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是我觉得某个事情没做好,或者帮不上别人,我会产生一种愧疚感。
01
—
以前有些事情回想起来挺”可笑“的:
就是我觉得某个事情没做好,或者帮不上别人,我会产生一种愧疚感。
就比如说,工作的时候,有人要跟我临时换个班,但那一天碰巧我也有事,帮不上忙。
按常理,我只需说出事实,礼貌地拒绝别人就行了。
但这是因为这种不明所以的愧疚感,“逼着”我要向对方进行解释:解释我为什么那天会有事,解释我为什么帮不上忙,甚至还会信誓旦旦地答应:下次一定...
现在想来,真是可笑!
这不就像别人要向你借钱,而你根本没钱借给他,你还得找些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没钱,等赚到钱了就一定借给他?
02
—
这种“愧疚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个问题我也好奇,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思考,我有了一些初步的“答案”。
首先,肯定有一些个人性格上的原因,比如高度的自尊心、过度的责任感、内向敏感的性格..,
比如,我就清晰地记得,当我刚从学校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职场新人时,
我也总是小心翼翼,诚惶诚恐,生怕自己工作的生疏或者不专业,会给别人造成过多的麻烦。
现在想来,正是这种愧疚感成了我最大的负能量:
同事们的言行与举动,其实有时候并不是一定针对我,我完全只是庸人自扰,
甚至他们还会刻意地帮助我,让我这个新人能够快速而又顺利地渡过新手期。
03
—
另外,我觉得对愧疚感影响更大的是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只知道“鸡娃”教育:报班、家教、培训,把不切实际的愿望都放在小孩身上。
一旦小孩考试没考好,父母只会发脾气:我们做了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了你,你这样的成绩对得起谁啊!
我想,这种“鸡娃”的负能量,必定会让孩子产生不良反应。
内向一点的孩子会愧疚和自责;外向一点的孩子会怨恨和反抗。
各位家长,大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还是一个小孩,你希望你的父母只关心你的学习成绩吗?
你希望违心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你希望天天带着愧疚和自责而这样生活下去吗?
04
—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知,我想试着去养成这样的”习惯“:
就是我要主动拒绝别人!
比如,有人向我借钱,我会先仔细询问钱的用途,如果我认为动机不对,就会明确拒绝别人。
这里所说的“明确拒绝”,不是随便编个“家里的钱是老婆大人管的”,这样的借口来推托,而是清晰表达自己拒绝的理由,直接向对方的借钱动机说不。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就是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没必要为了面子,而苦了自己!
而且,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如果我每次都唯唯诺诺地答应别人,时间长了对方就会觉得理所当然,
哪天一旦拒绝了,我就变成了不通人情的“坏人”。
05
—
当然,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愧疚自责、不内耗自己,也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我把它归纳成以下两项。
第一项是“保持真诚”。
就像我永远不会假装喜欢一个我其实很厌恶的人,也永远不会假装享受一段我其实并不满意的关系。
我只要大大方方地承认就好了,因为这就是当前的真实情况。
我没必要去否认它,也没必要为了不得罪别人、甚至讨好别人,而用一个又一个的借口来搪塞。
找借口不就是给自己找烦恼吗?自己骗自己也就是拿自己的信用开玩笑。
而且,如果我不愿意承认问题的存在,那我也永远无法真正去解决问题。
所以,无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真诚都是维系这些纽带的基石。
只有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也只有真诚对待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第二项原则是“爱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的背后,是内心强大、是相信自己能行的底气。
而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背后就是要“爱自己”:身心健康、情绪平和、有责任感...
因为,人只有把自己“伺候”好了,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才能更好地扮演社会中各式各样的角色,才能向这个世界表达更多的善意。
所以,“爱自己”不是“自私”或者“自负”的代名词,而是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甚至还要学会反思,一边怀疑自己,一边改变自己,检讨自己的不足,永远找自己的差距。
一旦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就会更加相信自己,更能提升“被讨厌的勇气”。
06
—
最后,总结一下:
我清晰地记得几年前的我,内心也总是十分愧疚和自责:
不敢坦然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想法,不能果敢拒绝别人无理的要求,很少能去做那些真正喜欢做的事,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但现在的我,内心已经变得安静和充盈:
我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并且能够屏蔽掉愧疚感,快活地做自己!
而这个重大改变的背后的底层思维方式就是“保持真诚、爱自己”。
这是一种胸怀、心理、见识、思维的综合特质。
这种综合特质,一定会反馈到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然后决定你最终走到哪里。
来源:情迷小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