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华文教育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华裔的重要使命。随着新生代群体的崛起,他们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华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主持人/蒋忠华
主持人语:蒋忠华(暨南大学意大利校友会会长/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校长)
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华文教育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华裔的重要使命。随着新生代群体的崛起,他们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华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2024年7月5日,为探索华裔新生代培养的优化模式,共同推进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暨南大学意大利校友会在罗马举办了“华文教育与新生代培养”国际论坛。
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华教代表围绕华文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华裔新生代文化自信培养、华裔新生代社会组织力提升、华裔新生代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网校校长、伦敦普通话简体字学校副校长王彩育,法国华文教育协会代表、欧洲时报文化中心中文学校校长徐嘉蓉,德国九州中文学校校长严萍等诸位校长从多维度、多方面分析了新生代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学习的特点,探讨了华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培养新生代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社会组织力的途径、路径及应对策略。
“华文教育与新生代培养”是欧洲华文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葡萄牙淑敏语言文化中心副校长金洁也就此发表了看法,阐述了海外华文教学中中华文化穿插的实践启示。这些观点与见解,不仅展现了华文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示。
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华文教育一定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生代的需求,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共同探讨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为新生代的培养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王彩育
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网校校长、伦敦普通话简体字学校副校长王彩育:
新生代华文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快速推进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海外华文教育的需求和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新一代海外华裔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多元化及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传统的华文教育模式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针对新生代的学习特点,优化和创新华文教育模式,成为当前华文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并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一变化不仅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和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生代成长的时代写照——VUCA时代和BANI时代
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化、数字化浪潮以及录播时代的到来,诸如Open AI的ChatGPT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处的世界。在此背景下,两个重要的概念“VUCA”和“BANI”得到了广泛关注。它们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对于新生代所处的环境,具有重要的解释力和借鉴意义。
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是一个反映我们时代特征的术语,意指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自冷战结束以来,VUCA逐渐成为描述全球环境及商业社会变化的主流概念。全球经济的动荡、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以及科技创新的飞速进展,导致了整个世界的不断波动和变化。VUCA不仅体现了新生代成长的时代背景,还深入地揭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成为理解当代不稳定社会现象的核心框架。
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另一个概念开始逐步取代VUCA,那就是BANI。BANI由四个关键词组成,分别是脆弱(Brittle)、焦虑(Anxious)、非线性(Nonlinear)和不可理解(Incomprehensible)。在BANI框架下,未来被视为不可预测的,且常常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模式,即看似微小的事件可能会引发巨大的转变,例如疫情的蔓延便充分展现了全球系统的脆弱性及不确定性。
BANI时代强调,当今社会的脆弱性更为显著,个体和组织面临的不仅仅是不确定性,而是根本性的不理解。全球化与技术进步的加速带来了社会的焦虑感与对未来的恐惧。新生代所处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其成长背景充满了急剧变化和多层次挑战。
(二)新生代所处的环境分析
1.全球化背景
多文化接触:全球化的加速使得新生代成长于一个多文化、多语言并存的社会环境中。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从小便接受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海外华人社区中成长的个体,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容易造成文化认同的模糊性。对于新生代而言,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往往强于对祖辈传统中国文化的认同,这使得他们的文化认同逐渐向所在国的文化倾斜。文化认同的转变不仅仅是语言的适应,更涉及价值观、行为模式和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
跨国交流增多:全球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跨国交流的日益频繁。新生代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拥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与交流。这种跨文化交往不仅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还促使他们形成更加开放、多元的思维模式。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文化认知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华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2.科技和数字化的发展
