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重”建设项目推进情况如何?“两新”政策执行效果怎样?如何评估当前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一大批“两重”项目开工投产,“两新”加力扩围——
政策落地显效 发展动力增强
“两重”建设项目推进情况如何?“两新”政策执行效果怎样?如何评估当前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两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介绍,“两重”建设重点投向科技自立自强、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有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顺利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两重’建设重点任务高质量落实。”李超说,在“硬投资”也就是项目建设方面,2024年共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7000亿元,2025年已安排近5000亿元,支持沿长江交通基础设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农田、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在“软建设”也就是为保障项目实施而推进的制度建设方面,通过编规划、出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促进形成项目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的长效机制,提高投入效率。
李超表示,一大批“两重”项目开工投产,将在稳定经济运行、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突出“两重”项目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力争6月底前下达完毕今年全部“两重”建设项目清单,高标准抓好组织实施,同时持续推进“软建设”措施,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确保“两重”建设各项任务干一件、成一件。
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两新”,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李超介绍,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方各部门,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推动“两新”加力扩围政策加快落地、持续显效,成为扩消费、稳投资、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引擎。
有力增强消费活力。4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电、文化办公用品、家具、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8.8%、33.5%、26.9%、19.9%,装修旺季叠加换新补贴,带动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9.7%,仅此5项就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个百分点。截至5月5日,汽车、家电、数码产品、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等五大类产品带动销售额约8300亿元。
有力拉动投资增长。1—4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2%,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4.5%。与“两新”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制造业技改、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9%、13.4%、8.2%、5.1%、2.7%。
有力推动转型升级。4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均同比增长10.0%;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平板电脑等产品增速分别为43.1%、38.9%、35.9%、11.7%;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90.5万辆,增长33.9%;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51.5%,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
有力改善社会民生。截至5月5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300万份,消费者购买12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过5500万台,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超过4100万件,超过1.2亿人次以更加优惠的价格购买了心仪的产品。
李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资金下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政策储备,及时跟踪评估各项工作进展,深入研究“两新”领域增量和储备政策,适时按程序报批后推出。
大部分举措6月底前落地
李超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经济运行向新向好,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内生动力。
看需求,内需空间不断拓展,外需市场更加多元。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2万亿元,同比增长4.7%,比去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实物网上零售额增长5.8%。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扩大,制造业投资增长8.8%。以人民币计价的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9.3%;锂电池、电动汽车出口分别增长44.4%、25.7%;对东盟、韩国、日本、中亚五国出口快速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加快增长。
看供给,生产供给较快增长,新动能持续释放。随着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创新优势加快形成,并不断转化为新的增长点。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服务器产量增长近2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51.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活跃。
“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将在加快落实既定政策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出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李超说,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大部分政策举措将按计划在6月底前落地。同时还将坚持常态化、敞口式开展政策预研储备,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确保必要时能够及时出台实施。(邱海峰)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