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全面促进农民增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1:52 1

摘要:近年来,佳县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着力破解“土地碎片化经营难、小农户对接市场难、旱作种植效益低”等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创新构建出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旱作技术稳根基+托管服务扩规模+订单农业保销路+科技赋能增单产+集约经营降成本+

近年来,佳县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着力破解“土地碎片化经营难、小农户对接市场难、旱作种植效益低”等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创新构建出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旱作技术稳根基+托管服务扩规模+订单农业保销路+科技赋能增单产+集约经营降成本+农田改良强基础”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形成“农业增效、农村壮大、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旱作技术稳根基。佳县针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十年九旱”春季播种难、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等问题,在长达6年的摸索里,构建出一套适宜北方旱作区机械化全膜深沟探墒播种高产技术,一次性完成开沟探墒、宽膜全覆膜、打孔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自动开沟深度10厘米以上,避开土壤表层干土,把种子种到湿土上,同时自动铺膜全覆盖,机械化达到90%,土壤水分生产率提高12%以上,作物产量增加15%~32%,减轻农民90%的劳动压力。该技术已在榆林市11个县区示范推广应用,并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托管服务扩规模。佳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补贴费用、部门提供技术指导、龙头企业订单式保底收购、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服务、村集体中间服务沟通、农户积极托管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村集体+农户”“主体+村集体”“主体+农户”的多种托管运营模式。据统计,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96万千瓦,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托管面积从2019年的0.5万亩次增长到2024年的17万亩次,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订单农业保销路。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农户需求,提供个性化订单服务。以高粱为例,佳县一隆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与西凤酒厂等企业签订收购协议,并在全县范围内以保底价与农户签订高粱采购协议。2024年收购6.2万吨高粱,覆盖农户2万余户,户均收入可达8000元。另外随着本地酒业品牌“桃花液”“寨沟红”“窑湾老酒”“白云论道”的崛起,每年至少可以消耗3000吨优质高粱。保障种植户利益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农民种植高粱的底气。

科技赋能增单产。2024年佳县建设粮食单产提升基地21个,通过增密度和套种种植技术,有力促进单产提升。一是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点,稳粮增豆。大豆玉米4:2模式种植,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每亩比同品种净作玉米可增收600元左右。二是建设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示范点,每亩增密度至5800—6100株产量,同等条件下“增密度”种植平均亩产可增加200公斤以上,每亩可增收480元左右。

集约经营降成本。服务主体实行统一采购良种、统一地膜种植、统一施肥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或人工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经营模式,节本增效。以高粱为例概算,可为农户降低农药成本约20%、亩节省施药费用约30元;技术助力可增产20%以上,亩增收至少200元;大大减少人工间苗除草等费用;综合收益每亩增收至少300元。

农田改良强基础。近年来,为有效破解农村土地分散化、碎片化难题,佳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2.11万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3.17万亩,夯实农田设施“硬件”。随着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灌溉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相继实施,逐步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舒心田”“致富田”,农民耕、种、防、收等环节机械化水平更高。

据悉,2024年该县托管服务面积突破17万亩次,辐射带动农户2万余户均增收1000-10000元不等、5家集体经济合作社均增收近3万-5万元,真正地实现了“村社农”“1+1+1>3”的三方共赢局面,形成了“农业生产找托管,农民增收地增产”的“佳县托管路径”。相关经验被“新华网”“今日头条”“中华网”“榆林日报”“陕西网”“西北信息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网站及报社多次宣传报道。(张娜)

编 辑:张凯凯

审 核:冯富强

来源:荣耀陕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