数字原住民:作为“数字原住民”,新生代从小就处于一个高度数字化的环境中,广泛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等科技产品。他们习惯通过这些数字设备获取信息、进行社交以及完成学习任务。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对于数字工具的依赖性更强,信息获取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华文教育模式若不适应数字化趋势,将难以吸引新生代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线学习普及: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线学习逐渐成为新生代重要的学习途径。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学习应用、电子书以及数字化课程为新生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灵活掌握学习进度和内容。在线学习的普及也意味着华文教育需要相应地转型,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迎合新生代的学习习惯。
3.教育多样化
多样化教育体系:新生代通常在所在国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这些教育体系往往多样化且灵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广泛的课程选择和丰富的课外活动。相比传统的应试教育,这些多样化的教育体系鼓励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对新生代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与华文教育中注重传统教育模式和内容产生冲突。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华文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语言环境复杂:新生代的语言环境往往复杂多样,家庭中可能主要使用中文交流,而在学校和日常社交活动中则以所在国语言为主。双语甚至多语环境的影响不仅加大了他们对不同语言的掌握难度,也对他们的文化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中,如何保持并提升他们的中文水平成为华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三)新生代的学习特点
在新生代所处的全球化、多文化和数字化环境中,他们的学习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化倾向。本文从多任务处理能力、学习方式偏好、学习动机多样性以及社交学习等四个方面对新生代的学习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1.多任务处理能力
注意力分散:新生代习惯于在多任务环境下学习,经常同时使用多个数字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并在这些设备之间切换,处理来自不同来源的多种信息。这一特点使得他们在处理多个任务时能够保持较高的效率,并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注意力的分散化。多任务环境下,他们的专注力可能较难持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对学习的深度和持久性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教育干预来帮助他们提升专注力。
信息获取快速:新生代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得益于对互联网及数字工具的熟练掌握,他们能够快速获取并处理大量信息。这种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知识体系,对学习内容的更新和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然而,尽管他们能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如何筛选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成为了新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其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也应加强其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海量信息。
2.学习方式偏好
互动和参与:新生代倾向于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单向讲授模式在他们看来已经难以维持长期的兴趣和投入。相较而言,他们更喜欢通过互动、讨论、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学习。例如,教育游戏化(Gamification)、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教育形式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与合作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这种互动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还能够培养团队协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随着数字化工具和在线资源的丰富,新生代更加习惯自主学习。他们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探索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进行知识扩展。而且,由于在线教育资源的普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提升技能与知识储备,逐步形成自我导向的学习模式。教育者应当鼓励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学习路径。
3.学习动机多样
兴趣驱动:新生代的学习动机更加多元化,不再仅仅为考试成绩或学校要求而学习,个人兴趣逐渐成为其学习的核心动力。例如,他们可能通过学习中文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科技等领域。这种兴趣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华文教育工作者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结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实用性导向:新生代对于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有着高度关注,他们更倾向于学习那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应用或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实用的语言技能、技术知识以及职业相关的培训课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华文教育可以将课程设计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提供应用型的教学内容,以提升学习的实用性和相关性。
4.社交学习
社交媒体影响:新生代深受社交媒体的影响,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利用这些平台。通过社交媒体,他们能够方便地分享和获取学习资源,参与在线学习社区,进行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与学习。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最新的学习资源,并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这种社交化的学习方式增强了他们的互动性与参与感,推动了学习的社交化进程。
同伴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新生代非常重视同伴的影响力。他们倾向于通过与同伴的互动来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互相支持与合作,形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同伴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通过集体合作激发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合作性学习项目或任务,利用同伴间的互助学习来提升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新生代的学习特点受到全球化、多文化和数字化环境的深刻影响,展现出多任务处理能力,偏好互动与自主学习,拥有多样化的学习动机,并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和同伴关系来促进学习。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理解并适应这些学习特点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未来的教育应进一步结合新生代的这些特点,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四)新生代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文化认同的弱化
