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工开物》这本书我读过两遍,第一次阅读还是50年前,当时最喜欢的是书中的那些插图,满足了我那个时候对很多东西是怎样生产的好奇心。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很多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农产品和部分手工业品其实还停留在前工业时代,所以当时的很多东西的生产与这本书上的生产方
前两天看了陆川导演的跨界舞剧《天工开物》,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天工开物》这本书我读过两遍,第一次阅读还是50年前,当时最喜欢的是书中的那些插图,满足了我那个时候对很多东西是怎样生产的好奇心。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很多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农产品和部分手工业品其实还停留在前工业时代,所以当时的很多东西的生产与这本书上的生产方式差不了太多,我也就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不少中国古代的生产技术细节。
也正是因为对这本书非常熟悉,所以我对这部剧充满了期待,因为我感觉要把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在舞台上展现实在是太难了,很想看看陆川导演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整部戏还没有开始演出,就由几名演员手持着各种生产工具,以泥塑的形象走到台口,用不同的身姿进行展示,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书中描述的手工业生产的场景。在整部戏的中场休息期间,演员们也是这样走到台前,由观众以此为背景进行拍照。这种互动方式大大拉近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
等到演出开始,我才发现这部戏完全不同于我过去熟悉的舞剧,真是名副其实的跨界舞台剧。因为在这部戏当中除了有舞蹈表演之外,还有语言、字幕等非舞蹈语汇的参与,再加上电影技术的运用以及富有象征意义的舞台布景,给人一种全方位的审美享受。
严格意义上说,这部戏不是展示《天工开物》这本书,而是展示了作者宋应星的一生。在戏中,通过“赶考”“著书”“山河”等几个板块,串联起“乃粒”“乃服”“冶铸”“锤锻”“膏液”“陶埏”“佳兵”“舟车”等篇章,将宋应星的人物故事作为主线,其间通过舞台上下演员们象征性的表演,以及舞台上的布景和背景投影中的器物和插图、文字,用抽象的“神似”展示了古代的相关技术。
在表现宋应星这个主角人物这条主线时,创作者用了几个非常有创意的做法,表现了主角思想的转变。第一个创意是让年老的宋应星与青年宋应星同台,通过一种老年个体反观年轻时自己,并与那时的自己对话,鲜活地展示了主人公一生的心路历程。第二个创意是,主角宋应星头上的发簪是一支毛笔,这个创意令我拍手叫绝。这样一件道具,一下子点明了宋应星“簪笔书生”的角色定位,也反映出他能够连续这么多年一直孜孜以求地参加科举考试,先后六次会试不中过程中,对于当年“书生”这一社会角色对自己最高追求的不舍。同时也能看出他始终对这片土地上农人和百工劳作的关心,那些他亲身了解劳作中的人们是怎样工作时,随时从头上取下“簪笔”连忙记录的景象,让人们看出主人公尽管身在科举的桎梏当中,但是心灵却一直与大地血脉相连。而《天工开物》这一著作,恰恰是这位簪笔书生不仅关心应制时文,也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从而为我们留下这部“无心插柳”的千古绝唱。当整个剧场里回响着:“你写这闲书有何用?”得到的是斩钉截铁的回答:“此书与功名进去毫不相关,但此书与我们有关!”时,顿时场上掌声雷动。第三个创意是演员们手持着工具和产品从观众席走上舞台的这一设计,生动地表现出《天工开物》书中记载的技术就是来自百姓,来自你我身边。第四个创意是整部剧的结尾,当象征明朝江山的背景板变得日益破碎,从天而降的片片书页仿佛我们的文化即将散落的时候,最后由书页构起的巨轮从舞台中央由云雾表现出的大海中驶出的时候,象征着我们这个民族文脉不会断绝,也象征着《天工开物》这部巨著的世界意义。
这部剧不同于传统舞剧的另外一个要素在于,传统的舞剧尤其是芭蕾舞剧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为了展现美,所以必须女性为主角。第二是因为没有对话等其他表现手法,所以故事必须是人们熟悉的。第三是必须展示各种不同的舞蹈技巧及表现形式。但是这部舞剧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完全以男性角色演绎的舞剧,而且这些演员运用中国民族舞乃至中国传统戏曲的方式将整部剧表演得行云流水,可以说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在审美上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总之,这是一部出乎我预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好戏。
我的两本小书《做机关里靠谱的“文字匠”》和《话说机关里的公务员》在京东、当当有售。另外也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来源:被化名为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