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中华儿女”,那“中华”到底是什么意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1:16 1

摘要:我们对“中华”一词可谓耳熟能详:我们的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是“中华儿女”,但是大多数人对于“中华”一词的含意是什么,却语焉不详,或者说懵然不懂。

原创 铁马老言 深活show 四川

我们对“中华”一词可谓耳熟能详:我们的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是“中华儿女”,但是大多数人对于“中华”一词的含意是什么,却语焉不详,或者说懵然不懂。

“中华”是一个复合词,由“中”和“华”两个词组合而成。中是指“中国”,华是指“华夏”“中”是空间概念,“华”是民族概念。中华合在一起,既指“中国”这个空间概念下的所有地理区域,也指这个空间内生存的所有民族,以及所有民族创造的文明与文化。所以“中华”是中国所有区域及这个区域内所有的民族及其创造的历史与文化的总和。

“中国”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铭文记载:“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心,即王朝的中央地区,具体是指新建的都城成周,位于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

随着历史的发展, “中国”一词的含义逐渐扩大,泛指中原地区,以及华夏族居住的地区。秦汉以后,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国”逐渐成为以华夏民族为主、多民族居住的统一国家的专有名词。直到清末,“中国”二字被正式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文书当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但在历史上的帝王时代,国家是以朝代的时间概念为主,比如清朝官员都将自己国号称为“大清”,这个“大清”是满族努尔哈赤家族的政权,以与之前明朝的朱氏家族政权形成区分。

但即使是大清,对内虽然宣称自己为“大清国”,但在与俄罗斯签订与边界有关的条约时,也会使用“中国”这样一个空间概念,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其对那片土地历史继承的合法性。

1689年9月中俄签定的《尼布楚条约》和1860年11月中俄签定的《北京条约》,清朝使用的都不是“大清国”而是“中国”的国名,这是“中国”这一国名首次在外交条约文件中出现。但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这样一个以空间概念为主的国家概念才正式形成。

“中”并立的华,最初仅指“华夏族”“华夏族”是由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不同族群,在周朝开始将其融合而形成的。而秦汉之后,随着大一统中国的出现,华夏族又融合进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形成了今天的汉族。

著名历史学家苏秉琦(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主任)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总结道:中华民族极富兼容性和凝聚力,史前不同文化区系的居民,通过不断组合、重组、百川汇成大江大河,逐步以华夏族为中心融合为一个几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文化共同族——汉族。

而今天的汉族,就是历史上的华夏族,但今天“中华”“华”,则不仅包括“华夏族”(汉族),而是包括中国这个地理空间内的所有民族,也就是说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

“华夏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激发了国人对民族认同和国家命运的思考。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包括汉满蒙回藏等民族,强调文化的一体性和凝聚性。

“中华民族”一词提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杨度、李大钊等学者也加入了讨论,丰富了该词的内涵。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观念,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观念的发展。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的概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成为中国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精神纽带。如今,“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中国人整体的身份认同标志。

了解“中华”二字背后深厚的历史深意与文化蕴藏,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形成一个团结、开放、包容的整体,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向前!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