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SH | 邹德慧教授、傅琤琤教授:强强联合,移植联合CAR-T等新疗法有望大力改善MM患者生存

B站影视 2024-12-18 19:45 1

摘要:1。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进入复发难治阶段,而复发难治MM(RRMM)患者的预后和治疗面临极大挑战

1。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进入复发难治阶段,而复发难治MM(RRMM)患者的预后和治疗面临极大挑战2。近年来,随着CD38单克隆抗体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疗法等创新策略的引入,MM患者的治疗结局得到改善3。然而,如何将这些创新策略与移植及传统药物联合应用,仍然是临床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日,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在美国圣迭戈成功召开,公布了多项关于MM的前沿研究成果。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邹德慧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详细解读MM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享对未来治疗发展的真知灼见。

医脉通:当前,MM依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能否请您谈谈当下MM领域的治疗现状及治疗格局?

邹德慧教授

近年来,PIs、IMIDs以及CD38单克隆抗体等药物的出现,引发了MM治疗领域的深刻变革。当前,MM患者的治疗已从传统的两药方案逐渐演变为标准的三药联合治疗,并逐步向四药联合方案发展。这种治疗策略的进展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获益,且在高危MM患者中的表现尤为明显3。同时,随着美法仑作为移植前预处理应用的不断深化,ASCT的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维持治疗药物的不断探索,MM患者的长期生存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RRMM患者治疗选择仍然相对有限。双特异性抗体、CAR-T等创新疗法的引入为MM治疗带来了新的选项,同时体现出免疫治疗在MM治疗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从今年ASH披露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到,CAR-T细胞疗法联合移植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方面展示出巨大潜力。

医脉通:MM的治疗并非一次单打独斗,需要经历诱导治疗、巩固治疗、维持治疗等多个阶段。您认为,MM患者移植后进行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如何?关于维持治疗,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邹德慧教授

鉴于MM患者目前仍无法实现治愈,临床实践已逐渐进入慢病管理模式,对MM患者进行从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包括移植)到维持治疗的全病程管理,将助力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其中移植后的维持治疗在全病程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加深MM患者缓解深度和改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今年ASH会议上,多项报告对MM维持治疗进行深入探讨,为MM维持治疗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Oral 361报告了一项来自希腊的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旨在探讨ASCT后使用来那度胺维持治疗的持续时间与停药可能5。在该研究中,194例患者接受诱导治疗后序贯ASCT;51例(26.3%)患者在维持治疗后3年实现持续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阴性和影像学MRD阴性,并根据研究计划停止了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停止维持治疗30个月后,患者MRD阴性率为92%;停止维持治疗3年后,患者MRD阴性率为86%5Oral 675报告了一项评估DR(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方案与单独使用来那度胺作为初治MM患者ASCT后维持治疗的III期AURIGA研究的亚组事后分析6。该研究共纳入200例患者,其中99例患者接受DR联合治疗,101例患者接受来那度胺单药治疗。结果显示,在不同年龄、种族、分期、高危细胞遗传学亚组人群中,DR组患者的MRD转阴率和PFS均优于来那度胺单药组,表明达雷妥尤单抗在维持治疗中的加入可进一步提升疗效6Poster 2379是一项来自全球血液和骨髓移植网络的真实世界分析,旨在探索来那度胺或沙利度胺维持治疗能否进一步加深初治MM患者ASCT后欠佳的血液学缓解7。该研究分析4903例使用来那度胺或沙利度胺维持治疗以及无维持治疗的患者的特征。结果表明,ASCT后中位随访45个月,与无维持治疗相比,来那度胺或沙利度胺维持治疗改善患者的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降低复发率,同时提高无复发生存p均无论患者在ASCT时的疾病状态如何,均观察到上述改善7当前,维持治疗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平衡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管理治疗相关副作用,确保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并确定最佳停药时机。MASTER研究前瞻性探索了CD38单抗四药联合治疗下,根据持续MRD阴性状态指导停药或随后进行维持治疗的可行性,研究发现该策略可为伴≤1个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患者带来获益,但对于在超高危患者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8。未来MM的治疗策略应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尽量减少患者的治疗负担,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此外,关于MM维持治疗模式的优化,仍需持续探索。

医脉通:细胞治疗的出现,为MM治疗带来了革命性进展;CAR-T细胞治疗与ASCT的联合应用有望进一步改善MM患者的长期生存。在本次ASH会议中,关于细胞治疗与ASCT在MM领域的联合应用进展如何,您能跟我们分享下吗?

