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新作展”在巴黎开展一展期至6月21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07:26 2

摘要:张红梅始终对本国少数民族及其历史抱有深切关注,并常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与表达方式。这份热忱促使她以个人视角重新诠释西藏山间那些色彩斑斓的经幡装置艺术。

红梅新作展

地点

法国巴黎 placido 画廊

开幕时间

5月17日晚6:00

展览时间

5月17日-6月21日

文化财富树(西藏灵感)

张红梅始终对本国少数民族及其历史抱有深切关注,并常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与表达方式。这份热忱促使她以个人视角重新诠释西藏山间那些色彩斑斓的经幡装置艺术。

在张红梅的作品中,传统祈福经幡化作撕裂、破损的织物碎片,这些碎片被编织成向上生长、直指苍穹的"树"。艺术家为这组"西藏灵感"系列雕塑取名《幸运树》——金属骨架缠绕彩线,悬挂的织物令人联想到西藏圣境中的经幡树:参天巨木覆满写有祷文的彩纸布幔,如信仰的羽翼,伴朝圣者迈向寺院。她常从这些"幸运树"中提取碎片,将其转化为风格化的几何形态,以和谐的韵律散落于空间,衍生出独立自足的雕塑语言。那些浸透岁月痕迹的织物肌理,承载着艺术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当代重构与精神守望。

系列创作

“自由形态”系列是张红梅自2018年起长期酝酿的成果。这一系列以一组研究为终章,其中凝结了她近年秘而不宣地钻研中国传统剪纸技艺的精髓。织物的运用贯穿其创作始终,成为她标志性的艺术语言与辨识度符号,也为她持续进化的创造性幻想提供了无限可能。

她的“自由形态”创作自然承接早年脉络:最初的几何抽象尝试中,她将古代中国文人肖像置于彩色框架内,面孔与身形在框架中若隐若现;随后,受中国都市爆发式扩张及其混沌图景的启发,《中国混沌》系列应运而生——那些看似非具象的形态,实则象征着现代中国的演进。她以撕裂拼贴的彩布,为蜂巢般的摩天大楼与城市脉络赋予诗意表达,勾勒出我们眼前的崭新中国。

系列背景

“自由形态”系列源于张红梅自2018年起的长期构思,历经多年秘密钻研中国传统剪纸技艺,最终以一系列研究凝练出创作精髓。织物的运用贯穿其创作始终,成为她标志性的艺术语言与辨识度符号,也为她持续进化的创造性幻想提供了无限可能。

她的“自由形态”是早年创作脉络的自然延伸:最初尝试几何抽象,在彩色框架中嵌入古代中国文人肖像,面孔与身形若隐若现;随后受中国都市爆发式发展及其混沌图景启发,诞生《中国混沌》系列——那些看似非具象的形态,实则象征着现代中国的演进。她以撕裂拼贴的彩布,为蜂巢般的摩天大楼与城市脉络赋予诗意表达,勾勒出我们眼前的崭新中国。

对张红梅而言,每一个创作里程碑都是新的起点——她如无畏的探索者,以毕加索般的勇气,在持续蜕变的艺术征途上不断迈向新的叙事维度。"自由形态"系列正是这种形式与风格思考沉淀的结晶:作为近年创作理念的转折点,它承载着艺术家对材料语言的终极突破。

早在数年前的建筑双年展中,她已在雕塑创作里初现自由形态的雏形,只是彼时绘画性元素尚未全然觉醒。历经多次推敲,首个创作周期的作品终于面世,此刻的张红梅以更强烈的艺术自信宣告:当剪裁织物摆脱具体叙事,在形态的交织、色彩的游戏与符号的神秘美感中,观者得以迷失于纯粹的视觉诗学——这些看似"只为自身存在"的形态,实则构筑了超越地域与时代的对话场域。

她的作品如同米罗的画布,在色彩的欢愉与形式的解放中找到了"欢愉艺术"的本质:那些撕裂的织物不再是现实的摹本,而是以普世性的视觉语法,让观众直面超越时空的永恒之作。这种将民族文化记忆转化为全球艺术语言的能力,不仅让张红梅跻身中国当代艺术前沿,更使她步入以作品改写艺术史的极少数创作者之列——在那里,形式的自由最终通向人类共通的精神故乡。

风马旗(Lungta)是藏族传统祈福幡,印有经文与图腾,悬挂于山顶或圣境,象征将善愿传递给神灵。张红梅的“幸运树”以金属为骨、织物为幡,解构传统经幡的神圣叙事,通过破损质感与悬浮形态,重构对民族文化的当代凝视。

巴黎小皇宫国家博物馆馆长 “gilles chazal “(吉利斯·夏加尔),艺术家赵无极的策展人

patrick faucher 法国批评家

帕特里克

法国cazeau画廊以及placido 画廊同仁

cazeau画廊以及placido 画廊同仁

艺术家简介

张红梅,生于1973年,当代艺术家,任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居济南。

1996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2006年米兰理工访问学者

2018年都灵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通过绘画、纤维、雕塑、装置、影像、行为等艺术实践,对观念和形态进行思考和拓展,同时将艺术原创的灵感践行于工艺美术产品设计。主要作品有《记忆》《意象山水》《色彩西安》《城市的速度》系列等。

曾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大皇宫、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等世界知名展馆进行展出,应邀参加各种版本的威尼斯双年展、萨比奥内塔双年展以及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她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重要收藏家收藏,被誉为70后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

来源:藝術報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