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落魄万人嫌,死后立刻被封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10:07 1

摘要:温岐,字飞卿,太原祁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祁县,先祖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温彦博,算是出身名门。

温岐,字飞卿,太原祁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祁县,先祖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温彦博,算是出身名门。

只是到了这一代,家道中落,先祖的光环未能庇佑子孙,加上父亲英年早逝,十来岁的时候,温家的生活已经越发艰辛,温岐的母亲带着他们几个姐弟过着上顿不接下顿苦日子。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几年后,父亲生前的好友,时任刑部尚书的段文昌不忍故人一家落魄,动了恻隐之心,定期救济不说,还把温岐接到家里,当自己儿子段成式的伴读童子。

温岐开局是少年才子的剧本

有了父亲好友的接济加上他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后很快闻名乡里,《唐才子传》有言:“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

01

可惜啊,世事无常。

就在温岐长大之际,已经担任西川节度使的段文昌却一命呜呼,未能为这位贤侄安排上仕途,而自幼一起长大的世兄段成式也未能捞到一官半职,二人就此别过,温岐不得不前往长安自谋生路。

长安生活成本很高,想要立足,要么走科举,要么走显贵路子。

温岐也想随大流,但他的目标不是长安显贵,而是当朝天子唐文宗

唐文宗崇佛,下面人自然趋之若鹜

听闻唐文宗痴迷佛学,他就投其所好,拜华严宗大师宗密为师,打算通过学禅搭上唐文宗的快车道。

可惜当时大唐正处于“牛李党争”和“南北司之争”之一最激烈的时候,为了重振皇权,唐文宗以天降祥瑞之名发动“甘露之变”,结果遭到宦官反杀,成为宦官的傀儡,至于事变的发起者李训则在事后逃到宗密寺中,差点给宗密带来灭顶之灾。

这下子,温岐靠礼佛面圣的路子算是彻底堵死了,只能想想其他办法。

礼佛不成,却意外得知唐文宗正在为太子李永招募陪读学士,自认为才学过人的温岐就打算走走东宫的路子,日后太子登基,作为潜邸旧人,必然会飞黄腾达。

李永不过十来岁,正是一个厌学好玩的年纪,而跟着段文昌走南闯北,嬉戏无度的温岐自然如鱼得水,陪着太子郊游猎宴,日子过得相当舒坦。

但没两年,盯着太子之位的政敌们纷纷拿李永说事,弹劾太子“宴游败度”,唐文宗勃然大怒,自己政变失败成为傀儡,就打算好好培养太子,谁知太子如此混账,气的他立即废了李永太子之位。

唐文宗(图源:周渝民《柜中美人》)

李永哪里见过老爹如此暴怒的时候,惊恐之下,不久就暴死了。

唐文宗废李永是怒其不争,但从未有杀害之意,因而迁怒于东宫一帮官员,处死和流放了不少人。

虽然温岐只是白身,奈何深受李永信任,为了怕唐文宗迁怒于自己,顾不上已经考中京兆府初试第二名的成绩,推脱生病,连夜逃到了老家太原,这一年是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秋。

有唐一代,想要考中进士要分两步,先在先参加州县的考试,考中后才有资格参加京城的礼部会考,时人谓之“州县解送”,而京兆府又有“开府之尊”和“万府之祖”的地位,礼部的主试官自然重视,而且京兆府前十的中榜者十之八九都会考中进士,因而京兆府的考试又有“神州解送”之称。

唐朝京兆府

按理说温岐只要参与礼部考试,大概率获得进士。

但他怕唐文宗报复,在性命前,什么进士,什么做官,他都抛之脑后。

而在太原,他遇到了当朝中书令的老乡裴度,交谈之后,裴度对这个文采不错的小老乡相当赏识,但可惜的是,裴度还没提携他一二就去世了。

悲愤的温岐非常感伤的为其写了一首挽联:“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

既是追悼裴度,亦是为自己坎坷的仕途感伤。

风波过后,温岐再度对官位有些渴望,但他不敢去长安,而是前往边塞,打算通过从军入仕。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他在边塞来回奔波,出入各个藩帅府献诗,只求进入他们的幕府,然后借此踏上仕途之路。

可惜啊,藩帅们从未正眼瞧过他,以至于他连连吃瘪,徒留一些边塞诗之外,一无所获。

求官不成,只好回去江淮一带散散心心,看看江南风景,抒发一下苦闷之情。

而在江淮,他遇到了一个远房表哥,为尽地主之谊,设宴款待了他。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二人大概喝高了,话越说越多,真话自然少不了。

