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今,社交媒体、智能手机、AI、VR 全方位渗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模式与人际关系。在享受这些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它们正悄然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较好,然而,睡眠期间醒了2次,存在易醒问题。最近7天有多天重复发生该问题,长期易醒容易产生易怒、焦虑等负面情绪”
“还需要燃烧288kcal活动热量,才能达成今天的活动热量......”
每天睁眼的第一时间就能看到手表提醒我昨晚睡得如何,有时候明明睡的很好却被告知昨晚质量很差。我也会时不时地被提醒今天还没达到活动目标。
现今,社交媒体、智能手机、AI、VR 全方位渗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模式与人际关系。在享受这些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它们正悄然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德国心理治疗师约翰内斯・赫普的《数字病人》,聚焦于因此引发的心理问题。
赫普在书中创新性地提出 “数字病人” 这个概念,指那些受社交媒体数据操控、不同程度陷入焦虑的人群。他指出,算法正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感知、记忆和情感。这种改变对人的个体独特性发起挑战,还致使人们在认知与情感层面和现实世界脱节,宛如一场隐匿的精神侵袭。
仔细想想,我们好像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症状。每天一睁眼就下意识地拿起手机刷各种信息,晚上不刷会儿手机根本睡不着;出门要是没带手机,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仿佛与世界失联了。
现在是精确算法的时代,我们在视频软件上看到的内容都是根据我们的爱好定制的。就像我老妈,每天刷到的都是几块钱买什么,这看似贴心,实则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感知、记忆和情感。
这种改变不仅挑战了人的个体独特性,还可能导致我们在认知和情感上与现实世界脱节。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常常沉迷在算法推送的信息里,失去了自主探索的能力?看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久而久之,思维也被局限了。
为了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赫普详细列举了 21 种特定的 “神经症”,这些数字化社会中尤为凸显的心理问题。
“错失恐惧” 便是其一,身处信息爆炸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们时刻担忧错过重要内容,在不同选项间摇摆不定,选 A 还是选 B 成为难题,内心被焦虑填满。
“数字化孤独” 同样典型,移动设备虽让我们能随时随地保持联系,可许多人依旧深感孤独,线上的热闹繁华难以掩盖线下面对面沟通的匮乏,真实人际关系的缺失如影随形。
“网络依赖焦虑”,对手机、游戏和社交媒体过度依赖,致使生活中诸多重要之事被忽视,人们如同被无形的线牵扯,难以自拔。
进一步深挖,赫普揭示出数据化生存带来的严重问题。如今,人类体验被简化成各类可量化指标,睡眠分数、运动步数、情绪指数等看似科学的度量,实际上却加剧了自我物化。
社交媒体的点赞数更是严重扭曲自我价值认知,人们仿佛沦为 “算法囚徒”。平台依据数据画像预测需求、操纵消费决策,个体不知不觉成为数据的附庸,在数据权力的量化 “暴政” 下失去行为自主性。
你有没有想过,当医院、可穿戴设备、手机 app 都在收集我们的健康数据,生成一个 “虚拟版的你”?血压、心率、睡眠质量等数据拼在一起,可能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的身体。
这听起来很厉害,但也有点可怕。当医疗变成一串代码,我们真的能完全信任它吗?智能手环经常提醒我们 “心率异常”“睡眠不足”,本来没啥感觉,一看数据就开始焦虑,我们是不是在 “数据化健康” 的同时,把自己逼成了 “健康焦虑症患者”?而大多数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对不对。
不过,赫普也为我们指明应对方向。他认为,我们可以尝试将 AI 转化为认知延伸器,通过人机协作强化人类独有的共情力、批判性思维等特质,实现技术与人性的共生。
比如,书中提及远离和定期停用电子设备,给自己留出缓冲空间,重新唤醒对真实世界的感知;重视面对面交流,用心培养深厚的人际关系;借助冥想、写日记等方式,提升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知,更好地管理焦虑与压力。
“数字灵魂的归处不是天堂,而是云端”,我们需要更多地生活在当下,更少地生活在过去或未来。
《数字病人》可以被称为数字时代的 “沉思录”,它无疑是一本极具深度与前瞻性的佳作,它不只是对当下焦虑现状的解读,更是作者对数字人性的辩证思考。
它提醒着我们,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享受便利之时,必须时刻警惕负面影响。唯有保持心理健康,重获认知主权,让技术服务于人性的丰盈,才能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不迷失自我,稳健前行。
来源:我就是科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