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用于“锁边”工程的十万株玫瑰迎来了盛开期。从去年11月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合龙”,到如今的玫瑰绽放,为扎根沙漠的“治沙人”们筑起了一道屏障,不仅锁住了浩瀚的沙海,亦播种下了未来的希望。
近日,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用于“锁边”工程的十万株玫瑰迎来了盛开期。从去年11月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合龙”,到如今的玫瑰绽放,为扎根沙漠的“治沙人”们筑起了一道屏障,不仅锁住了浩瀚的沙海,亦播种下了未来的希望。
漫天黄沙里绽放的玫瑰花,诉说着“锁边工程”的苦难与辉煌。从1978年开始,“锁边”工程整整持续了40多年。烈日狂风,黄沙漫卷,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不仅掩埋了农田,也破坏了沿途的道路,许多沙漠城镇也在黄沙侵蚀下不断被吞噬着文明印迹。如何终结千百年来“沙进人退”的历史,成为关乎当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生态课题。面对着茫茫沙海,因地制宜成为筑起绿色屏障的关键答案。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的“治沙人”们通过结合沙漠水资源分布情况,充分做好当地生态资源文章,利用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的复合手段,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打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式浪漫”。
塔克拉玛干上的“治沙人”,绘就了夕阳下浪漫的底色。在塔里木沙漠公路的景点上,有这样一句充满乐观主义的口号:“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在这篇防风治沙的宏大史诗里,勤劳朴实的沙漠人民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底色。从“绿进沙退”到“人沙和谐”,新疆各族人民迎接着一场“主动参与治沙”与“共享治沙成果”的双向奔赴。“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如今筑起的“绿色屏障”,依靠的不仅是“移山之志”,更是几代人“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接续奋斗。“锁边”已成,但“人沙和谐”的征途仍旧漫长,当更多人参与到沙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沙漠边缘的玫瑰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烂漫,把“荒凉的沙漠”变成“安居的乐土”。
与自然双向奔赴的生态观,在沙漠里播种下未来的希望。“锁边封沙”的同时,当地居民也解锁了绿洲的“财富密码”。蕴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下的苦咸水,虽不适合普通植物生存,却造就了一片耐盐碱植物的天堂。精心挑选的种植作物,不仅是抵抗沙漠的“护卫军”,也是产生效益的“生财树”。不论是作为饲草补充饲料的四翅滨藜,还是适应干旱环境的沙漠玉米,都让当地百姓在创造绿洲的过程中兼顾了经济收益,让生态与经济收益互相成就。未来,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升级,更多适应沙漠环境的优质作物品种也将会被引进和培育,为沙漠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注入新动能。
种出绿野,遍开玫瑰,是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座丰碑,但却并不是沙漠治理的终点。 随着“锁边”工程的提质增效,塔克拉玛干这座“世界沙丘的博物馆”也必将会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答案,让更多的人能在沙漠里邂逅这场属于人与自然的别样浪漫。(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宋广朋)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