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积极发声,凭借其影响力已成为舆论监督的策源地。但也存在个别网红、大V以监督、打假为名炒作,获取流量、博关注,甚至造谣、诽谤企业的现象。
导 读
近期,网红“柴怼怼”质疑胖东来“以低成本玉石牟取暴利”,胖东来以“商业诋毁、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柴怼怼”,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热议。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积极发声,凭借其影响力已成为舆论监督的策源地。但也存在个别网红、大V以监督、打假为名炒作,获取流量、博关注,甚至造谣、诽谤企业的现象。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舆论的“大棒”不能随意挥舞,舆论监督更不应成为网络“黑嘴”牟利的工具。
(一)
从社交媒体上的唇枪舌剑,再到对簿公堂,近年来,企业与自媒体大V、网红之间的舆论交锋、纠纷愈发普遍。其中,不乏自媒体网红“网暴”企业,甚至造谣、诽谤,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
拥有500万粉丝的网红刘雯,曾是安徽广播电视台的主播。2021年,刘雯就曾因“卖惨带货、演戏炒作”被短视频平台列入永久封禁名单。2024年,又因为散布“不实消息”,被美团以侵害名誉权给告了,法院一审判其道歉5日、赔偿5万元。
汽车自媒体“小牛说车”因故意歪曲、捏造事实,侵犯蔚来名誉权,被判连续90日刊登致歉声明,赔偿蔚来经济损失等共计六十余万元。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接受社会的监督。自媒体网红有着庞大粉丝群,出于公共利益、坚持真实原则,发挥其影响力与流量优势,可以起到“啄木鸟”作用,促进企业遵纪守法、合规经营。
但是,一些网红博主、大V却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蹭热点,以监督、打假为名,行炒作、获取流量之实,甚至将其发展成为产业链谋取私利,沦为网络“黑嘴”。
基于行业经验,没有任何第三方的鉴定报告或成本数据,网红“柴怼怼”发布多条视频称胖东来以低价玉石牟取暴利,但许昌市市场监管局公布的调查结果,认定胖东来玉石销售合规,用检测结果与经营数据证明了胖东来的清白。
据解放日报报道,“柴怼怼”被指涉嫌借热点争议制造流量,进而实现带货变现。数据显示,“柴怼怼”关联的17家存续企业中,多家涉及珠宝业务,玉石单品售价近2万元,近90天直播带货销售额达50万至75万元。
无独有偶,网红女主播刘雯也借着“正义发声”的名义为自己引流牟利。一开始,刘雯策划“女骑手为自己攒学杂费”的虚假故事,营造外卖骑手群体生存艰难的现状;编造“顾客支付41元配送费,骑手到手只有3块5块”不实言论,煽动大众对平台的负面情绪。
判决书已经列出了相关事实依据,证明刘雯的言论的确为造谣,但败诉后,刘雯反而通过发布6次道歉信,继续造谣其判决结果是“道歉30天,赔偿50万元”,阴阳法院判决不公,甚至煽动不明真相的网友对司法系统发起网络暴力。
而在风口浪尖的刘雯,输了官司却赢得了收益。在其短视频直播中,刘雯一边说“被逼到墙角”,一边呼吁消费者下单购买其带货商品。
公开数据显示,因为道歉事件的影响,2025年1月,刘雯平台内带货销售额飙升至约500万元,同比涨50-60倍,仅1月15日的单场直播,销售额便在200万元左右。但其带货产品因质量良莠不齐,多次受到消费者投诉。
利用网络制造散播谣言、不实信息,进而博流量、引关注,再实现商业变现,俨然已经成为一条“黑色产业链”。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的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显示,遭遇“流量黑手”的企业已经涉及了传统产业、中介行业、科技企业、征信机构等不同领域。
(二)
舆论监督直面的是社会负面现象、矛盾问题和短板不足,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进行曝光,推动问题的解决是舆论监督的应有之义,这也是舆论监督的建设性意义。
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也具有突出的舆论监督功能。但必须证据真实、目的正义、手段正当,不能利用社会热点,编造虚假信息蹭流量,利用网民的正义、同情、愤怒做情绪生意,通过抹黑、造谣、诽谤企业的方式获得收益。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很可能被模仿,即便是短暂消停也会继续卷土重来。
以刘雯为例,在网友纷纷指责其带货残次品、售卖高价,通过网暴企业谋取暴利的时候,她偃旗息鼓,暂时停止了带货行为。而风头过去,近期又开始借用“正义之名”立人设、直播带货。
对此类影响社会舆论风气和营商环境的恶劣行为,应保持长期的警惕。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一些自媒体蓄意“带节奏”、恶意“泼脏水”、故意“编黑料”,肆意发布涉企侵权信息,不仅背离了舆论监督的初衷,损害了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也破坏了正常的传播秩序和清朗的网络环境,更无益于营造强信心、稳预期、添活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立法、执法等多个层面为企业合法、正常经营保驾护航。
4月3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并于今日起实施,这将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透明的法治环境、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此外,中央网信办持续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聚焦涉企网络“黑嘴”等乱象。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明确,将重点整治“集纳负面信息、造谣抹黑企业和企业家、虚假不实测评”等问题。
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需要多方共建。面对涉企舆情、负面新闻时,主流媒体跟进时也要多方求证,在报道中养成事实核查的思维和习惯,不要被一些自媒体带坑里;消费者在面对网络上各种信息时,也需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不被“黑嘴”自媒体带偏节奏,不能因为一面之词,用脚投票,将企业“一棒子打死”。
来源:传媒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