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滴滴——"黄浦江边的游轮拉响汽笛,如今的陆家嘴摩天大楼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但要是把时针拨回53年前,你敢想象现在被叫做"魔都"的上海,当年连栋像样的高楼都找不着?
"滴滴——"黄浦江边的游轮拉响汽笛,如今的陆家嘴摩天大楼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但要是把时针拨回53年前,你敢想象现在被叫做"魔都"的上海,当年连栋像样的高楼都找不着?
当美国摄影师Joseph的镜头对上70年代外滩,拍下的画面绝对能惊掉00后的下巴!
那时候的上海街头,空气里都飘着计划经济的"味道"。满大街跑的不是特斯拉,而是头顶两根"大辫子"的无轨电车。商店橱窗里清一色手写价签,最时髦的广告语是用汉语拼音写的"Shanghai Pai"(上海牌)。现在年轻人种草的老字号,什么回力鞋、百雀羚,当年可是家家户户的"刚需三件套"!
【工人老大哥的黄金年代】谁能想到现在月入过万的写字楼白领,当年竟羡慕死车间女工?
镜头里那个穿着藏蓝工装的女工,腋下夹着铝制饭盒昂首阔步。别以为那时候当工人就是苦哈哈,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铁饭碗"!车间里机器一响,比现在互联网大厂的工牌还威风。当年要能穿上"的确良"衬衫上班,绝对能引发办公室集体围观——这面料金贵得跟现在背爱马仕差不多!
当24㎡挤着一家五口,上海人硬是活出了百万网红家的精致!
别看现在人均居住面积动辄30㎡起步,当年8平方的亭子间照样能上演生活大爆炸。木楼梯嘎吱作响的弄堂里,张阿姨烧的红烧肉香能飘过三条街。最绝的是家家户户的"空间魔法":晚上拉开折叠桌就是餐厅,收起被褥柜子变客厅,竹竿支起的晾衣架能挂出万国旗的阵仗。
没有监控没有AI 70年代的带娃方式居然这么野?
现在家长选幼儿园要看双语教学、蒙氏教育,当年能进国营托儿所就是天大的福气!阿姨们用搪瓷缸给娃喂米糊,竹编的婴儿车里并排躺着五六个小囡囡。最硬核的是午睡时间——直接把十几个娃摆大通铺上,现在的育儿专家看了怕是要当场心梗!
穿越时空的钢铁巨兽 这辆长得像拖拉机+摩托车的怪物 竟是上海人通勤神器?
外滩档案馆最近复原的老照片里,惊现一辆四不像的交通工具。三个轮子顶着铁皮棚子,车头装着摩托发动机,后斗里居然能塞下十来个乘客!据说这玩意当时跑起来突突直冒黑烟,但票价只要5分钱,绝对是70年代的"拼多多版滴滴快车"。
魔都学霸的祖传基因 控江中学的旧校门 藏着上海教育封神的秘密!
现在家长挤破头想进的控江中学,当年校门朴素得像个工厂传达室。但就是这栋红砖小楼里,走出了后来震惊世界的"少年班"第一批学员。更夸张的是,他们的实验室早在1972年就搞出了磁带录音机——那可是比苹果公司成立还早4年的黑科技!
当老照片遇上现代科技 这些反差萌让人笑出眼泪
把Joseph的底片用AI修复后,我们发现了这些神级细节:供销社柜台后的阿姨在用算盘对账,隔壁大叔的永久自行车后座绑着两捆大葱,理发店门口转着的不是霓虹灯而是三色滚筒...最绝的是外滩防汛墙旁,几个爷叔拿着海鸥相机在拍风景——合着50年前上海人就在玩街拍了!
如今的陆家嘴灯光秀照亮夜空时,那些石库门里的炊烟早已消散在时光里。但当我们放大老照片的每一个像素,分明能看见这座城市的基因密码: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把日子过成诗的智慧,在集体生活中磨炼出的处世哲学,还有深植骨子里的那份"就算只有八平方,也要活出国际范"的倔强。
要是现在能穿越回去,你猜Joseph最想拍啥?我赌五块钱,肯定是那些明明破破烂烂却生机勃勃的弄堂——毕竟那里藏着的,才是真正的魔都灵魂!
来源:伤感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