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想一下,当你在生活里遭遇各式各样的问题,像电脑故障、不知该选哪种保险,亦或是纠结宝宝餐具哪个好用,在网上搜索半天,却依旧迷茫无措。这时,你会作何选择?
别慌,此“抄作业”非儿时抄同桌作业那般,而是咱们成年人与朋友间的相互“借鉴”。 回想一下,当你在生活里遭遇各式各样的问题,像电脑故障、不知该选哪种保险,亦或是纠结宝宝餐具哪个好用,在网上搜索半天,却依旧迷茫无措。这时,你会作何选择?
人生若想开挂,这条捷径是抓住身边贵人A. 暂且搁置,说不定时间一长问题就自行解决了 B. 投入更多时间,埋头深入钻研 C. 找个内行的朋友,请教应对之策 嘿,选 A 的朋友,你确实颇具人生智慧。 不过,选 C 的朋友更值得恭喜,你已然掌握了一种成年人轻松生活的窍门——面对拿捏不准的事,找合适的人借鉴经验。 (这里的“抄作业”,倡导的是借鉴方法与思路,并非原封不动地全盘照搬哦~) 图片来源:《生活大爆炸》 那个能让你借鉴经验的“合适的人”,英文里称作 go - to person,可理解为: (某领域的)行家 值得信赖之人 遇上问题找Ta就靠谱 最近在播客中,听到不少博主提及这个词,深入研究后发现,当生活中碰到难题与困惑时,找到一个可寻求帮助的 go - to person,是成年人极为重要且高效的问题解决途径之一。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go - to person 在我们生活中会发挥何种作用。 而且,比拥有 go - to person 更美妙的,是成为他人的 go - to person。 找到合适的人借鉴,亦是一种智慧 Go - to person 这一概念在职场中较为常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刚入职一家新公司,询问身旁同事,该去哪儿领取办公用品,该向谁请教业务问题,又该找谁帮忙设置电脑常用软件。Ta 肯定会给你推荐三位不同的同事,他们分属不同部门,各有其职。 图片来源:《穿普拉达的女王》 在职场中,这些 go - to person 构建起一个高效的支持网络。在生活里,go - to person 同样不可或缺。 从表面看,找 go - to person 借鉴像是偷懒之举,但具备高质量的借鉴能力,实则是选择、判断与信任等多种能力综合体现的智慧。 要想借鉴得当,需调动三重心理活动: 1. 察觉自身困境,明白难以独自寻得最优解:许多人遇到问题,习惯独自埋头苦寻、死磕到底。然而,若问题超出自身能力范畴,独自摸索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出错。而且,达克效应(Dunning - Kruger Effect)表明,知识与技能越欠缺的人,越难评判自己在某领域的水平,进而容易高估自身能力。这意味着,能意识到“靠自己难以解决”,本身就是一种智慧。2. 找准对象,判断谁的经验值得借鉴:并非所有人的建议都值得采纳。你得对该领域有基础了解,还需熟知朋友们各自的专长与经验,如此才能判断谁能在社交圈子里给出最优答案。同时,这还要求你具备信任他人与合作的能力。3. 敢于求助,是心理成熟的表现:不少人不愿开口求助,是怕被轻视、遭拒绝。但实际上,人们常常低估他人愿意提供帮助的可能性[1]。并且,求助反而会提升你在他人心中的好感度。当你勇敢求助,别人更易觉得你信任他们,从而更愿意与你建立联系。 图片来源:《重版出来》 尤其遇到以下几类问题,别死磕,赶紧去借鉴经验! 1. 专业门槛高的问题:诸如法律问题、财务问题……这类需专业领域深度钻研才能解决的问题,外行即便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研究,也常因经验匮乏而有所疏漏。2. 试错代价高的问题:像租房、跨城市搬家、装修、办理签证……这些事一旦做错,付出的代价不仅是时间与金钱的浪费,还可能长期影响你的生活质量与心情。唯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晓何处需避雷。3. 高度依赖经验或个性化的问题:例如相机选购(取决于你想拍摄的内容)、护肤品推荐(依据肤质)、2 岁宝宝分离焦虑如何处理(参照孩子性格)……此类问题在网上搜到的多为标准答案,但你实际需要的是一个既懂行又了解你、能结合你实际情况给出个性化建议的人。4. 情绪支持 + 思路梳理类问题:比如对工作焦虑不堪,不确定是环境还是自身能力的问题;恋爱中频繁争吵,想确认是否自己过于敏感……这类问题不一定有标准解答,你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视角不同、经验丰富的人,帮你理清需求与方向。 