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竞争力不敌同行,东方药林恐难破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11:48 1

摘要:近年以来,天津、武汉等地相继进行了全国中药注册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而2024年实施的中药注册分类改革,要求企业提供更充分的临床试验数据,审批周期显著延长。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一直在争议中前行。作为一家由南方医科大学参与创办、深耕中医药领域近二十年的企业,东方药林在2024年迎来了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这一年,公司以马来西亚为桥头堡启动全球化战略,推出三力抗衰理论体系,构建多品牌矩阵,并加速布局数字化营销渠道,展现出破局的决心与行动力。

然而,在中医药行业加速变革的大背景下,政策监管的收紧、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及研发创新的滞后,正如同三座大山,横亘在东方药林的发展之路上。

这些挑战不仅关乎企业个体的生存,更折射出整个中医药行业在现代化转型中必须跨越的鸿沟。

合规门槛攀升,东方药林面临生存大考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落地,正重塑着行业的竞争格局。

据媒体报道,近年以来,天津、武汉等地相继进行了全国中药注册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而2024年实施的中药注册分类改革,要求企业提供更充分的临床试验数据,审批周期显著延长。

例如, 某头部企业的心脑血管类中药独家品种,因未通过新的安全性评估,上市进度推迟近两年,直接导致数亿元营收损失。实际上,这样的案例也如同给东方药林敲响了警钟。

可以预见,若东方药林未来向药品领域拓展,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临床研究。尽管公司依托南方医科大学的科研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和2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但在中药新药研发投入上仍显不足。

从行业来看,2024年中药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2.96%,而天士力、以岭药业等头部企业已超过10%。对比之下,东方药林的研发强大仍然面临考验,在政策窗口期稍有迟疑,就可能错失先机。

与此同时,医保控费与集采常态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2024年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中,数十个独家品种大幅降价,部分产品降幅甚至高达40%以上。

据媒体报道,2024年,步长制药因核心产品收入下滑及销售费用高企,亏损7.02亿元。公司部分独家品种被调出省级医保目录,市场竞争加剧,该类事件也成为行业的警示案例。

据了解,东方药林的产品目前以保健食品为主,尚未直接受到集采冲击,但其直销模式依赖高毛利产品支撑。一旦部分产品未来被纳入医保或地方集采试点,价格体系将面临重构压力。

此外,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要求医院控制治疗成本,也在间接压缩中药在临床端的使用空间,这对企业的市场拓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际化征程中,质量标准的差异成为东方药林必须跨越的壁垒。

例如,欧盟、美国等地区对中药材农残、重金属等指标的检测标准远超国内,尽管公司2024年启动的东南亚市场拓展避开了欧美严苛的准入门槛,但马来西亚等市场对进口保健品的备案制管理,仍需企业投入资源建立本地化合规体系。

曾有某中药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因未能及时调整产品配方以符合当地清真认证要求,导致市场推广受阻长达半年,这样的教训提醒东方药林,国际化之路绝非坦途,合规是第一步。

多维挤压下,恐难突围困境

在政策重塑行业格局的同时,市场竞争的马太效应也愈发明显。云南白药、片仔癀等传统中药巨头,凭借品牌、渠道和资本优势,正加速向大健康领域扩张。

云南白药2024年非药业务营收占比不断攀升,其通过牙膏、面膜等跨界产品构建了消费端护城河;而片仔癀依托国家保密配方,在肝病用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通过林麝养殖强化上游供应链。

相比之下,东方药林的产品线仍以传统保健食品为主,缺乏类似“白药牙膏”的现象级爆款。2024年推出的三力抗衰理论体系虽聚焦抗衰赛道,但在奇正藏药、羚锐制药等贴膏领域龙头的挤压下,尚未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市场空间的开拓举步维艰。

东方药林自2014年获得直销牌照后,以“轻创业”模式快速拓展市场,但直销行业长期存在的夸大宣传、层级分销等问题,使其面临较高的合规风险。

2024年某直销企业因涉嫌传销被立案调查,引发行业信任危机。尽管公司强调“三个月无理由退货”等售后服务,但直销团队的市场行为仍需加强监管。

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消费者对直销模式的接受度逐渐降低,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电商、直播等新兴渠道购买健康产品。东方药林2024年推出的“素人主播计划”试图融入新消费趋势,但相比完美日记、薇诺娜等品牌的数字化运营,在用户粘性和流量转化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东方药林的海外市场开拓,同样面临本土化挑战。2024年东方药林以马来西亚为起点进军海外,计划构建“辐射东南亚—突破欧美”的市场版图。

然而,安利、如新等国际直销巨头已在东南亚深耕多年,本地品牌如马来西亚的“双威”也占据一定份额。尽管公司在吉隆坡召开的启动大会声势浩大,但实际市场渗透率的提升需要时间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知存在差异,印尼市场更偏好草本成分明确的产品,马来西亚华人对传统中药的接受度较高,这种市场分化要求企业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而这正是东方药林目前需要补足的短板。

研发投入不足,短期难以摆脱转型之痛

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离不开研发创新的支撑,但东方药林在这一领域的短板较为突出。2024年中药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2.96%,而东方药林的研发投入未在公开数据中明确披露,但是据业内人士根据其规模等进行推测,其与天士力、以岭药业等品牌的研发投入占比相比,或许依然存在差距。

例如,虽然公司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建立研发中心,但研发资源更多集中在保健食品领域,中药新药研发进展缓慢。2024年推出的三力抗衰理论体系虽整合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科技,但缺乏具体的专利技术或临床数据支撑,难以形成技术壁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被模仿超越。

产品同质化问题更是制约东方药林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其产品线以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和草本提取物为主,与汤臣倍健、安利等企业的产品高度同质化。

在抗衰赛道,推出的头皮抗衰、心脑抗衰等八大产品线,尚未形成类似雅诗兰黛“小棕瓶”的品牌认知度。反观以岭药业,通过连花清瘟胶囊等爆款产品建立了市场口碑,并持续推出通络明目胶囊等创新药,形成了强大的产品矩阵。东方药林若不能在产品创新上取得突破,很可能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压缩利润空间。

中药现代化进程的缓慢,也让东方药林在国际化道路上举步维艰。中医药的国际化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但其核心产品的有效成分尚未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在欧美市场面临准入障碍。

早年,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完成美国FDAⅡ期临床试验,为中药国际化提供了范本,而东方药林在成分分析、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却仍显滞后。

此外,在数字化健康管理、AI辅助诊疗等新兴领域,公司的布局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数据的整合方面,险些错失借助科技赋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于见专栏」认为,站在中医药行业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历史交汇点,东方药林面临的危机,本质上是传统中医药企业在新时代的生存挑战。

政策监管的收紧,倒逼企业构建更完善的合规体系;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要求企业找到差异化的生存之道;研发创新的滞后,则警示企业必须加大投入推动转型,从而远离转型阵痛。

这也意味着,东方药林的破局之路,需要以合规为基,才能经得起政策浪潮的风吹雨打,与此同时,东方药林还需以科技的力量驱动创新,从而打破市场格局。

结语

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向来是充满争议的。有人认为,中医药的治疗效果缓慢,不像西药那样立竿见影。也有人认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也过于传统,更不适应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

因此,这些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加速其前进的步伐。相反,一些企业因为在转型方面动作迟缓,而错失先机。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的进步也在变相加剧行业竞争,让跑得更快的竞争对手,拥有更多可以超越自己的筹码。

而东方药林,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因此,其焦虑也势必会挥之不去。期待东方药林能够在行业外部环境充满变数之时,能够依靠其品牌底蕴,继续在行业拥有一席之地。

来源:于见专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