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疾病的恐惧,或是出于羞感,延误疾病的诊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不愿说出它的名字,为什么我们还要谈论“那个病”?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疾病的恐惧,或是出于羞感,延误疾病的诊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乳腺癌其实是一种预后相对较好的疾病,而科学地认知它,是战胜它的第一步。我们谈论它,并非是要去触碰心中的伤痛。
乳腺癌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就是乳腺细胞“失控”了。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细胞就像遵守规则的“好公民”,按照一定的秩序生长、分裂和死亡。但乳腺细胞一旦受到某些因素影响,打破规则,增殖,形成一个“坏家伙”——肿瘤。
肿瘤可不安分,不仅会在乳腺里“搞破坏”,侵犯周围的组织,还可能像小偷一样,偷偷跑到身体其他地方“安营扎寨”,形成转移。
哪些因素会招来乳腺癌这个“坏家伙”?原因较为复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里有亲属患乳腺癌,尤其是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人群,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很多。
肥胖,身体里过多的脂肪会产生额外的雌激素,而雌激素就像是乳腺癌细胞的“肥料”,会刺激它们生长。
未哺乳、晚育的女性,乳腺接受雌激素刺激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就给了癌细胞更多“壮大”的机会。此外,长期使用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或化妆品,也可能增加风险。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细胞发生变异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在40岁以后开始明显上升。
“癌症”这个词自带沉重的压迫感。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当我们听到诊断时,往往第一反应是“完了”。
这种恐惧源于对疾病发展和治疗效果的未知——癌细胞会不会扩散?治疗会不会很痛苦?未来能多久?
还有人错误地认为,患病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运气差”,甚至觉得癌症会“传染”。偏见让人担心被歧视或区别对待。
部分女性还会因乳房切除手术导致身体外观改变,陷入自卑,更不愿谈及病情,承受心理压力。
很多人对乳腺癌的认知还停留在“晚期、无药可医”的阶段,认为一旦确诊就是悲剧结局。
此外,影视作品中对癌症患者痛苦经历的夸张刻画,也加深了大众的恐惧。比如化疗后脱发、消瘦等画面,让人对治疗产生强烈抵触,宁可逃避也不愿了解真相。
时间推移,医学进步!早期筛查技术的普及让乳腺癌不再难以捉摸,乳腺超声、钼靶、磁共振等检查,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肿瘤都能被发现。
临床数据显示,早期乳腺癌(0期和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过95%,许多人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彻底治愈,像其他人一样生活、工作。
如今,乳腺癌的治疗早已不是“一刀切”。除了传统的手术切除,还有靶向治疗、副作用更小的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
例如,HER2阳性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能延长生存期。激素受体阳性患者通过内分泌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与其躲在“未知”的阴影里,不如主动了解疾病的知识。从疾病成因、症状表现到治疗流程,知道得越多,恐惧就越少。
我们必须明白,患癌不是“犯错”,更不是“羞耻”的事。它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没有人能完全避免。
一、多管齐下对抗癌细胞
♦️手术
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武器”,但不是所有患者都要“一刀切”。需要根据肿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龄及意愿,制定个性化方案:
保乳手术:如果肿瘤较小、位置合适,尽量切除肿瘤,保留乳房外观。这种手术不仅能减少身体创伤,还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术后配合放疗,效果与全切相当。
乳房全切:若肿瘤较大、多中心病灶或患者有高危因素,全切手术更能彻底清除癌细胞。别担心外观问题,后续可通过乳房重建手术重塑胸型。
♦️综合治疗
手术只是第一步,为防止癌细胞“卷土重来”,还需要多种治疗手段协同作战:
化疗作为“先头部队”,药物通过口服或输液进入全身,能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缩小肿瘤体积,降低复发风险。
但化疗也会“误伤”正常细胞,导致脱发、恶心等副作用,不过这些大多是暂时的,停药后会逐渐缓解。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精准“轰炸”手术部位或癌细胞残留区域,像“定点清除”一样消灭漏网之鱼。相比化疗,放疗副作用更局部,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疲劳等,调整方案减轻不适。
靶向治疗就像“智能导弹”,专门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靶点发动攻击,精准杀死癌细胞,对正常细胞伤害小。
♦️内分泌治疗
大约70%的患者属于激素受体阳性,癌细胞的生长依赖雌激素或孕激素。内分泌治疗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或阻断激素与癌细胞结合,“饿死”癌细胞。
内分泌治疗周期通常5-10年,虽时间长,但口服药物方便,副作用相对温和,是预防复发的“长效武器”。
二、找回自信与健康
乳房切除后,很多患者会因外观改变产生自卑心理。但现在医学技术发达,乳房重建手术能帮助患者重新拥有自然胸型。
手术方式有多种:
植入物重建:通过植入硅胶或生理盐水假体恢复乳房形态,创伤小、恢复快。
自体组织重建:利用腹部、背部等部位的自身组织“再造”乳房,手感更自然,还能顺便塑形。
重建手术可以在乳房切除时同期进行,也可在术后恢复一段时间再做,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医生沟通选择。
手术或放疗可能损伤淋巴管,导致淋巴液回流不畅,引发手臂或腋窝肿胀(淋巴水肿)。
预防措施,避免患侧肢体提重物、抽血、量血压,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佩戴压力袖套辅助淋巴回流。
术后早期开始握拳、屈伸手臂等简单活动,逐渐增加抬肩、爬墙等针对性训练。这些动作能促进淋巴循环,减轻肿胀。
得知患癌的消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相似的心理变化过程:
震惊期: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敢相信,觉得“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大脑一片空白。
否认期:试图用各种理由否定诊断结果,比如“是不是查错了”,不愿接受现实。
愤怒期:接受事实后,可能产生愤怒、抱怨的情绪,质问“为什么是我”,甚至迁怒于家人。
抑郁期: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外貌改变和生活压力,陷入低落、无助,对未来失去信心。
接受期:逐渐调整心态,开始理性面对病情,积极配合治疗,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这些情绪变化都是正常的,不必为此感到羞耻或自责。我们要学会与情绪共处,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
➡️把内心的恐惧、愤怒、委屈都写下来,不用在意语法或逻辑。这个过程就像倒垃圾,梳理情绪,也便于发现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状态。
➡️正念冥想,每天花10-15分钟,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或身体感受。当杂念出现时,不用刻意驱赶,轻轻将注意力拉回当下。
➡️也可以和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分享治疗经验和心路历程。守望相助群里,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他人的康复故事也能为你带来希望和力量。
不愿意说出它名字,那就说“那个病”了,有啥么!
生命因坚持而精彩!
来源:刘永毅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