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度集中的皇权制度下,君王一言九鼎,所以皇氏宗亲为了能够获得皇位,经常会反目成仇,历史上这样子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但是事无绝对,曾经也有在权力的诱惑面前,更加关注亲情的存在.
在高度集中的皇权制度下,君王一言九鼎,所以皇氏宗亲为了能够获得皇位,经常会反目成仇,历史上这样子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但是事无绝对,曾经也有在权力的诱惑面前,更加关注亲情的存在.
比如汉朝和唐朝时期,就发生了两次相互辞让太子之位的事情,结果却成就了一段盛世。皇位的争斗腥风血雨,但是也有的人表现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在他们让出皇位之后,最终的结局也都很圆满。
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之后,对于到底立谁为皇后,让他十分的头疼。一面是自己的原配发妻阴丽华,而另一面是有河北士族支撑的郭圣通。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想法考虑的话,那么立郭圣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刘秀一直重情重义,他不愿夫辜负阴丽华,所以一直摇摆不定。
此时的阴丽华看到了刘秀的为难,所以她主动告诉刘秀不要立自己为皇后,因为郭圣通已经身怀有孕,立她名正言顺。有了阴丽华的理解,刘秀将郭圣通立为皇后,而郭圣通所生育的孩子刘彊作为嫡长子,也理所应当的被册立为太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政权日渐稳固,原本以为太子可以顺利的继承皇位,但是没曾想后来发生了变故。
河北士族曾经帮助刘秀打压了南阳功臣集团,但是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并且仗着郭圣通为皇后,一直骄纵跋扈,做出了许多的错事,而此时的郭圣通也一直在包庇自己的家族,这件事情令刘秀非常的不满意。后来刘秀便废黜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立阴丽华为皇后。此时的阴丽华,也早已为刘秀生下了皇子。
在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背景下,因为郭圣通被废,所以刘彊也不再是嫡长子的身份,而因为阴丽华荣升为皇后,她的长子刘阳成为了嫡长子,所以朝堂之上也开始催促刘秀改立嫡长子刘阳为太子,废掉刘彊。
对于刘彊来讲,他也多次向刘秀提起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改立刘阳为太子。但是无论是刘彊还是刘阳,都是刘秀的孩子,而且刘彊这些年来根本没有过错,又如何能够因为郭圣通的缘故,就废掉刘彊的太子之位呢?所以刘秀一直也没有大的动作。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刘彊数次的向刘秀提起改立刘阳为太子,而此时的阴丽华也多次表示刘彊并无过错,希望刘秀不要变更心意。但是因为刘彊的坚持,再加上河北士族的势力已经日渐被打压,不足以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所以刘秀就废掉了刘彊的太子之位,改为东海王。
刘阳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从此之后改名为刘庄。刘秀去世之后,刘庄顺利登基,东海王在刘庄的保护下得以善终,甚至在他死后,刘庄痛哭不已,以超越亲王的礼仪,将其安葬。
武则天登基之后,曾经全力的打压了李氏宗亲的气焰,但是在武则天去世之后,还是还政于李氏王朝,李旦继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李旦应该立李成器为太子,但是李成器却说,在唐隆事件之中,李隆基是首功,应该立他为太子,而李隆基却连忙上书请辞。按照宗法礼仪,李成器为太子名正言顺,但是最终李旦还是听从了李成器的建议,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继位之后,重用贤臣,开创了开元盛世,而李成器也因为避讳李隆基生母的名讳,改名为李宪。从此之后,在此后的数十年内,李隆基一直非常感谢李宪,甚至每一年李宪的生辰,李隆基一定会亲自到府上庆贺。李宪生病,李隆基也会亲派御医前去为其诊治,曾经大臣多次建议这于礼不合,但是李隆基充耳不闻。
李宪病逝之后,李隆基得到消息,罢朝痛哭不已,甚至亲自到李宪的府上祭奠。李隆基把李宪追封为让皇帝,并且以君王的礼仪葬之,让自己的儿子亲自为李宪抚灵送葬。这兄弟二人之间的情感,与皇室的争斗尔虞我诈格格不入,或许在皇权面前,也会有些许的亲情.
对李宪来讲,把皇位让出是他最好的结局,万一他继承皇位之后,也难以保证李隆基是否心怀怨恨,做出谋逆的事情。看似是李宪做出了牺牲,但实际上他却是最聪明的那个人。和刘彊一样把太子之位还给刘庄也是他最明智的做法。
来源:藤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