向 go - to person 求助,对双方益处多多 说到这儿,大家或许有个疑问:遇到问题就找朋友求助,会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伸手党”? 其实,无论是从维系友谊,还是解决问题的角度看,真诚的互助能为双方带来积极体验。 1. 互相帮助,是维系与增进友谊的绝佳方式:积极的回应方式是提升关系质量的关键。当有人向朋友求助,对方投入情感,陪其共同面对难题,便是一种积极回应。提供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传递出一系列重要信号:我关心你、我愿为你投入时间与精力、你对我很重要。尤其在成年人的关系里,大家各自忙于工作与家庭,互动交流机会减少。彼此成为 go - to person,会在关系中不断创造有意义的交集,让友谊得以更好地维系。 图片来源:《破产姐妹》 2. 减轻认知负担,搭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交网络中,若每个人都熟悉部分领域,承担不同的“专家”角色,整个小群体就能形成认知资源共享体系,如同构建一个分布式大脑。这种结构也是稳定人际支持网络的一部分。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体应对生活压力的重要资源,能帮我们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增强应对重大生活事件(如生病、失业、情感创伤)的能力。3. 被需要本身能带来心理满足与幸福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会体验到“我是有价值的”“我在这段关系里是有意义的存在”,这些都是利他行为带来的积极心理效应,能增强自我效能感,让人更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世界。 当然,我们要清楚,向 go - to person 求助,并非无条件、无节制地消耗对方的善意。 尤其当你的问题涉及专业领域,比如朋友是医生、律师、财务专业人员,要尊重他们的时间与专业价值。 建立有界限、讲分寸的互助关系,才能让彼此在未来更乐意持续相互支持。 图片来源:《亲爱的仇敌》 借鉴的最高境界——成为自己敬佩的人 让 go - to person 网络流动起来的最佳方式,就是与朋友们成为彼此的 go - to person。 别担心自己没资格为他人提供建议或支持,每个值得请教的人都是通过不断积累与积极表达逐步成长起来的。 如何成为别人的 go - to Person? 1. 在某领域持续积累知识:成为 go - to person 并非要求你无所不知,只需在某个特定方向持续学习与积累。再微小的领域,都能成为你独特的技能点:摄影、穿搭、健康管理、理财、办公软件、烹饪、植物种植……2. 积极向外表达知识,乐于解答他人小问题:积累再多知识,若不表达,别人就无从知晓你擅长什么。无论是发朋友圈,还是与朋友聊天时自然分享经验,都是在给自己贴上擅长某个方向的标签。不必等足够专业才开口,“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当你表达得足够多,不知不觉就会真正成为大家眼中的 go - to person。 反复向他人借鉴的最大意义,在于成为那个“想成为的自己”。 卢靖姗最近在综艺里分享了一个观点,收获众多观众好评——要成为自己敬佩的人。 我们选择将谁视为自己的 go - to person,某种程度上就是在选择“我想成为的样子”。 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会仰慕某些朋友、恋人、长辈——因为他们身上具备我们渴望拥有的特质:果断、温柔、坚定、专业…… 他们会将我们理想的特质在现实中具化,比如: 大多数人都期望自己遇事能果断做决定,勇敢面对选择带来的机遇与风险; 当身边有擅长此道的人,就可学习其决策过程、应对风险的方式,以及过程中的步骤拆解、心态调整。 从自己认同与欣赏的人身上获得的积极影响是深刻且主动的,与他们建立联系,便能更好地实现理想自我从投射到现实的转变。 你靠近谁、模仿谁、向谁学习,决定了你最终会成为怎样的自己。所以,在现实世界中,选择、敬佩、接近你欣赏的人,不失为成长的一条捷径。 来源:兮猫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