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光弼是契丹族,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唐朝中期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为平定安史之乱、延续唐祚的核心人物。他以治军严整、战术奇诡著称,被司马光誉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1.李光弼
李光弼是契丹族,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唐朝中期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为平定安史之乱、延续唐祚的核心人物。他以治军严整、战术奇诡著称,被司马光誉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他出身将门(父李楷洛为左羽林大将军)的李光弼,少年从军,精于骑射,早年随王忠嗣镇守河西,以“斩敌酋、夺旗纛”崭露头角。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临危受命任河东节度使,首战即以太原保卫战,便震慑天下:率不满万人的老弱残兵,以地道战、抛石机、火攻等战术,击溃史思明十万叛军,歼敌七万余,直接创下冷兵器时代城防战典范。
此战不仅保住河东粮道,更牵制叛军主力,为郭子仪收复长安、洛阳赢得战略空间。
而后就是河阳之战,就是李光弼的军事生涯巅峰。面对叛将史思明、周挚二十万大军压境,李光弼以“移营惑敌”“血战野水渡”等奇谋,三日内三败叛军,斩首万余,生擒敌将徐璜玉,史称“河阳三捷”。
他善用地形与心理战,曾令将士持长刀列阵,专砍叛军“柘羯”精锐骑兵马腿;又于阵前怒斥叛将仆固怀恩,迫其羞愤退兵。其治军之严,史载“令出必行,虽亲卫违令亦斩”,却能与士卒同食粗粝,故军中皆愿效死。
他一生不蓄私财,临终前将皇帝赏赐尽数分予将士,唯留铠甲刀枪入殓。后世将其与孙武、吴起同列武庙十哲,赞其“以孤忠撑危局,挽狂澜于既倒”,其“先谋后战、出奇制胜”的军事思想深刻影响晚唐藩镇战争与宋代兵学。
2.安守忠
安守忠是安史之乱中叛军阵营核心将领之一,安禄山族侄(一说部将),以骁勇善战、机变诡诈著称,是叛军西进关中、对抗唐军的重要军事支柱。
然而他虽未跻身后世武庙名将之列,但其战术能力对战争进程产生过关键影响,史书评其“凶悍狡黠,叛军之爪牙”。
安守忠早年随安禄山经营河北,深得信任。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率精锐骑兵为先锋,连克河南诸州,参与攻陷洛阳之役。
在756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安守忠受命镇守长安西郊,成为叛军抵御唐军反攻的屏障。香积寺之战中,他率叛军主力与郭子仪率领的唐回联军激战,以“重甲骑兵楔形冲锋”一度突破唐军阵线,但终因仆固怀恩回纥骑兵侧击而溃败,此战成为唐军收复长安的转折点。
安守忠用兵不拘常法,尤擅伏击与心理战。758年,他在陕州之战中佯装溃退,诱唐军朔方节度使崔光远深入,反设伏兵大破之,斩首万余;又于永丰仓之战中夜袭李嗣业军,致唐军名将李嗣业重伤身亡。
他的凶名之盛,时人闻其旗号皆惧,杜甫《悲陈陶》诗中“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即暗指其部暴行。
安史政权内讧后,安守忠一度投靠史思明,但762年史朝义败亡前夕,他见大势已去,率残部降唐。
唐代宗为安抚河北旧将,暂授其检校刑部尚书,然次年即以其“反复无常”为由诛杀。
安守忠作为叛军骨干,虽军事才能突出,却因立场与暴行被钉于历史耻辱柱,其命运折射出安史集团“猛将无德终难久恃”的必然结局。
来源:经典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