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仓颉发明文字以来,中国就形成了用书籍记录历史的传统。古人通过书籍将自己的发明、文化、各个朝代帝王领导下百姓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代代人的精神传承传递给了后人。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宝库打下了基础。
自仓颉发明文字以来,中国就形成了用书籍记录历史的传统。古人通过书籍将自己的发明、文化、各个朝代帝王领导下百姓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代代人的精神传承传递给了后人。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宝库打下了基础。
然而,在中国历史中,有三本被称为“禁书”的经典,它们分别是《鲁班书》、《奇门遁甲》和《推背书》。这三本书因为其内容深奥、神秘,无法通过现代科学解释,因此被视为“妖书”。
鲁班,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位极为巧妙的木匠,他在木工技艺上的成就堪称建筑界的先驱。至今,他发明的鲁班锁和鲁班枕依然被广泛使用,成为木工技艺的象征。然而,除了木工技艺,鲁班还因一本神奇的书籍而闻名——《鲁班书》。
据传,鲁班在战乱频发的时代,鲁国君主为了获得战争胜利,想方设法寻找帮助。他听说鲁班的技艺非凡,可以制作出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神器,于是召他前来助战。然而,鲁班当时的妻子怀孕在身,他十分担心妻子的安全,因此,他用空闲时间制作了一只巨大的木鸢。这个木鸢无需人工驾驶,只要鲁班念出咒语,就能自如飞行,从战场飞回家中。鲁班的妻子也希望能够乘坐木鸢一起飞行,鲁班答应了她,并亲自扶着妻子一起上了木鸢。飞行中,妻子突然临产,血水洒落在木鸢上,导致木鸢失灵,最终二人不幸坠落,妻子和胎儿都丧命。鲁班因抓住一根树枝侥幸生还。由于鲁班未能意识到血水会破坏道术的禁制,导致了这场悲剧。痛失妻儿的鲁班发誓,从此学习《鲁班书》的人必定在孤独与痛苦中度过一生。《鲁班书》分上下两册,详细记录了鲁班精湛的木工技艺,但其中也包含许多“道术”内容,这些内容与当时主流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因此被视为禁书。
《鲁班书》中的“道术”部分,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民间偏方,极为灵验,引发了不少不法分子的兴趣。许多人无视鲁班所立下的诅咒,学习书中的偏方进行不道德的行为,这也导致了不少人将《鲁班书》告上了县衙,但却无法销毁。由于当时人们非常信奉鬼神和诅咒,有些人甚至为了能更好地学习书中的内容,故意使自己身体有所残缺,成为所谓的“缺一门”。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最终促使《鲁班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禁书。
《奇门遁甲》更是神秘莫测。据说,它是黄帝打败蚩尤的关键法门,姜子牙、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人物都曾学习过这门学问,虽然他们学到的只是皮毛,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因此大展宏图。诸葛亮凭借《奇门遁甲》的知识,在三国时期屡次帮助刘备获得战斗胜利,甚至在曹操和孙权的威胁下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如果没有诸葛亮的智慧和《奇门遁甲》的辅佐,刘备无论如何都难以在战乱中崭露头角。姜子牙也凭借这门术数辅佐周武王成功推翻纣王,建立周朝,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奇门遁甲》所记载的内容并非虚构,然而其中的奥妙极深,普通人若想窥探其精髓,极其困难。即便是具有一定天赋的人,如果急于求成,学习过程中也可能“走火入魔”,导致神志不清。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曾详细描述了《奇门遁甲》的奥妙,尽管他只是想将这些知识分享给更多人,但却未曾考虑到人心复杂,许多人无法保持初心,可能会因此误入歧途。随着越来越多的追求权利和财富的人开始学习《奇门遁甲》,这本书的神秘感愈发浓厚,甚至被“妖魔化”,使得许多人开始对其产生敬畏。
《推背图》被誉为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撰写于唐朝,由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位占卜大师编著。二人以推算天命、预测未来而闻名。李世民对天命有着浓厚的兴趣,便将袁天罡和李淳风召入宫中,恳求他们帮助自己窥探唐朝的未来。虽然二人最初表示天机不可泄露,但李世民恳求之下,最终答应为其推算。
李淳风在推演过程中渐入佳境,并将所推算出的内容图画化,记录下来。本应就此止步,但李淳风并未停下推算,他继续将推算延伸到两千年后的未来。此举令袁天罡震惊,并立刻提醒李淳风停下,但李淳风并未听从,最终两人决定将推算的内容以《推背图》命名,并流传后世。该书所预言的历史事件,包括武代李兴和安史之乱,几乎一一应验。
在宋朝建立后,赵光义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将《推背图》封禁,甚至发布《推背书》,试图以此改变百姓的观念。然而,封禁反而使得《推背图》更加广为流传,民间对它的关注和讨论愈加热烈。
这三本书之所以被称为“禁书”,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内容神秘,更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未能有效引导民众,使得这些书籍的神奇之处在民间流传得越来越玄妙,最终成为了“妖书”。
来源:北方小软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