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点滴分享(654) 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08:52 1

摘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感悟《齐物论》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讲是非之争没有价值,即庄子对“齐论”的观点的阐释。由于这一部分篇幅很长,为了阅读理解的方便,我又把它分成四个小节来学习。今天学习第四节。

《内篇·齐物论》(3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感悟《齐物论》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讲是非之争没有价值,即庄子对“齐论”的观点的阐释。由于这一部分篇幅很长,为了阅读理解的方便,我又把它分成四个小节来学习。今天学习第四节。

每一部分和每一小节,它们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然后再连结成完整的部分。所以,学习时尽量前后照应。

译文: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①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②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③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④也,惠子之据梧⑤也,三者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⑥。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解释:

①封:疆界、界线。

②爱:私心、偏私。

③昭氏:即昭文,以善于弹琴著称。

④师旷: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枝策:用如动词,用枝或策叩击拍节,犹如今天的打拍子。一说举杖击节。都是在说师旷精通乐律。

⑤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学派的著名人物。据:依;梧:树名。惠施善辩,“据梧”意思就是靠着桐树高谈阔论。一说“梧”当讲作桐木几案,“据梧”则是靠着几案的意思。

⑥坚白:指石的颜色白而质地坚,公孙龙认为,“白”和“坚”都独立于“石”之外, 白与硬不能同时在石头中结合,而是独立于石头而存在的。这一学说一方面把事物的各种属性从物质实体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又把它们孤立起来,否定它们的统一性。庄子是极不赞成的公孙龙的“坚白论”。昧:迷昧。

⑦滑[gǔ]疑: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

译文:

古代的人,他们的智慧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呢?当初有人就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最无以复加了。其次,有人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限。再次,有人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分别。有了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了亏损和缺憾,理解上出现了亏损和缺憾,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真的有完整和缺憾吗?还是真的没有完整和缺憾呢?因为事物有完整和缺憾,昭文才得以演奏乐曲;如果没有事物的完整和缺憾,昭文就不能演奏乐曲。昭文擅长弹琴,师旷精通乐律,惠施喜欢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因而跟别人不太一样;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总希望能够表现出来。而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以石之色白和质坚独立于石头之外的困惑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像这样可以算是成功吗?(如果是)那即使我虽然没有成就也可以算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如果是)外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是圣人哲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各种无用都寄托在有用之中,这才是用事物的本质加以观察分析而得来的真实。

紧跟着上一小节庄子进一步分析论证世界万事万物的“齐物”“齐论”原理,我们看看这一小节,庄子又想说什么?我们化身一下庄子:

关于我主张的“齐物”和“齐论”,我们还是眼光放远,从远古时代说起吧!

古代的不少智士,关于世界的本源,各有心得。首先是宇宙诞生之前,他们认为那个时候,整个世界空虚无物、混混沌沌,这样的认识已经到了冥思的极限了,不可能再超越了。其次,就是认为宇宙诞生时,产生了万物,但万物还是混沌一体,没有任何区别,虽然有了人,但人的日子也是懵懵懂懂,万事万物也没有什么分别和界限。再次,等到万事万物有了分别和界限,但是还没有对万事万物产生是非的分别。此时,万事万物还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不论大小,不分对错,不说美丑。那个时候,不是很好吗?那个时候,才是“道”最完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世间万物都处于“齐物”“齐论”的状态。

但是,人类进步啦!有了是非的分别,有了对错的判定,这下可乱了。人们为了一个问题,吵得昏天黑地、一塌糊涂。人们将本来不分彼此的事物分出了大小、美丑、长短、是非、对错等等,而且因此而争论不休。这样,就使得完美的“道”有了损害。就好像日食一样,太阳的光辉被世俗的纷乱遮住了,人间变得昏暗、隐晦,人们的心也产生了偏私,更强化了对立。人们本想着通过争论弄清是非,结果却使得人心更困惑,社会更混乱。这样世界上也就有了“完整”和“缺憾”的分别。

举个例子吧!先说说弹琴吧!弹琴的乐声是浑然一体的,整首乐曲听起来悦耳动听这就是“完整”,也就是“统一”。但是,弹琴还讲究音阶、高低、快慢,还有各种技巧,还得表达不同的情感,分得很细。这些很细的东西,就是“缺憾”,也就是“对立”。因为你强调了音阶,可能就忽视了高低:专注了技巧,就会忽视了情感。演奏时你只能将乐曲看做一体,不能强调和偏向某一技巧,或某一音乐元素,才能完整地演绎乐曲。这不是证明“齐物”的妙用了吗?

这样看来,如果说世间真的存在“完整”和“缺憾”,那你的心中就有了“是非心”,也就是脱离了“天道”,损害了“天道”。那么,善于弹琴的昭文先生就用完美的、和谐的、浑然一体的音乐,告诉人们什么是“齐物”什么是“天道”吧!如果世间不存在“完整”和“缺憾”,事物之间彼此相依、不分彼此,那深谙和谐、完美音乐的昭文先生就没必要用他的音乐来唤醒人们去感知“天道”啦!人们自己就可以感受到“齐物”的浑然一体,能够自得其乐啦!

再说,昭文擅长的琴艺,师旷擅长的乐律,惠施擅长的辩论,久负盛名,堪称三绝。人们为了传播他们的技艺,费尽了心思。为的是让后人学习他们的技艺并且把这些技艺发扬光大,这个不错。但是,毕竟他们掌握的技艺不是每个人都能学成的,很多人其实是不感兴趣,或者说是没有天赋学习的。结果,那些人偏要不断地宣传、不断地阐述这些学问技艺,反而把世人弄得迷迷糊糊,这些学问和技艺也被解说的模模糊糊。这就是执着于一方、偏执于一隅而带来的后果。

就连邵文的儿子继承了其父的技艺学习弹琴,不是也毫无建树吗?因为他没有把演奏乐曲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注重乐曲的“浑一”和“统一”,而是注重了某些技巧。就算是名家大学问家公孙龙不是也带着他自己认为“明明白白”,但在世人看来是“糊里糊涂”的“坚白论”离世吗?公孙龙的后代和弟子整理他的遗作,耗费一辈子的工夫也解释不清楚,就是因为公孙龙的理论坚持认为,色“白”和质“坚”这两种东西是独立于“石”之外的,否认了“石”“白”“坚”三者的“统一性”,也就是否认了“齐物性”,所以不能自圆其说,不能流传。

所以,那些各种撕裂了“齐物”的“统一性”的巧说辩言,花里胡哨地非要证明他人谬误是正确理论,是世间“有用”的理念的人们,都是圣人和哲人所摒弃、鄙夷的。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不执着于片面的、对立的定论,而回归到“大道”的正途上来,把各种所谓“无用”的东西都寄托于“有用”之中,不去争执什么“无用”什么“无用”,模糊两者的界限,达到“齐物”“齐论”的最高境界,这才是利用“道”,即运用事物的本质来观察、分析问题,去证明事物真实情形的方法。

庄子的好多文章,真的是晦涩难懂,玄妙深奥,不细细咀嚼断然理解不了其中的蕴意。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说,让大家能理解庄子的理念。但大家也要注意辨别庄子理念的优劣之处,辩证地去理解、感悟庄子的思想。这一点,可以参考“感悟经典点滴分享(646)”,即简介庄子的“齐物论”那一章。

好,明天我们继续学习感悟《齐物论》的第四部分,明天见!

来源:篱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