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为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大规模接纳非洲、亚洲和拉美留学生。这些学生多来自新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苏联希望通过教育输出社会主义理念,培养亲苏精英。至80年代,苏联累计接收了数万名非洲留学生。
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为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大规模接纳非洲、亚洲和拉美留学生。这些学生多来自新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苏联希望通过教育输出社会主义理念,培养亲苏精英。至80年代,苏联累计接收了数万名非洲留学生。
赫鲁晓夫
1960年莫斯科国立大学,非洲学生被安排与苏联学生同住时,部分苏联学生集体抗议,高喊“不要黑人住在我们楼层”,最终校方被迫隔离住宿。此事暴露了苏联社会对非白人留学生的排斥。
1963年,一名加纳学生在莫斯科街头被谋杀,引发数百名非洲学生游行至美国大使馆(象征对种族主义的控诉),与苏联警察发生冲突。苏方逮捕并驱逐了部分学生,西方媒体借此宣传苏联的“伪反殖民主义”。
1970年代,克格勃对留学生活动严密监控,禁止他们与苏联公民自由交往。1970年代安哥拉、莫桑比克学生因本国政治派系斗争(如苏联支持安哥拉人运)在莫斯科校园内爆发冲突,甚至演变为械斗。
苏联经济停滞导致留学生宿舍条件下降,部分莫斯科市民将资源短缺归咎于“外国人占用福利”,民间排外情绪上升。1986年莫斯科卢蒙巴人民友谊大学(现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发生大规模冲突:一名非洲学生被指骚扰苏联女性,引发当地青年围攻留学生宿舍,数百人受伤。此事迫使苏联政府加强安保,但民间针对留学生的暴力事件仍时有发生。
虽然苏联留学生的事件与某国情况不一样,但民间对留学生的认知基本一样。猎艳说、巴西牛排说、超国民待遇等对于一个古老民族、以尊严为荣的民族是不可接受的。历史是面镜子,我们在外交往中应该吸取教训,外交固然重要,但内部稳定更加重要,我们可以以孔子学院为平台,以师资力量走出去的方式传播我们的文化及意识形态。
苏联对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引发了社会矛盾,苏联政府为非洲留学生提供了远超本土学生的待遇,包括每月90卢布的生活补贴、免费学费和住宿费、国际往返机票等,这些待遇使得非洲留学生在苏联社会中显得高人一等,引起了苏联民众的嫉妒和不满。
苏联卢布
大多数留学生行为失范乖张,不尊重所在国的历史文化习俗,许多非洲留学生行为散漫,逃课、酗酒、街头滋事,甚至诱骗苏联女性,这些行为加剧了苏联民众对非洲留学生的反感。此外,部分留学生伪造学历骗取签证,到苏联后却不遵守校规,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苏联社会对跨种族亲密关系极为排斥,这使得非洲留学生与苏联女性之间的关系成为敏感问题,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