傅琤琤教授

CAR-T细胞治疗在MM治疗中的数据令人鼓舞,而其与ASCT的联合应用,更让我们离“治愈”梦想越来越近。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本次ASH会议上,有三篇关于ASCT联合CAR-T细胞治疗的摘要,均来自中国9-11Poster 4766报告了我们中心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旨在探索高危初治MM患者接受ASCT联合CD19 CAR-T序贯BCMA CAR-T细胞治疗后使用来那度胺维持治疗的疗效,这也是第一个将BCMA和CD19 CAR-T细胞作为高危初治MM患者巩固治疗的临床试验9。该研究共纳入37例患者。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中位随访63.4个月,总缓解率为100%(92.1%≥CR),MRD阴性率为94.6%(10-5),59.5%的患者持续MRD阴性超过3年。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5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59.2%和85.3%。安全性方面CRS均为低级别,未发生ICANS,亦无治疗相关死亡。此外,研究还观察到CAR-T细胞在体内存续的持久性,中位CAR-T细胞存续时间为25个月;在MRD阴性状态发生变化时,观察到部分患者的CAR-T细胞重新激活Poster 4763探讨了ASCT联合BCMA CAR-T细胞治疗在伴髓外病变(EMD)RRM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10。在该研究中,18例患者接受抗BCMA CAR-T细胞治疗,其中8例患者同时接受了ASCT。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更高,可达100%(87.5% sCR/CR),治疗后所有患者的EMD均消失,截至末次随访时,75%患者仍处于CR状态。联合治疗组12个月的PFS和OS率显著更高。同时安全性良好,两组CRS/ICANS率相似,没有患者死于细菌感染或侵袭性真菌病10Poster 3386是一项针对伴P53基因异常初治MM患者的研究11。入组患者对标准抗骨髓瘤药物常有耐药性,且在ASCT后早期复发。该研究采用了基于VRd方案的CART-ASCT-CART2治疗策略。截至2024年7月,10例患者已完成第一次CAR-T输注,其中7例可评估疗效。接受第一次CAR-T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实现了缓解加深(5例CR且MRD阴性、1例VGPR、1例PR)。接受第二次CAR-T治疗的3例患者实现了CR且MRD阴性,中位MRD阴性持续时间为328天。安全性良好,CRS均为轻度且完全缓解,未出现ICANS11。

上述研究表明,ASCT联合CAR-T细胞治疗在MM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尤其是在提高缓解深度和延长生存期方面。这种强强联合的治疗模式,有望克服高危MM患者的不良预后,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当前,国内已有3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用于RRMM患者的治疗。针对CAR-T一线治疗MM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期待未来,ASCT联合CAR-T细胞治疗能为MM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医脉通:诚如您所言,ASCT与新型CAR-T细胞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有望为MM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在新药层出不穷的今天,您对MM领域的未来治疗发展有何展望?

傅琤琤教授

MM具有高度异质性,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多,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越来越短,克隆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单纯应用传统治疗手段已无法满足患者对长期无病生存的更高需求。随着新药和细胞治疗的不断发展,我们将能够为MM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提升MM患者的长期生存。ASCT与CAR-T细胞疗法的联合应用,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这项强强联合的治疗策略,能起到1+1>2的效果,为MM患者带来更多“治愈”的可能。

邹德慧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肿瘤诊疗中心移植与细胞治疗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康复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研究方向:淋巴系统肿瘤(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的临床和转化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傅琤琤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浆细胞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委员

女医师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女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抗癌学会血液肿瘤分会,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分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浆细胞疾病学组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

亚太骨髓瘤网成员

国际骨髓瘤协会成员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江苏省卫生厅科教兴卫重点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基金。获得过教育部、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等。

参考文献:

1. 廖益,等.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9, 42(1) : 53-60.

2.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10) : 810-817.

3.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5) : 480-487.

4. 注射用盐酸美法仑说明书.

5. Panagiotis Malandrakis,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361.

6. Laahn Foster,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675.

7. Andrew J. Cowan,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2379.

8. Cindy Varga, MD, BSc,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4702.

9. Chengcheng Fu ,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4766.

10. QI Deng,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4763.

11. Yuntong Liu, etal. 2024 ASH. Abstract 3386.

编辑:Cassie

审校:Arya

排版:Baa

执行:Quinta,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