挑战:全球化背景下,华裔学生逐渐被所在国的主流文化所影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这削弱了他们对学习中文的兴趣,使得华文教育的文化传承任务愈加艰巨。
应对策略: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华文教育应将中华文化融入语言教学,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例如,通过文化活动、节庆、艺术表演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知。同时,开展跨文化交流项目,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2.学习动机的多元化
挑战:新生代的学习动机已经从单纯的文化传承或家族责任转向更多元化的动因,诸如职业发展、个人兴趣等。这使得传统以文化传承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内容显得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应对策略:华文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丰富的课程内容。例如,将现代科技、商业、艺术等领域与中文教学结合,开发实用性与趣味性兼具的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参与感。
3.科技和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挑战: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新生代的学习习惯,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智能设备和在线平台进行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时代面临严峻挑战。
应对策略:华文教育工作者应提升数字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工具,如在线教育平台、学习应用程序等。同时,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创新技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学习中文。例如,开发能够模拟中华文化场景的VR体验,使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感受中国的历史、艺术与科技发展。这不仅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知。
4.师资力量不足
挑战:在一些地区,华文教师的数量不足,且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新生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匹配。尤其在应对数字化教学方式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时,部分教师能力有限。
应对策略:加强教师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教育机构应组织数字化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适应现代化教学工具。同时,还可以通过跨国师资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经验,提升本地华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敏感度。政府和华文教育推广组织也应加大对师资力量建设的支持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5.课程内容的适应性
挑战:传统华文教材可能过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新生代的生活背景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教材需要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
应对策略:华文教材的内容应进行现代化改编,注重实用性。例如,可以结合现代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主题,如将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中国现代“四大发明”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现代发展。此外,教材应注重生活场景中的语言使用,增加实际应用的练习环节,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6.家长和社区的支持
挑战:华文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和社区的支持。然而,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对华文教育的认知不足,未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支持。
应对策略:教育机构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举办有关华文教育意义的家长会或研讨会,提升家长对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同时,可以在社区中开展文化节、语言竞赛等活动,营造一个有利于华文学习的氛围。社区和教育机构的合作能够有效加强华文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教育政策和资源
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差异较大,部分地区缺乏系统的华文教育政策和资源支持,导致华文教育推广面临困难。
应对策略:华文教育的推广者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多方合作推动华文教育的制度化与资源投入。设立专项教育基金,支持华文教师培训、教材研发和数字教学平台的搭建。同时,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的合作,借助其资源推动华文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改善海外华文教育的整体环境。
(五)结语
新生代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既带来了压力,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创新的机遇。面对全球化、多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华文教育者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设计更符合新生代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模式。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更新课程内容以及争取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华文教育工作者有望在新形势下推动华文教育的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帮助新生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既掌握中文语言技能,又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徐嘉蓉
法国华文教育协会代表、欧洲时报文化中心中文学校校长徐嘉蓉:
华校提升华裔青少年社会组织力的五大路径
“海外华裔青少年社会组织力的提升”是海外华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有趣且多维的课题。海外华裔青少年拥有社会组织力,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华校在提升华裔青少年社会组织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笔者将结合法国华校的一些实例,探讨华校在海外华裔青少年社会组织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的作用。
什么是社会组织力?在社会学中,社会组织力通常指个体或团体,通过组织、协调、领导和沟通等,实现共同目标的整体合力。就海外华裔青少年而言,社会组织力表现为,在海外华裔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成人意识的觉醒,在追求独立的自我意识、形成鲜明的个人性格时,多元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不断重组,并逐步发展形成的整体合力。这种合力具有突出国际的、多元文化的社会人属性。
