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次爆发!这3类人最危险!专家警告:端午前务必做好5件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12:36 1

摘要:近期,全国多地疫情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变异株活跃度明显上升,部分地区已出现小规模聚集性感染。随着端午节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增加,疫情防控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国家疾控中心近日发布预警,提醒公众提高警惕,特别是部分高危人群需加强防护。作为一线临床医生,我将结合最

近期,全国多地疫情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变异株活跃度明显上升,部分地区已出现小规模聚集性感染。 随着端午节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增加,疫情防控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国家疾控中心近日发布预警,提醒公众提高警惕,特别是部分高危人群需加强防护。作为一线临床医生,我将结合最新疫情数据和防控指南,为大家详细解读当前形势下的防护要点。

在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病毒一直在悄然变异。最新监测显示,BA.2.86.1和XBB等新型变异株传播力增强,免疫逃逸能力提高,导致感染率上升。北京、上海等城市三甲医院呼吸科门诊量同比增加35%,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上升明显。

我所在医院近一周内,新冠相关就诊量较前期增加了43%,其中老年患者占比高达62%。这些数据清晰表明,新一波疫情正在形成,而部分人群面临的风险尤为突出。

第一类: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基础疾病者,感染后重症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5倍。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在新冠相关重症和死亡病例中,老年人占比超过80%。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使得病毒入侵后更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心血管并发症。

前不久,我接诊的一位78岁高血压患者,轻度感染后未引起重视,三天后突发呼吸困难,经抢救虽转危为安,但住院时间长达两周,康复期更达一个月之久。

第二类: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器官移植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及HIV感染者等。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研究显示,此类人群感染后病毒清除时间延长63%,并发症发生率高出普通人群3倍。

这类人群即使接种过疫苗,产生的免疫保护力也可能不足,面对变异株时尤其脆弱。 他们需要格外注意个人防护,家人也应协助做好隔离措施。

第三类:孕产妇及6个月以下婴儿。孕产妇感染后不仅自身风险增加,胎儿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中华妇产科学会研究发现,孕期感染可能增加早产风险18%,新生儿低体重发生率上升11.3%。

6个月以下婴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发展为中重症的可能性较高。最新儿科学研究指出,婴幼儿感染后发热持续时间平均长达5天,且有23%的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

"针对高危人群的防护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优先保护好易感人群,才能有效降低医疗资源占用和社会整体负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

科学佩戴口罩,重点场所不可松懈

虽然现在大多数场所已不强制佩戴口罩,但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口罩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护手段。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显示,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可降低新冠感染风险65%以上。

特别提醒:高危人群进入医院、商场、地铁等场所,建议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N95口罩,并确保贴合面部无漏气。 口罩佩戴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潮湿后应及时更换。

加强营养摄入,提升免疫屏障

充足的营养支持是增强免疫力的基础。中国营养学会最新指南建议,日常饮食应保证蛋白质摄入占总热量的15%-20%,同时补充足量维生素D和锌等微量元素。

我在门诊中发现,很多患者过度依赖保健品,忽视基础饮食调整。实际上,每日一个鸡蛋、一份深海鱼、一把坚果和至少500克新鲜蔬果,比盲目服用保健品效果更好。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

睡眠不足是免疫力下降的重要诱因,研究显示连续三天睡眠不足6小时,免疫细胞活性可下降3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调查发现,睡眠充足者感染新冠后重症率显著低于睡眠不足者。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如有睡眠障碍,应采取温水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改善,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补种加强针,筑牢免疫屏障

虽然新冠疫苗对最新变异株的保护效果有所降低,但仍能显著减少重症和死亡风险。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完成加强针接种的人群,重症率比未接种者低87.6%。

高危人群如已超过6个月未接种加强针,应尽快咨询医生评估接种方案。特别是65岁以上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应优先考虑接种。

储备必要药物,做好应急准备

端午前应适量储备退烧药、抗原检测试剂等必需品。根据《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建议家庭药箱常备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止痛药、N95口罩、消毒液等物品。

需要强调的是,药物储备不等于自行用药,一旦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判断病情。 尤其对于高危人群,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最新研究发现,当前流行的变异株呈现三个明显特点:

首先,传播速度更快。研究显示,新变异株在相同环境下的传播效率比早期毒株高出56%,平均潜伏期缩短至2-3天。这使得疫情传播更加隐蔽和迅速。

其次,症状表现有变化。传统的发热、咳嗽症状仍然常见,但消化道症状明显增多。统计数据表明,近42%的感染者出现腹泻、恶心等消化系统不适,这常被误认为是普通肠胃炎而延误诊治。

第三,免疫逃逸能力增强。现有抗体对新变异株的中和能力显著下降,这导致了部分已感染或接种疫苗者的再次感染。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实验证实,现有疫苗诱导的抗体对新变异株的中和效力平均降低41.7%。

这些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新防控认知,避免因对病毒认识不足而放松警惕。即使是既往感染过的人群,也不能完全排除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随着端午小长假临近,不少人计划出行,如何在旅途中保护自己和家人?

出行前了解目的地疫情形势,优先选择人流较少的景点。携带足量口罩和速干手消毒液,餐前便后必须洗手消毒。交通工具上尽量选择通风良好的座位,长途旅行时定时摘下口罩在通风处短暂休息,避免面部压迫过久。尽量避开用餐高峰期,选择人少、通风良好的餐厅就餐。住宿环境入住后先开窗通风15分钟,用消毒湿巾擦拭门把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表面。返程后自我观察3-5天,如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并报备。高危人群建议端午期间减少不必要出行,尤其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防控措施虽有诸多要点,但落实到位并非难事。关键在于保持警惕,不盲目恐慌,也不过度放松。

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更需要关爱身边的高危人群,为他们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防疫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健康度过即将到来的端午假期,让防疫意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参考文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023年第35卷第9期《新冠病毒变异株免疫逃逸特性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第103卷《新冠后疫情时代高危人群管理专家共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新冠感染相关消化道症状临床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第44卷《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效果评估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年第58卷第3期《节假日人员流动对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影响分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简单畅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