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白马寺考察,详细了解佛教中国化和寺院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白马寺见证了佛教传入、发展并不断中国化的进程。历史证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要积极引导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习近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歌 沈剑奇
苍松翠柏掩映之间,白马寺显得清幽自然。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
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白马寺考察,详细了解佛教中国化和寺院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白马寺见证了佛教传入、发展并不断中国化的进程。历史证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要积极引导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航拍洛阳白马寺。崔瀚予 摄
守护历史
“总书记非常可亲可敬、平易近人。”回忆起向总书记介绍的场景,白马寺监院妙通法师说。
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建筑为元、明、清时所留,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传统。寺内保存历代碑刻40余方,是研究白马寺历史沿革和碑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妙通法师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多次进行保护性修复。1979年白马寺对外开放,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
在大雄殿的一角,半人多高的大水缸和推车式干粉灭火器比肩而立。“这是传承了千百年的消防水缸,我们现在是古今并用、人防技防并重。”妙通法师说。
在白马寺的日常维护中,当地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留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守护着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刹,让其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独特的光彩。
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晓军介绍,近年来,对白马寺的保护修缮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2018年,洛阳市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白马寺文物保护工程立项的批复》编制了《白马寺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2020年,国家专门下达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用于白马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2021年,国家文物局同意对白马寺多处建筑屋面及寺院东围墙实施抢险修缮工作。2022年,洛阳市启动白马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目前已施工完毕。
赵晓军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考察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加强合理利用,以利用促保护,进而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洛阳白马寺。 曾宪平 摄
古寺新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发展、赓续中华文脉等重大议题,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洛阳,白马寺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中。
相关负责人介绍,白马寺博物馆将运用创新思维理念,打破传统博物馆注重室内展陈的做法,更加注重历史肌理和历史建筑展示。通过建设白马寺博物馆,统筹展示东汉、魏晋、隋唐、宋元等多个时期的白马寺肌理格局、建筑风貌,让市民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好地感受寺院格局的历史演变,深刻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让传统文化以多元方式“活”起来。
文化遗产如今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遗产事业的目标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驱动,在守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护好利用好白马寺片区,对于扩大洛阳城市影响力、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洛阳正加快推进白马寺片区项目建设,统筹实施释源广场改造提升、白马寺新山门和博物馆建设、交通路网提升等工程,以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目的地。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保护传承,活化创新。
白马寺的新生远不止于此。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为宗教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新推进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历经岁月洗礼的白马寺,也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进步同频。
“总书记来到白马寺考察,是对我们的鼓舞。”妙通法师说。
白马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下一步将持续做好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文章。
文明交融
近两千年前,白马寺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而诞生,见证了佛教传入、发展并不断中国化的进程,更展现了中华文明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脉络。
如今,不同文明依然在白马寺碰撞、共融,续写着美美与共的故事。
5月19日,恰逢中国旅游日。白马寺里游人如织,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穿梭在古朴建筑之间。他们或在碑刻前驻足,细细研读上面的文字,或是拿出手机,记录下眼前的美景。
洛阳师范学院大三学生孙利茹特地穿上汉服、精心妆造,和朋友结伴来到白马寺。“这里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很吸引年轻人。”
随着过境免签政策的不断优化,“China Travel(中国游)”在海外火热出圈,古都洛阳也吸引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纷至沓来。历史文化遗产,沟通着全人类的精神与心灵,成为促进人民与人民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理解的重要载体。
法国游客洪巴吉说:“白马寺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和碑刻,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古迹都见证着中国悠久厚重的历史,也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非常值得深入探索。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国人珍视和热爱自己的文化,尤其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值得尊重和学习。我也会向更多朋友推介洛阳,并向他们讲述我所了解的中华文化。”
今天的白马寺,不仅是“白马驮经”的佛教寺院,也是文明交流交融的平台。包容开放的气度,历经历史沧桑而不褪色,也已成为融入洛阳这座城市血脉的精神特质。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