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 221 年,在华夏大地上,一个震撼古今的事件如惊雷般炸响 —— 嬴政,这位雄才大略的秦王,历经十年金戈铁马,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完成了华夏大地的大一统,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 —— 秦朝。
公元前 221 年,在华夏大地上,一个震撼古今的事件如惊雷般炸响 —— 嬴政,这位雄才大略的秦王,历经十年金戈铁马,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完成了华夏大地的大一统,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 —— 秦朝。
这一年,嬴政站在权力与荣耀的巅峰,俯瞰着自己亲手缔造的庞大帝国,内心满是壮志得酬的豪情。他深知,自己所成就的这番伟业,远非往昔那些诸侯国君可比,甚至连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在他眼中,功绩也逊色几分。于是,嬴政做出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重大决定:创造一个全新的称号,以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与无上的功绩。
嬴政摒弃了以往 “王” 的称呼,将 “皇” 与 “帝” 这两个最尊贵的字眼合二为一,创造出 “皇帝” 这一震古烁今的称号,自称为 “始皇帝”,寓意着自己是这全新帝业的开创者,后世子孙将以 “二世”“三世” 乃至 “万世” 相传承。从此,“皇帝”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属称谓,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
嬴政称 “始皇帝”,并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更是一种全新政治制度 —— 皇帝制度的创立。这一制度的核心便是皇权至上,皇帝成为国家的核心与主宰,掌握着国家所有的大权,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一切事务,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真正实现了 “朕即法律”,整个国家的运转都围绕着皇帝的意志展开。
为了巩固这至高无上的皇权,配套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皇位继承等制度也随之建立。在名位等级上,皇帝自称 “朕”,其命令称 “制” 或 “诏”,印称 “玺”,这些专属称谓和物品,彰显着皇帝独一无二的尊崇地位 。礼乐制度方面,通过制定严格的礼仪规范,如朝仪,臣子朝见皇帝时,需遵循特定的礼节、站位等,以体现皇帝的威严,汉高祖刘邦在叔孙通制定新朝仪后,感叹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足见朝仪对强化皇权的重要作用。皇位继承制度则确立了世袭制,一般遵循嫡长子继承原则,确保皇权在家族内的传承,维持统治的稳定性 。
皇帝制度的创立,无疑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尽管朝代更迭,但皇帝制度始终延续,各朝代不断对其进行强化与完善,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发展。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周朝所实行的分封制在华夏大地延续了数百年。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可自行任命官员、组建军队、征收赋税 。在周朝初期,分封制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它拓展了周朝的统治范围,使得周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各诸侯国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周王室,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暴露无遗。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国内不断发展势力,随着实力的增强,对周天子的忠诚度日益降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相互攻伐,战乱频繁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你方唱罢我登场,整个华夏大地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与动荡之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种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也使得国家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来抵御外部的威胁。显然,分封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建立一种全新的地方行政制度迫在眉睫。
面对分封制带来的种种弊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毅然决定推行郡县制。在郡县制下,秦朝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郡,郡下设县 。郡守和县令均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他们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对中央政府负责。这种制度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将地方的行政、军事和财政大权都收归中央,大大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使得中央政府能够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管控。
为了确保郡县制的顺利实施,秦朝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在官员选拔方面,注重选拔有才能、忠诚于中央的人才担任郡县官员;在考核监督方面,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官员的政绩进行定期考核,同时还设有监察官员,对郡县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他们奉公守法,认真履行职责。
从官员任命来看,分封制下的诸侯是世袭的,其权力和地位来自于家族传承,这就容易导致诸侯只考虑家族利益,而忽视国家整体利益 。而郡县制下的官员由中央任免,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中央授予,为了保住官职并获得升迁,必须努力执行中央政令,为国家和百姓服务,这使得官员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权力分配上,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内权力极大,如同独立的小王国,中央对其约束力较弱,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郡县制下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官员只有执行权,重大事务决策权在中央,这就有效避免了地方权力过大导致的分裂风险,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得到了有力保障。
从对国家统一的影响来看,分封制在后期导致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各诸侯国之间文化、经济差异逐渐增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 。郡县制则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全国在统一的政令下,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和民族认同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郡县制的推行,对秦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历史功绩。在秦朝,它使得国家政令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至全国各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秦朝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长城的修筑、灵渠的开凿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这些工程不仅在当时对国防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遗产。
在经济文化方面,郡县制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得以在全国推行,使得商业活动更加便利,不同地区的物资得以流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顺畅,统一的文字 —— 小篆的推行,消除了文化传播的障碍,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断增强。
