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共生长——城市美术馆的破局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09:44 1

摘要:近年来,国内城市美术馆建设热潮涌现,成都市美术馆(新馆)、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性质的公立城市美术馆先后开馆。如何在藏品、人才、经验等方面或多或少欠缺积累的情况下破局,是新晋城市美术馆普遍面临的挑战。本文以成都市美术馆为

文 / 肖飞舸

摘要:近年来,国内城市美术馆建设热潮涌现,成都市美术馆(新馆)、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性质的公立城市美术馆先后开馆。如何在藏品、人才、经验等方面或多或少欠缺积累的情况下破局,是新晋城市美术馆普遍面临的挑战。本文以成都市美术馆为案例,分析它从“三无”美术馆蜕变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发展策略。通过对全国美术馆生态以及本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展状况的分析,将美术馆的定位与城市文化基因和发展方向融合,依托“以观众为导向”“与城市共生长”的发展策略,使美术馆与城市形成双向赋能。本文为城市美术馆在当下文化生态中实现差异化发展提供一种参考。

关键词:城市美术馆 公共文化服务 差异化定位 观众导向 双年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witnessed a sur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rt museums, with a number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Chengdu Art Museum, Wuhan Art Museum, and Shenzhen Art Museum opening successively. Emerging urban art museums commonly face the challenge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situation where there is a lack of accumulation in collections, talents, and experience. This paper takes Chengdu Art Museum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i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ransforming from an institution with “three deficiencies” into a cultural landmark of the city. By evaluating the broader ecosystem of Chinese art museums and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loc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stitutions, the study integrates the art museums’ positioning with the city’s cultural genes and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relie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audience-oriented practices” and “co-growth with the city”, to foster a relationship of mutual empowerment between art museum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ovides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urban art museums seeking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with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ecosystems.

Keywords: urban art museum;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differentiated positioning; audience-oriented; biennale

近年来,国内城市美术馆建设热潮涌现,成都市美术馆(新馆)、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等市级美术馆,以及新疆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等省级美术馆陆续落成开放。这些具有文化地标性质的美术馆在建筑创新、地域文化表达,以及探索美术馆与城市和公众的新型互动模式等方面,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出色表现。然而,新晋城市美术馆又或多或少在藏品、人才、经验等方面存在积累不足的情况。现代化城市美术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突破?如何利用平台优势将开馆红利转化为长期发展的基础?清晰的定位以及定位引导下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2021年年底,携场馆优势以双年展开馆的成都市美术馆,最初带着“网红”的标签出现在公众视野。截至2025年年初,成都市美术馆共举办48场高品质公益展览(含11场国际交流展);观众总人数突破510万人次;开展4000余场公共教育活动,线上线下观众超50万人次;新媒体账号全网吸粉超160万;在2024年全国热门百强美术馆中排名第6;在展览、公共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共获得6个省级奖项和5个国家级奖项。成都市美术馆的发展路径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尝试样本。

一、破局:新晋美术馆的生态分析

国内城市美术馆建设普遍面临“后发困境”: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滞后的、作为艺术生态核心的大型公共艺术设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成都尤为显著。现代化大型公立美术馆的长期缺位,使得运营团队及其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对于现代化美术馆的运营都缺乏充足的准备和认知。成都这座西部中心城市拥有120家美术馆,民营机构占据了大半江山,它们共同构成多元活跃的艺术生态。直至2021年,成都才填补了大型公立美术馆的空白:7.3万平方米的成都市美术馆以“芙蓉花开、雪山环抱”的建筑意象亮相,拥有2.4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8个教育功能区及专业库房构成的硬件基础(图1、图2)。

图1 成都市美术馆A区

图2 成都市美术馆B区

然而,新馆的“顶配”硬件与“三无”软件形成戏剧性反差:开馆即面临藏品不到3000件、管理经验空白、专业团队匮乏、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困境。这种矛盾恰恰是新型城市美术馆的典型缩影——当建筑空间跃进式升级,如何重构符合城市特质的运营体系成为破局关键。

二、定位:城市特质与美术馆定位的共生逻辑

城市美术馆作为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不仅是优质艺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更肩负着城市文化发展引擎的使命,需要从艺术生活、艺术生态以及艺术生产等多方面为城市的文化更新和升级提供动力。在这个逻辑上,美术馆的定位和策略都应该与城市的特质和发展方向一致,才能形成双向赋能。

一个城市的气质,在赋予美术馆使命的同时,也对美术馆在内容产出和运营模式上产生深刻影响。作为GDP超2.3万亿元的新一线城市,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成都的青年人口(14—45周岁)达到960.3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5.87%,几乎“半城皆青年”。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催生对开放性文化场域的需求,也推动着城市文化供给的升级迭代。成都市美术馆将“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具象化到自身发展定位中:A馆侧重本土艺术脉络研究,B馆打造国际艺术枢纽,形成聚焦“关注历史与未来”“关注艺术与科技”的空间叙事。一方面,以艺术的角度对本土文脉进行梳理和表达;另一方面,根据本土青年科技人才以及电影、动漫、游戏等方面的现代文创产业优势,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差异化、在地化、国际化的定位,决定了成都市美术馆作为学术基础和核心业务的展览及收藏的方向,最终形成了“中国近现代艺术”“艺术与科技”“世界经典艺术”“青年扶持”“馆藏研究”“当代个案”等七个展览序列,以及“关注本土文脉”“关注青年未来”等收藏方向。