为什么海外华裔青少年要提升社会组织力?随着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移民数量增加,海外华裔群体规模日益庞大。海外华裔青少年不仅仅是家庭的一部分,更是所在国家社会的一员,他们在自身文化认同与所在国社会期望之间扮演着多重身份。一方面,祖籍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他们的灵魂;另一方面,居住国主流文化又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作为生活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一员,具备较强社会组织力的华裔青少年不仅能更好地融入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也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文化挑战,增强对身份的自信,同时也更有能力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与融合。不管是从华裔青少年自身成长来看,还是从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发展来看,海外华裔青少年都非常有必要提升社会组织力。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不外乎家庭、学校和社区。华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小分支,与家庭和社区相辅相成,共同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提高社会组织力。
(一)提供语言教育,提升祖语传承力
就华裔青少年而言,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是“华人社会”;在华校的语言教育中,社会组织力则首先体现为祖语传承力。祖语传承力越强,华裔青少年融入华人社会的程度就越高。海外华文教育是任重道远的留根工程,华校为海外华裔青少年提供学习祖先语言的机会。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他们对祖籍国逐渐了解的过程,也是从被动认同族裔身份转变为主动认同的过程。熟练掌握华文的华二代、华三代,能较好地避免跨代关系中的代际冲突,增强与祖籍国的文化联系和身份认同,而身份认同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角色立场。
第七届全球华语朗诵大赛中,法国赛区涌现出了多个原创作品,其中《我是中国和法国的孩子》和《爷爷的诗、爸爸的诗、我的诗》就生动体现了祖语传承力在华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同时,语言学习能够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帮助青少年在华人社区内外更加自如地展示自己、融入社会,为其参与社会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二)传承中华文化,提升文明交流力
在文化教育活动中,社会组织力体现为文明交流力。中华文化是海外华裔青少年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之一。华校通过语言教学、文化课程和举办活动等,让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组织和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华裔青少年不仅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还锻炼了组织和协调能力,增强了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
海外华裔青少年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华校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的心态。双语优势也为他们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文化桥梁的角色提供了可能性。华二代、华三代可以用中文讲述“中国故事”,也能够用目标语言翻译和诠释“中国故事”,还能用中文介绍居住国文化的“世界故事”,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欧洲时报文化中心中文学校利用学生假期,每年举办三至四期中华文化大乐园,既有各种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坊,也聘请专业的中文讲解员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这种跨文化的交流经验有助于青少年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组织活动,提升沟通和领导能力,促进中外文明互鉴。
(三)引入社会资源,提升国际胜任力
在国际交往中,社会组织力体现为国际胜任力。华校积极与当地和其他国家的社会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资源与支持。通过邀请社区领袖、企业家、学者等开展讲座、分享会和座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交网络和信息资源,扩大他们的社交圈;通过举办国际交流活动、海外游学、跨国研讨会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全球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培养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在领袖学者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组织工作,锻炼其跨文化协调能力,培养未来的国际胜任力。
法国华文教育协会的多所学校都将游学活动列入了学校工作之中,小到一天的city walk、品牌旗舰店参观、校友分享会,大到两三周的欧洲各国甚至日韩的游学等。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培养中国心、打开世界眼,提升华裔青少年开展国际多元文化交流的胜任力。
(四)组织赛事活动,提升未来领导力
在青少年群体活动中,社会组织力体现为未来领导力。华校通过组织文化节、展览、工作坊等跨文化活动以及各种类型的赛事活动,将中华文化带入多元文化公共空间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平台。参与赛事组织,优秀青年学生脱颖而出,未来领导者初现。如巴黎三语宝贝中文学校的辩论赛全程由学生们策划、宣传、组织执行;Z世代华星小记者训练营以学员们为主力,制作发布短视频、播客、博客,记录生活,展示中华美食、传统艺术、节庆习俗等文化内容。
此外,华校开设了先进的科学类课程或体验活动,如编程、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让青少年感受科技魅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未来领导者打下基础。如华裔青少年用新兴技术为各类活动提供更多的创意和可能性,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组织活动、协调团队、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社会组织力。
(五)投身社会实践,提升社会服务力
社会实践是锻炼社会组织力的最佳途径。青少年终究会成长为社会人,社会组织力最终是为回馈社会,因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力最终体现为社会服务力。
投身华人社会服务,奠定社会服务力基础。华人社会是华裔青少年社会服务的“实践场”。华校与社区和华人组织合作,能够为华裔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事务和文化实践的机会。每年各城市的社团活动日,以及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都让华裔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向其他族裔展示中国文化的大好机会。
投身广阔社会服务,实现社会服务力价值。华校安排学生们参加社区服务工作,如环保活动、慈善活动、义工工作等,是华裔青少年回馈当地社会、实现社会服务力价值的不二路径。如巴黎奥运期间,在不少比赛场馆都能看到华裔青少年志愿者的身影;夏令营时,学生们亲身体验了重庆“棒棒”们的辛苦生活。法国中华青年联合会更是将志愿服务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协会组织华二代、华三代提供文书代写、法律咨询、治安协助等服务,使青少年了解社会运作模式、增强责任感。华裔青少年通过亲身体验社会服务,锻炼组织和管理能力,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提升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沟通组织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最终形成了社会组织力“源自社会—回馈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华校开展此项工作的价值目标。
