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物理学的里程碑式精确预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7:47 1

摘要:十年前,如果我们想要“看见”宇宙中发生了什么,只能依赖观测来自遥远宇宙中的电磁波 (如可见光、X射线) 或粒子 (如中微子) 来获取信息。而如今,我们还能通过捕捉 引力波 ,来“聆听”宇宙的低语。

十年前,如果我们想要“看见”宇宙中发生了什么,只能依赖观测来自遥远宇宙中的电磁波 (如可见光、X射线) 或粒子 (如中微子) 来获取信息。而如今,我们还能通过捕捉 引力波 ,来“聆听”宇宙的低语。

正如加速运动的电荷会产生电磁波一样,加速运动的质量也会产生引力辐射。事实上,早在1915年 爱因斯坦 提出 广义相对论 不久后,他便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然而,人类整整用了一个世纪,才终于在2015年首次直接探测到它的存在。

如今,LIGO、Virgo和KAGRA三个引力波探测器已经记录了近300起引力波事件,它们有的来自双黑洞的并合,有的来自双中子星的并合,还有的则来自黑洞吞噬中子星的剧烈过程。这些事件都发生在“束缚轨道”中的双星系统,也就是说两个天体围绕彼此旋近、最终并合在一起。对于这类事件,物理学家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

然而,随着下一代地面和空间引力波探测器 (如LISA) 的灵敏度显著提升,它们还可能探测到 源自于“擦身而过”的事件—— 两个黑洞 (或中子星) 互相靠近但没有并合,而是发生了“飞掠”或“散射” 。这类散射事件产生的波形与并合事件不同,对应的理论预测模型也更复杂。

现在,在一项新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物理学家对两个黑洞飞掠时产生的引力波,给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精度预测。他们借鉴了源自粒子物理学的技巧,对 爱因斯坦场方程 进行了巧妙的近似求解。研究成果不仅为未来探测散射类引力波事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模板,也揭示了广义相对论与几何学之间日益显现的深刻联系。

视频展示的是两个距离为25史瓦西半径的等质量黑洞(或中子星)以40%光速的初始速度在彼此靠近、相互作用,并在散射过程中辐射出引力波。(图/Jonas Kleinmond/Humboldt Universtität zu Berlin)

近似计算

引力波是通过极其灵敏的干涉仪探测到的,这种仪器可以捕捉到时空中微小扰动对激光干涉图样的影响。每一个引力波信号都承载着一个宇宙剧变事件的信息。然而, 为了正确“解码”这些信号,物理学家必须对引力波的波形做出高精度的理论预测,而这依赖于对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深入理解和计算 。

在新研究中,物理学家想要研究的是黑洞或中子星在散射相遇时会发生什么。他们的目标是预测这些天体在相互作用期间的轨迹变化,以及以引力波的形式辐射出的能量总量。然而,要预测这种散射过程产生的引力波并不容易,因为它是由高度非线性爱因斯坦场方程所描述的。

“ 数值相对论 ”是研究两个致密天体间引力相互作用 (“二体问题”) 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通过将时空离散化,在超级计算机上数值求解爱因斯坦场方程。 虽然这种方法精度高,但计算速度慢、成本也高 。而在引力波数据分析中,通常需要用数千万个不同引力波波形模板来进行匹配和识别,因此物理学迫切需要发展快速、精确的近似解析方法。

这些近似解可以通过 微扰理论 生成:即选取一个或多个“小参数”,对方程进行级数展开,并逐阶求解。在处理双星旋进并合的过程时,物理学家常用两种展开方法:一是 “ 后牛顿展开 ” (post-Newtonian expansion) ,适用于速度较慢、引力场较弱的双星系统;二是“ 自力展开 ” (self-force expansion) ,适用于质量高度不对称 ( 一个天体的质量远大于另一个) 的情况 。

而在新研究所探索的散射情境下,由于两个天体之间始终保持较远距离,物理学家使用了一种数学上更容易处理的近似方法:即 以牛顿引力常量G为小参数进行级数展开,这称为“ 弱引力场展开 ”。只要天体之间的距离足够远,引力相对弱,无论速度有多快,这种方法都适用。

对这种黑洞散射过程进行展开时,第一项具有非平凡物理意义的项是第二阶 G² ,早在1979年就已提出。此后, G³ 阶在2019年被计算出, G⁴ 阶在2023年完成。 越高阶的展开,提供的散射模型就越精确 。为了匹配第三代引力波探测器的灵敏度,至少需要计算到 G⁵ 阶精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物理学家借助了 量子场论 (QFT) 用于分析粒子相互作用的工具。尽管黑洞是宏观天体,但在物理上它们只由三个基本参数描述,即质量、自旋和电荷——这与基本粒子的特性十分相似。因此,可以在理论上将黑洞视为粒子对象。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实验中,物理学家就会利用量子场论精确地预测粒子的散射行为。现在,他们将这些成熟的粒子散射技术用于求解宏观天体的引力散射问题。

最终, 他们在 G⁵阶的精度下,成功给出了黑洞或中子星在散射过程中的散射角、辐射能量以及反冲的解析结果 。这是迄今为止精度最高的解析结果。

当两个黑洞彼此靠近飞掠时,它们会通过引力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会使它们的轨迹发生偏转,还会向外辐射引力波。图中等高线代表不同位置的引力波能量辐射强度,颜色越深表示能量通量越大。(图/Mathias Driesse/Humboldt Universtität zu Berlin)

深层的联系

令人惊讶的是,在他们的结果中涉及了与 卡拉比-丘流形 相关的数学函数。卡拉比-丘流形是一种复杂的高维几何结构,可视为在更高偶数维空间中对环面 (甜甜圈) 结构的推广,通常出现在 弦论 (卡拉比-丘几何涉及到额外维度的紧致化) 以及代数几何等纯数学研究中。

在弦论中,宇宙不仅仅只有我们熟知的四维(三维空间+时间),还可能存在额外维度。卡拉比-丘流形就是弦论中用来“折叠”这些额外维度的几何结构。(图/Mathias Driesse/Humboldt Universtität zu Berlin)

卡拉比-丘流形的出现,是一个充满哲思的发现:这些曾经只属于理论最前沿的抽象结构,如今开始在实际的天体物理问题中发挥作用,仿佛印证了伽利略在四百年前的洞见——“宇宙这本书, 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来源:时空探险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