虽然成都市美术馆基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使命,选择了“与新一线城市共发展”的路径,锚定“城市文化枢纽”的角色,但是它也必须直面“如何以新晋身份破局”这一命题。在全国美术馆生态层面,北京、广州等地的头部美术馆依托百年馆藏、国际资源与学术体系稳居行业金字塔尖,而长三角的美术馆则以市场化运营和国际化视野见长。在本土公共文化服务层面,成都坐拥近200家博物馆,不仅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更拥有广泛的公众认知度和社会美誉度。面对竞争,成都市美术馆只能通过“精准卡位”的差异化方式破题。同时,正是基于高度发达的文博行业的基础,成都市美术馆从一开始就借鉴文博行业成熟的标准和规范,同时充分进行资源整合,逐步开启了“美术+文博”的双线发展之路。

在成都市美术馆的定位与突围策略中,“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的举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新馆落成的开馆展览,成都市美术馆通过双年展这一与城市文化深度绑定的艺术形式,凸显了城市美术馆的定位。同时,此次展览打破了成都长达十年的双年展“空窗期”,以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272位艺术家,以及506件包含架上、装置、新媒体、雕塑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规模,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图3)。展览收获110万观展人次,更是奠定了新馆的观众基础。

图3 2021年成都市美术馆“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现场

三、策略:公众性与在地性的双线实践

普遍面临资源约束与功能期待的新晋城市美术馆还需将自身定位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体系,通过“以观众为导向”与“与城市共生长”的双轴驱动,构建起破局突围的支点。这种策略设计既回应了公立美术馆的公共性本质,又契合新一线城市文化升级的深层诉求,并贯彻体现在展览展陈、公教服务、宣传推广等核心公共文化供给中。

(一)以观众为导向

“以观众为导向”是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基本策略。社会公众是城市美术馆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而争取更为广泛的观众对艺术的接纳和理解,通过高品质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也是美术馆的核心使命之一。对于新晋城市美术馆而言,城市美术馆的长期缺位让公众对于它们的品牌认知表现为真空。而相较于丰富藏品基础、建立学术传统、培养人才队伍等需要较长周期的任务,扩大观众基础和建立观众口碑,则更有可能在较短周期内实现。通过最大程度触达受众群体,美术馆可以以流量基础撬动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以口碑效应塑造机构价值认同。“以观众为导向”这一理念的实践已超越服务优化层面,深入渗透至展览叙事、公共教育设计、传播策略等核心环节:从学术语言的公众转译,到分众化活动矩阵的构建,再到圈层传播的精准触达,观众需求始终作为坐标系贯穿决策全程。

在展览方面,公众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平衡,一直是美术馆讨论的话题。而从学术语汇到展览语汇的转变,对于强调“以观众为导向”的城市美术馆来说尤为重要。展览作为美术馆的核心业务,是与观众沟通最直接、最重要的桥梁。作为一种基于学术研究、依托于场域、通过受众起作用的传播性文化产品,展览也集中体现了一个馆研究、策展的专业水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展览立意、展品选择、章节构架、文字风格、流线组织、空间运用、色彩选择、场景设计等环节中,美术馆可以通过“年轻化叙事”“情感共鸣”“多维体验”等理念,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成观众“看得懂、记得住”的展览语汇。例如,成都市美术馆举办的“目光所及——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图4),将艺术家的个体命运作为切入点,把艺术史的宏大叙事落脚到对个人命运的观照上,使艺术史呈现为可触摸的生命历程;“芒鞋万点——吴一峰的河山行证”(图5)展览,则通过强化吴一峰在本土的行迹及其“旅行家”的生命经验,与观众建立“在地性情感连接”;而“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系列展”则通过以原作为基础的文献研究展,与以200余组多媒体展项构成的数字光影展,让观众从不同的维度沉浸式感受齐白石的艺术魅力。

图4 2024年成都市美术馆“目光所及——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现场

图5 2023年成都市美术馆“芒鞋万点——吴一峰的河山行证”展览现场

相较于展览,公共教育活动在形式和主题上都更为灵活,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的反应也更为及时,跨界融合的形式也更为多样,它不仅是展览的延伸,更可以成为美术馆作为文化平台向社会延伸的触手。《2023成都双年展观众调研分析报告》显示,18—40岁的观众在成都市美术馆的观众群体中占比达61.4%。而近年来,18岁以下的观展群体比率大幅提升(图6)。因此,成都市美术馆的公教活动根据受众特征,在横向上围绕展览提供“释展”的配套活动,同时,在纵向上推出独立的成体系活动。秉承“分众服务”理念,运用“成体系”“品牌化”的方式,形成了“延时服务文化活动”“艺术X计划”“云上美育”“艺术FUN体验”“成美艺术特色活动”五大品牌矩阵(图7)。每个矩阵中的子系列则根据受众的年龄层次,在内容、形式、活动推出的时间等方面,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所有亲子类活动都安排在周末下午;又如利用美术馆延时开放的优势推出青年夜校,丰富年轻观众下班之后的业余生活。