综上,“祖语传承力”“文明交流力”“国际胜任力”“未来领导力”“社会服务力”共同构成了华裔青少年的社会组织力。华校通过语言文化教育、活动赛事组织、国际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赋能华文教育,在实践中锻炼华裔青少年的领导力;加强家校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华裔青少年的责任感;开展社区服务,在交流中增强华裔青少年的公民意识;通过全人教育,提升华裔青少年的自身整合力和社会组织力,助力其健康成长、快速成才、稳步成功。华校开展的华裔青少年社会组织力提升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社会意义和未来意义。
严萍
德国九州中文学校校长严萍:
海外华裔新生代文化自信培养
(一)海外华文教育与海外新生代教育
海外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其服务对象、教育目标及方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从单一针对移民第一代进行中文和文化教育,到海外华文教育的对象几乎完全转向华裔新生代,海外华文教育逐步成为针对华裔新生代的教育,共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以第一代移民为教育对象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大量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这些移民大多来自中国南方地区,在移民国从事餐饮或小商业活动,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保持与祖国的语言和文化联系。这个时期的教育形式多为社区自发组织的私塾或同乡会组织设立的学校。
2.移民子女教育受到关注
20世纪中期至70年代,华人移民子女开始在当地出生、成长,这些华裔子女在当地教育体系中接受主流教育,但家长希望他们也能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这一时期,华文教育开始关注华裔子女,旨在帮助他们继承中文,并保持其民族认同,传承家庭文化,同时提升双语能力。这时的海外开始出现了针对华裔子女的周末或课后中文学校。
3.系统化的华裔新生代教育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在世界的移民人数翻了一番,移民模式趋于多样化,移民结构趋向于留学和技术移民,第二代和第三代华裔人口骤然增加。在保留祖籍国语言和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华文教育开始强调培养华裔新生代的双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优势。
4.现代化的华裔新生代教育
21世纪至今,全球化的经济交流催生了中国人海外移民的新模式。技术性、高技术型、学者、企业家、专业人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重构了移民职业结构。他们希望在海外的后代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在多元社会中找到自我定位。
(二)华裔新生代及其特征
海外华裔新生代主要是指华裔移民在海外所生或长大的新一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这些移民在新居住国定居,他们的子女,即在移民国出生或成长的一代,通常被称为“华裔新生代”。这些华二代、三代,甚至四代,有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天然环境和生存体验,所以在思想、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与老一代华人截然不同的特征。
华裔新生代生来就有与众不同的天然优势:第一,他们有双语或多语、双重或多重文化背景,有较强的文化融合能力。第二,他们有所在国高质量教育以及国内优良的教育支持。第三,在职业发展上,他们今后有从传统小商业到高科技、金融、学术等多元化的职业发展可能性。第四,他们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经济机遇和全球化的视野也给他们创造了无限的发展可能。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
第一,华裔新生代所在国的语言都掌握得炉火纯青,但受出生地和成长环境所限,他们的中文水平和发展面临很大的实际障碍和瓶颈。
第二,双重文化背景是一把双刃剑,在滋养和润泽海外华裔的同时,有些华裔新生代可能会难以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身份和文化平衡,在保持自身文化和适应主流文化之间,可能会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文化冲突。
第三,尽管社会在进步,但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华裔有时还是会遭遇种族偏见和歧视,在融入主流社会时可能会面临障碍,在学校、工作和社会中会遭遇不公平待遇和“玻璃天花板”。
第四,本身中文可能达不到炉火纯青的这一代华裔子弟,今后他们的下一代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也是一个新课题和挑战。
(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理念和文化观点,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族裔文化价值的肯定、传播与实践,是这个族裔对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传统的思想价值、生命力、历史价值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自我认同感。它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文化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认同和坚守。
2.文化自尊:坚信各民族文化都是平等的,反对文化歧视,没有自卑心理。
3.文化包容: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在相互吸收借鉴的同时共同发展。
4.文化使命感: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担当。
5.文化传播实践:有了以上基础,一个人或者一代人有能力、敢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
6.文化创新: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同时,不盲目守旧,敢于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和创新,使其与时俱进,更有生命力。
7.文化的世代传承与发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传承,不仅仅在自身一代进行文化传播和践行,也有远见,重视下一代文化教育,立志和确保文化在下一代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海外新生代文化自信的形成路径
第一,理解认同。华裔新生代需要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并自带自豪感。
第二,积极传播。有责任心和担当,有意愿和能力在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舞台上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使所在国公众对中华文化有所理解,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第三,继承发扬。在理解认同和有意愿积极传播的基础上,有信心和能力将我们的文化精髓传递和传承给下一代,促进我们的文明和文化绵延不断、赓续发展。
(五)如何培养海外新生代的文化自信
生在移居国长在移居国,海外华文教育能够借助哪些力量,如何才能帮助和引导华裔新生代实现文化自信,让他们在发展完善自身的同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
1.家庭教育首当其冲
一个家庭对其子女在语言、传统、历史、艺术、文学经典、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家庭中庆祝节日等文化活动,定期带孩子回国旅游探亲等,都是为他们打开中华文化的第一扇窗口,让他们初探和走进中华文化的大门。
2.海外华文学校为主力
在海外华校,华裔子弟能系统地学习汉语和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华校能为华裔创造把文化内容融入到生活实践的实体环境,能创造与国内密切相连的文化交流和实践活动机会,从而大大促进华裔新生代增强文化自信。
3.社区支持