郡县制更是为后世历代王朝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层级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的理念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石 ,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文字自成一体,呈现出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的混乱局面 。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诸侯国,写法和结构可能大相径庭。比如 “马” 字,在秦国的写法较为规整,而在楚国则更加飘逸,笔画和形态都有明显区别 。这种文字的差异,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政令传达方面,秦始皇颁布的诏书若以各国不同的文字书写,各地官员可能因文字理解不同而出现执行偏差,导致政令无法准确、有效地传达至全国,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行政管理效率 。在文化交流上,学者们难以阅读和理解其他国家的文献典籍,思想的碰撞与学术的交流受到极大阻碍,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济往来中,商业合同、账目记录等因文字差异容易产生歧义,增加了商业活动的风险和成本,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可见,文字的混乱已成为国家统一和发展的一大障碍,统一文字迫在眉睫。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秦始皇果断下令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负责此项工作。李斯以秦国原有的大篆为基础,进行简化和规范,制定出一种笔画规整、结构统一的新字体 —— 小篆 ,并将其作为标准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为了让小篆得到广泛传播,李斯亲自书写了《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 ,这些字帖成为人们学习小篆的范本,在民间广泛流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日常书写中发现小篆虽然规范,但笔画复杂,书写速度较慢,不太适合日常的快速书写需求 。于是,一种更为简便的字体 —— 隶书应运而生。隶书是由狱吏程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而成,它简化了小篆的笔画,变圆转为方折,书写更加便捷 。隶书在民间迅速流行起来,秦始皇也认可了隶书的实用性,将其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推广。从此,小篆主要用于官方的诏书、刻石等庄重场合,而隶书则成为人们日常书写的主要字体 。
文字的统一,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的政令能够以统一的文字形式迅速、准确地传达至全国各地,各级官员能够准确理解并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经济领域,统一文字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消除了因文字差异带来的商业交流障碍,商业合同、账目记录更加规范统一,商人可以更放心地进行跨地区贸易,推动了全国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
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全国人民使用统一的文字,使得文化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学者们能够更方便地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文化传承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统一的文字进行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受益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举措,汉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文化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与发展 。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各自为政,度量衡标准也千差万别 。在长度单位上,洛阳金村铜尺长 23.1 厘米,安徽寿县楚铜尺长却只有 22.5 厘米 ;量制方面,秦国以升、斗、桶(斛)为单位,齐国则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 ,换算比例也大不相同;衡制上,斤以下单位,秦国有两和铢,楚国和魏国有锊(锾) 。
这种混乱局面在商业交易中尤为凸显。商人跨地区贸易时,常常因为度量衡的差异而陷入困境 。比如,一位秦国商人带着货物到齐国贩卖,在秦国以秦国的度量衡计量的货物,到了齐国,按照齐国的度量衡标准,数量和重量的认定就会出现偏差,这不仅容易引发商业纠纷,还增加了交易成本,使得商人在贸易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严重阻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在赋税征收上,混乱的度量衡也给国家带来了难题,各地难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征收赋税,导致税收不公平,国家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基础,开始了统一度量衡的伟大工程 。他首先发布诏书,明确统一度量衡的命令,命丞相隗状、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法令 。诏书中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当明宣之”,向天下宣告了统一度量衡的决心。
秦朝政府制作了大量统一的度量衡器,如铜权(相当于今天的秤砣)、铜量(量器)等 ,并分发至全国各地,作为标准器具供民众使用。这些标准器上大多刻有秦始皇的诏书铭文,以表明其权威性 。为了保证统一度量衡制度的严格执行,秦朝还制定了相关法律,对违反规定、使用不标准度量衡器具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规定度量衡器具必须定期检查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
统一度量衡后,全国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商业交易变得更加公平、便捷 。商人们在各地贸易时,无需再为度量衡的差异而烦恼,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商品流通更加顺畅,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交流 。原本因度量衡差异而难以开展的大规模贸易活动,如今得以顺利进行,不同地区的特产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丰富了市场,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
对于国家的经济管理而言,统一度量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国家能够按照统一标准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公平 。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长城、阿房宫等的修建中,统一的度量衡使得材料的采集、运输和使用能够精确计算和调配,提高了工程效率,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它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工匠们在制作器具时,有了统一的尺寸、重量标准,有利于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了产品质量 。统一度量衡作为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之一,为秦朝乃至后世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
公元前 221 年,嬴政的这一系列改革,犹如一场席卷华夏大地的风暴,彻底重塑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他所创立的皇帝制度,让皇权成为国家的绝对核心,开启了封建帝制的先河,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王朝都在不断强化皇权,皇帝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的土壤之中 。
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分封制下地方割据的旧秩序,构建起中央集权的新体系,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后世虽有分封的反复,但郡县制的基本理念始终占据主导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更是从文化和经济层面,将全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字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度量衡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一体化进程 。
秦朝虽然如流星般短暂,仅历经二世十五年便走向灭亡,但其所确立的制度和举措,却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它们不仅影响了汉朝及后世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发展,更是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形态和价值观 。每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都会为嬴政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所折服,也会对历史传承与发展的奥秘有更深的感悟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