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币铸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新疆省城造币厂为纪念辛亥革命胜利而铸的纪念币。铜币直径约3.8厘米,重15.2克,红铜材质。正面中央镌交叉双旗图案,左为十八星旗,右为五色旗,旗帜飘扬,结带清晰,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上缘镌英文“HO-NAN”,下
此币铸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新疆省城造币厂为纪念辛亥革命胜利而铸的纪念币。铜币直径约3.8厘米,重15.2克,红铜材质。正面中央镌交叉双旗图案,左为十八星旗,右为五色旗,旗帜飘扬,结带清晰,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上缘镌英文“HO-NAN”,下缘镌“20 CASH”面值,左右两侧点缀长枝花,枝叶繁茂,工艺精湛。背面中央为扁菊花图案,花瓣层叠,环绕嘉禾纹饰,象征丰收与和平。外缘镌“中华民国”及“当二十铜元”,左右两侧点缀六花星,布局和谐。此币设计融合中西元素,双旗与菊花图案呼应,彰显民国初期货币改革的创新精神。2025年上海泓盛春拍中,一枚保存完好的样币以168万元成交,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成为藏家竞逐的焦点。
此币铸于朝鲜王朝末期(1892年),为朝鲜脱离清朝藩属地位后铸造的首批国号钱之一。铜币直径约2.5厘米,重6.8克,黄铜材质。正面中央镌“五分”面值,外缘环镌“大朝鲜开国五百一年”纪年,字体端庄,彰显朝鲜独立后的国家意识。背面中央为蟠龙图案,龙纹清晰,鳞片分明,四周环绕云纹,象征皇权与吉祥。此币设计突破传统,首次在钱币上使用“大朝鲜”国号,反映朝鲜谋求独立的历史背景。2024年韩国拍卖市场中,一枚品相完美的原光币以135万元成交,其历史意义与稀缺性成为收藏界的宠儿。
此币铸于1911年,为清朝末年币制改革的产物。铜币直径约2.8厘米,重7.2克,红铜材质。正面中央为巨龙图案,龙头向左,张口露齿,威武霸气,龙身蜿蜒,鳞片清晰,四周环绕珠圈,上缘镌“大清铜币”四字,下缘镌“宣统三年”纪年,左右两侧点缀六瓣花。背面中央为“十文”面值,字体端庄,外缘环镌麦穗纹饰,象征农业丰收,下缘镌“百枚换银币一圆”,明确兑换比例。此币铸造工艺精湛,龙纹与麦穗图案呼应,体现清朝末年货币改革的现代化尝试。2025年北京诚轩秋拍中,一枚PCGS MS64评级的高分币以192万元成交,其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成为收藏市场的标杆。
此币为宣统年间(1909年)试铸的样币,未正式发行。铜币直径约3.3厘米,重12.5克,黄铜材质。正面中央为“大清铜币”四字,上缘铸满文“大清铜币”,左右铸干支纪年“己酉”,字体端庄,下缘镌“当制钱二十文”面值,珠圈外缘装饰精美。背面中央为蟠龙图案,龙身矫健,鳞片分明,四周环绕云纹,上缘镌“宣统年造”四字,外缘环镌英文,体现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此币存世量稀少,为研究清朝币制改革的重要实物资料。2023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一枚保存完好的试铸样币以215万元成交,其稀有性与历史价值成为藏家追捧的焦点。
此币铸于1914年,为广东省地方货币。铜币直径约2.5厘米,重5.8克,红铜材质。正面中央为“壹仙”面值,字体端庄,外缘环镌“中华民国三年”及“广东省造”纪年,左右两侧点缀五角星,布局简洁。背面中央为嘉禾纹饰,麦穗饱满,象征丰收与繁荣,外缘环镌英文“KWANGTUNG PROVINCE”(广东省)及面值,体现中西文化交融。此币设计精美,工艺精湛,反映民国初期地方货币的发行特点。2025年香港拍卖市场中,一枚PCGS MS63评级的高分币以155万元成交,其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成为收藏市场的热点。
来源:蔡老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