华人社区通常是海外华人自发组织的交流互助平台,孩子们在这样的社区中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教育资源,更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孩子们看到和感受到与他们有相似背景的人取得的成就,感受到榜样和标杆的力量,从而更加增强自己的文化信心。在这种社区或是所在国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还能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文化表达和表现力。
4.个人成长
在孩子有自主学习能力后,他们通过自我阅读或是媒体可以看到,学习到很多中国历史和名人故事、文学经典、哲学思想故事,能让他们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伟大成就深深折服。
5.参与当地文化活动
无论是所在国自己的文化活动,还是所在国的多民族文化活动,都能让孩子们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6.借助当地主流社会影响
当地学校和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文明交流互鉴,当地主流媒体对华人、华校的正面报道,对于华人和华裔新生代来说都是极大的精神鼓励和支持,能大大增强华裔新生代对自身文化的信心。
(六)华裔新生代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我们的华裔新生代积极向上、勤奋努力、思维活跃,不仅是当地学校中学习的佼佼者,在音乐、艺术、体育、学术等各个方面也都常常名列前茅,在很多当地竞赛中独占鳌头,屡屡为所在国增光添彩,在当地人中有良好口碑,令人赞叹。
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实现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携手进行系统的努力。无疑,他们的前景和现状一样充满希望和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我们文化的积淀、创新和发展,也来自祖籍国的日益强大和发展。
作为华裔新生代成长中的培育者、引领者和教育者,让我们在全世界各地,在海外华文教育的征程上共同努力,共同期待,共同祝福。
金洁
葡萄牙淑敏语言文化中心副校长金洁:
海外华文教学中的中华文化穿插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外华文教育对于华裔新生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代年轻人生长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他们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如何在华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文化,培养新生代的文化认同和全球视野,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海外华文教学的实践,我们得以窥见华文教育与华裔新生代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中华文化在海外华文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通过结合传统节日、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的教学,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增强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
2.教学内容的丰富
中华文化的融入,使得华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讲述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还了解了中华文化。
3.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参与剪纸、蜡染、中国结等手工艺制作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二)海外华文教学中中华文化穿插的实践启示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创新
(1)结合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学生庆祝春节、元宵节等活动,让学生在包饺子、猜灯谜、做汤圆中体验中华文化,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融入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如扮演《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在故事中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示了故事教学的魅力。
(3)成语典故的运用:在教授成语的同时,讲述背后的故事,如“精卫填海”,传递了中华文化的坚韧不拔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情境教学法:例如,创设一个“茶馆”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茶馆环境中学习中文,增强了教学效果。
(2)任务驱动法:设计一个“寻找中国传统节日”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并展示他们的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和电影,如播放《功夫熊猫》,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体验中华文化,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淑敏语言文化中心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增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如国画、书法等,体现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中华文化元素,如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绘画和舞蹈,展示了教学的灵活性。
通过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之旅等,承办中华文化大乐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文化,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际交流:与其他国家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文化交流项目。
多元文化融合:在教学中融入其他文化元素,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华文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通过开设国画、民族舞、中国历史地理、围棋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深入学习,从而更好地吸收和内化中华文化。
(三)结语
海外华文教学中的中华文化穿插实践,不仅为我们培养华裔新生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新生代的文化自信。在这个多元文化交织的世界中,华裔新生代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来锚定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我们的目标是让新生代在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能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华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自信的塑造者。
通过我们的努力,新生代将能够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以自信的姿态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用他们的行动和声音传递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力量。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背景下走向全面复兴的强大动力。
我们还需继续探索,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更好地融入华文教学之中,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华裔新生代而不懈奋斗。
来源:《世界华文教育》2024年第4期
来源:东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