或许老表当年文采不行,被家人拿温岐举例,由此怀恨在心,如今温岐落魄,就借醉酒机会讥讽他除了会写几首酸诗之外一无是处。

痛定思痛的温岐将自己名字改为“温庭筠”,发誓日后成为一位光耀门庭的高洁竹士。

温岐成为了温庭筠

口号虽响,奈何而立之年还是白身,连母亲都看不下去了,就为他说了一门亲事,成家后,温庭筠倒是过了几年平静日子。

03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影帝唐宣宗上位,考虑到风波已经过去许久,他信心满满,打算再度进京赶考。

毕竟当年京兆府第二名的成绩,以现在的自己,岂不是手到擒来?

再度进入长安的温庭筠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毕竟考中京兆府第二就半只脚踏入进士了,如今再度来长安,岂不是趁这个机会好好巴结一番?

大概是温庭筠好了伤疤忘了疼,忘了文人最忌讳的“捧杀”,在士子们的吹捧中渐渐迷失了自己,和公卿裴度的侄子裴諴、令狐绹的儿子令狐滈这帮京城二世祖混在一起,整日放浪形骸、酣醉终日。

令狐绹儿子之流和温庭筠结交,是看中他的名气抬高自己,而温庭筠加入他们,则是走捷径好让自己仕途平坦。

才子佳人,青楼绝配

但放榜之日,他居然名落孙山,这让他大呼不解。

考生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八韵考题在他眼里不值一提,他早就完成了,甚至还抽空帮着旁边的考生答题。

如此才华居然落榜,必然有黑幕。

有黑幕吗?我看未必,毕竟唐朝的科举不仅仅看试题好坏还要看背景和名声,朝廷取士,总不能录取一个名声烂大街的人吧。

此前温庭筠想要走捷径,没想到弄巧成拙,在长安城留下“士行尘杂”、“不修边幅”、“为侧艳词”等恶名,自以为才华横溢,却被残酷的现实虐的体无完肤,不得已,他只能感叹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名声烂了,科举无望了,好在吏部考功郎中的杜牧送来一份称赞他的信,温庭筠以为是一个求仕的机会,当即求官,可惜杜牧不久就去世了,温庭筠再度求职无望。

为今之计,只能学李白当个游戏人间的诗人了。

但李白“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而温庭筠呢?刚到洛阳,盘缠就花的一干二净,不得已,舔着老脸找表哥姚勖化缘。

姚勖的先祖就是名相姚崇,都是世家子弟,不忍看这个士子流落街头,就拿了一大笔钱给他,希望他好好读书,再不济某个营生过日子。

但温庭筠眼高于顶,放不下身段赚钱养家,拿着钱财天天在青楼醉生梦死:

《更漏子·相见稀》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澹烟如柳。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半个月不到,就挥霍一空,气的姚勖将他从青楼拉出来暴揍一顿。

名相后人当街暴打才子,这事在当地传的沸沸扬扬,加上温庭筠天天在青楼混日子,温庭筠彻底留下“薄行无检幅”的恶名,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料。

