州、绍兴的乡民成群结队地送粮送人,光靠着军舰运输,英国人连炊事都难解决。

再说舟山这地方,气候潮湿,英军士兵一个个发烧呕吐,死的死,伤的伤。

几个星期下来,英军自己都觉得撑不住。

巴麦尊当时在伦敦坐着,原本想在舟山扎根。

可义律在前线一看,舟山这地方打下来容易,守住难,心里开始盘算。

他和清朝钦差琦善私底下谈了个协议,拿香港换舟山。

琦善觉得香港只是个小岛子,没啥油水,就答应了。

这个事瞒着双方政府,后来俩人都被撤职,英军也悄悄在舟山装了口子,说“暂时还你们,真要打起来我们还回来”。

英军不是傻,舟山他们其实还想要,留下了军营和补给点,还请了传教士做民政管理,甚至发“英国护照”。

但舟山百姓根本不吃这套,自发组织反击,一年内几次暴动,英军每次都被逼退到海边。

1842年《南京条约》签了,香港正式割让,英军才算彻底撤出舟山。

撤退前,他们还和清廷签了个附加条款,说舟山如果被别的国家抢了,他们英国有权“代为防御”。

这话听着像笑话,实则是英国人不死心的表现。

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再爆发,他们又回来占了舟山,但这次学乖了,只搞军事控制,不再插手民政。

舟山百姓那时候已经成了硬骨头,谁来谁打,谁打谁走。

英军最后彻底放弃,转头去搞香港。

那时香港还只是个渔村,但背靠珠三角,往南连着新加坡,往北靠着广州十三行,慢慢做起来了。

而舟山这头,打完仗后伤痕累累,被划给浙江省直管,脱离了宁波,自成体系。

葛云飞的后人多年后在舟山立了碑,王锡朋的家族迁到了内陆,郑国鸿的名字刻在了定海祠堂的石碑上。

这三人没留后代在官场,也没人写传记。

可在舟山人的嘴里,他们一直都在。

《南京条约》之后,英军再没在舟山立足。

清廷虽然赔了银子,但保住了舟山,等于保住了江浙的半壁江山。

后来上海崛起,宁波也成了通商口岸,舟山则成了靠近前线的军事要地。

再后来,舟山与宁波港合并,成了世界第一大港。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人死得不光彩,却死得值。

他们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不退。

他们没写过奏折,也没留遗书,打到最后一刻,兵刃不离手。

这种人,在当时不多见,在后来更少。

参考资料: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舟山地方志》

《鸦片战争纪略》

英国外交部档案馆《Opium War Dispatches》

《定海三总兵传》

来源:正能量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