图6 2023成都双年展观众画像——年龄结构

图7 成都市美术馆公共教育五大品牌活动

在新媒体时代,宣传尤为重要。丰富的传播渠道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不仅成为吸纳新观众和提高存量受众黏性的重要手段,也需要在面向政府、公众和行业等不同类型的受众时,在传播的素材和渠道上有所不同。例如,同一个主题的稿件,根据受众不同,在行文风格、内容侧重上进行区分,形成多个版本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分发。作为内容产出平台的美术馆,在自媒体时代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同时,也对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在内容制作上,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短平快”“视觉优先”等特征,将专业语言进行大众化转译和视觉化呈现(图8)。另一方面,在平台选择上,需要形成圈层化的传播矩阵,例如将强使用功能向具有服务功能的微信服务号集中,通过微信端深耕,进行深度解读;而在小红书平台则更多推出碎片化的图文,强调实用信息以及与粉丝的高度互动(图9)。

图8 成都市美术馆小红书推文

图9 成都市美术馆多元传播构架

(二)与城市共生长

一座城市美术馆的迅速成长,离不开城市的托举。美术馆既成为城市文化的解读者与表达者,又主动融入城市发展进程,形成“文化供给—城市赋能—政策反哺”的良性循环。

城市级艺术项目的策划需深度植根本土文脉,与城市文化产生共振。成都市美术馆双年展的主题性选择具有典型意义:从“超融体”对包容特质的诠释,到“时间引力”回应城市发展节奏,再到“烟火指数”聚焦市民精神图谱,每一届主题均以艺术语言解码城市文化基因。这种策略不仅体现在双年展,也延伸至学术研究维度——通过展览梳理黄宾虹、关山月等大师与巴蜀文化的渊源,在学术上厘清文脉发展和艺术流变,也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美术馆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在重大节点联动中尤为凸显。成都市美术馆通过在国际赛事(如“成都大运会”)、外交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等城市级事件中植入艺术项目,提升了美术馆的文化响应力,强化了城市品牌形象。其公教活动的“热点响应”模式更具启发性——借势“世界科幻大会”推出主题周活动,激活在地文化资源,使美术馆成为城市议题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优质文化品牌对城市的彰显度不言而喻:2023年成都双年展通过22国艺术家作品构建起全球艺术对话平台,展期内“成都双年展”百度搜索指数峰值达89万,小红书话题曝光量突破650万次,美联社、Artnet等60余家国际媒体的报道则提升了城市在国际文化舞台的显示度。艺术展览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已成行业共识,大型艺术展览推动着艺术这个经济链条上的每个环节的扩容和升级。以2023年成都双年展为例,96万观展人次中27%为外地游客,带动文旅消费3.9亿元,更涉及作品制作、运输和通关,展陈设计、施工、搭建、布撤展、设施设备,以及开幕及学术活动的组织,甚至安保管理、文创研发等数十个环节。无论对于行业还是从业人员个体来说,都是一次与国际接轨的考验和经验。而持续输出优质供给的文化地标,不仅会为周边商业体贡献可观的客流量,也带动了片区土地价值增长。这种“文化—经济”的转化模式在深圳、苏州等地的美术馆实践中同样得到验证,这也表明美术馆可以通过艺术生产激活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当美术馆被纳入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时,城市则会为美术馆提供长期发展的制度保障。2022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等8部门联合发文,印发了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方案,并同意将成都市美术馆等3家事业单位纳入省级文化创意产品试点单位。同年,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市委编办等5部门印发了美术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一馆一策”不仅让成都市美术馆在人员编制、人才配比等方面得到了基本保障,更为美术馆在文创开发、IP运营等领域的先行先试上提供了政策依据。这种政策设计,对美术馆在长远发展中破解资源瓶颈或许更具有借鉴价值。

结语

在城市美术馆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其可持续发展仍需直面挑战:美术馆藏品的积累、学术研究的深化、国际对话体系的构建,皆是未来突破的关键。短期热度易得,持久生命力难求。唯有以馆藏为根基、以学术为引领、以开放为姿态,方能在城市文化生态中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成都市美术馆的蜕变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启示:当美术馆深度介入城市发展进程,进化为城市文化生态的建构者与赋能者,其价值便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成为驱动城市更新的重要文化引擎。城市美术馆不仅是艺术的容器,更是精神的载体——在尊重本土特质的基础上,以创新策略激活文化动能,实现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肖飞舸 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

来源:美术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