名相后人当街暴打才子,成为笑料

只是这件事还没完,温庭筠姐姐得知后,立即寻仇,当家辱骂姚勖。

姚勖是个斯文人,讲究体面,自然不是温庭筠姐姐的对手,几番辱骂后,姚勖血压飙升,回家不久就一命呜呼,此后,温庭筠的黑料又多了一个。

04

姚勖被气死这一年,温庭筠已经四十多了,对仕途依旧念念不忘,打算去长安科举碰运气。

考虑到自己名声已经烂了,想要科举有点难。

恰好京兆尹柳熹之子柳翰提前弄到了试题,就请温庭筠代为作答,对于温庭筠而言,小事一桩而已。

挥毫泼墨,为其答题,结果却被人发现。

科举舞弊,这还得了,从吏部侍郎到考试官,一路到下,全部被贬,就连被录取的前十人,也全部作废。

这件事倒是没影响温庭筠,相反,为生计所迫的他再度进入考场。

得知温庭筠要科举,考场如临大敌,为防止他帮忙答题,特地在其周围拉上帘子。

谁知一点用都没有,速度答题的温庭筠不仅帮周围八个人作弊答题,甚至还给考官写文建议,简直就是对科举的最大藐视。

事后温庭筠“如愿”落榜,好在当朝皇帝唐宣宗喜欢他的诗词,没有处罚。

另一边宰相令狐绹为了拍唐宣宗马屁,私下找来温庭钧捉刀代笔,让他写诗呈上。

温庭筠也不废话,一首《菩萨蛮》,获得唐宣宗的称赞,当然,这个称赞是对令狐绹的,而不是温庭筠的: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令狐绹三天两天求诗,名声都给了他,温庭筠自然不乐意一辈子当枪手,机智的他连写十几首《菩萨蛮》,故意流传出去,暗指令狐绹模仿自己,甚至还讽刺令狐绹不学无术:“中书省内坐将军!”

温庭筠也是的,有了令狐绹这个路子,说不定真的能当官,但为了一时意气,得罪令狐绹,他在一起,温庭筠主动考不中。

不过这时候的温庭筠不以为意,毕竟在长安,他遇到了一个知音,一个十来岁的少女鱼幼薇

鱼玄机

二人诗词相和,结为了忘年之交。

只是相和多了,不免生起情愫,温庭筠虽然游荡青楼十数年,但他不愿意误了鱼幼薇,就牵线将他嫁给了新科状元李亿做妾。

此间事了,温庭筠又得为生计奔波。

05

大中十三年(859年),年少好友段成式回京成为太常少卿,二人还结为亲家。

在段成式的帮助下,总算谋了个差事,担任隋县县尉,为了早日上任,温庭筠每天都早起赶路,甚至在商山驿道,留下千古金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千古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到了隋县后,温庭筠政绩如何未有记载,但不久却爆了一件大事。

事情的起因是来到了广陵,和当地官员起了争执,老弱的温庭筠不是当地官员对手,不仅老脸被抓伤,甚至门牙都被打落,气愤的温庭筠当即弹劾上奏,最终交到令狐绹这里。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令狐绹当即作出了当地官员无罪的审判,温庭筠被迫咽下这口恶气,毕竟仕途要紧。

某年,温庭筠再度回到长安,担任国子监助教,意外的遇到了鱼幼薇,可惜鱼幼薇遭到正妻打压,被迫在咸宜观出家,改名鱼玄机,不免有些感叹。

但温庭筠来不及感叹,就因得罪人被贬官,临行前,他特地写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相送。

好一个入骨相思,只是回应的他,只是鱼玄机失手杀死婢女绿翘被处死的消息。

被嫌弃苦闷一辈子的温庭筠好不容易有了知音,谁知知音却因自己而过的如此凄惨,不由吐出一口老血,最终气绝身亡,且留下苦闷之作:

06

有唐一朝,温庭筠多次求官无果,日后做官,不过是国子监助教而已,而他的诗词在当时被称之为“淫词艳曲”,上不了大雅之堂,更不被主流所接受。

谁知道到了五代后蜀年间,后蜀人赵崇祚编选《花间集》,开卷就收录其诗词,由此导致了花间派诞生,而花间派,就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流派。

花间集开篇

日后花间派的代表李煜、晏几道、柳永、欧阳修、秦观、李清照、陆游等等,其实都是从温庭筠诗词里汲取了营养,更是将温庭筠视为偶像。

有了欧阳修、李清照、陆游等宋朝大V的鼎力支持,温庭筠的人气水涨船高,甚至被冠上“花间词祖”地位,成为祖师级的人物。

而到了明朝,因戏曲家汤显祖评点《花间集》,导致明朝文人掀起了温词热,一时间“人人读花间”,“少长诵温词”,成为时髦的现象。

哪怕到了清朝,温词地位不可撼动,成为经典里的经典。

可有谁知道,几百年前,温庭筠的词是烂俗的代名词,不然温庭筠文采如此之高,也不至于短短几十年,仅有几十首流传于世。

世人都说温庭筠擅长写情诗,倒不如说他本身就很适合写情诗。

他不似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也不如王维一样钟情山水,但他却发现女子被抛弃或者各种经历离愁别恨等等情感和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不被赏识的情感是一样的,就借女子之口抒发自己的苦闷,而他偏又能通过环境和心理来刻画女性的形象,借此传达情感等等。

这或许才是温词的内核。

参考文献:

刘学锴:《温庭筠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李金山:《花间词祖:温庭筠传》,作家出版社,2016年

楚中:《金楼重殿花间语:温庭筠传》,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