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记事(1912—1928)》(两卷本),是历史学家王笛七年打磨而成的重磅历史非虚构作品。本书2025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甫一上市,即荣登《出版人》杂志4月好书、《新京报书评周刊》4月好书、刀锋4月好书、春风悦读4月好书、探照灯4月好书等好书书榜。
《中国记事(1912—1928)》(两卷本),是历史学家王笛七年打磨而成的重磅历史非虚构作品。本书2025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甫一上市,即荣登《出版人》杂志4月好书、《新京报书评周刊》4月好书、刀锋4月好书、春风悦读4月好书、探照灯4月好书等好书书榜。
初夏时光,5月24日(周六)15:00—17:00,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在郎园Vintage 7号楼兰境艺术中心举行《中国记事(1912—1928)》全国首发·北京暨分享会,届时将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罗新,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本书作者王笛,作为对谈嘉宾参加,知名读书博主赵健作为主持人。
彼时的时代精神是昂扬的,人们追求着正义,进行着真理之辩,走在自强的道路上。透过他人的眼睛,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这也是《中国记事(1912—1928)》英文书名China Through Others’ Eyes, 1912-1928的来源。
本场活动将分享《中国记事(1912—1928)》的创作理念、写作故事、阅读体验,以及我们从阅读这部近代史的作品中可以给现实的人生以怎样的启迪。
活动主题
透过他人眼睛,更好认识自己——《中国记事(1912—1928)》全国首发·北京暨分享会
活动时间
2025年5月24日(周六)
15:00—17:00
活动地点
郎园Vintage 7号楼 兰境艺术中心
活动嘉宾
李敬泽,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主编,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评论家、作家,著有《会饮记》《上河记》《青鸟故事集》《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等。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
历史学家,著有《内亚渊源》《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从大都到上都》《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漫长的余生》等。
王笛,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
历史学家,著有《中国记事(1912—1928)》《历史的微声》《消失的古城》《走进中国城市内部》《那间街角的茶铺》《街头文化》《茶馆》《袍哥》等。
主持人
赵健,《人民日报》推介读书博主,清华大学首届新媒体高级研修班成员,央视《开讲啦》特邀嘉宾,江苏卫视《一站到底》常驻嘉宾,湖北卫视《奇妙的汉字》全国总冠军,曾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年度特别奖、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
参与方式
不能来现场的朋友
可点击预约线上直播
系列活动一览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书的内容、思想、写作方法以及对中国近代史有更多角度的认识,人民文学出版社特组织如下系列活动。
图书简介
历史学家王笛的新著《中国记事(1912—1928)》,挖掘来华西方人的记录,以宏大的视野兼及微观的故事展示了辛亥革命、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中国参加一战、新文化运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爆发等重大事件,还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叙述了中国积极参与华盛顿会议、致力于完成巴黎和会未竟事业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许多中国留学生前往西方,寻求新知以探索国家的未来。燕京大学的创办则成为了这一时期教育的奇迹,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五卅运动前后,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思想也在中国逐渐传播,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西方人的视角——观察那个大变革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书中引用的资料,真实反映了当时西方媒体对中国事务的看法。这些资料不仅来自像《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也包括当时许多其他报刊上关于中国的文章。在中国的西方外交官、记者、作家、学者、旅行者,如芮恩施、杜威、鲍威尔、赛珍珠、司徒雷登、史迪威、阿班等人,从北京、南京、上海到广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记载了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民生百态的深入观察和了解。书中配有48幅珍贵的图片,从视觉上把读者带回历史现场。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