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有一位特殊的“消防员”,他扑灭的不是熊熊烈火,而是村民们因琐事纷争所引燃的“心焦与肝火”。在这里,无论大事小情、家长里短,只要有纠纷的地方,几乎都会出现他忙碌的身影。他在家长里短碰撞出的“火花”里穿梭,在各种矛盾冲突引起的“火情”中奔走,用
杨文庆正在拟写调解协议。受访者/供图
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有一位特殊的“消防员”,他扑灭的不是熊熊烈火,而是村民们因琐事纷争所引燃的“心焦与肝火”。在这里,无论大事小情、家长里短,只要有纠纷的地方,几乎都会出现他忙碌的身影。他在家长里短碰撞出的“火花”里穿梭,在各种矛盾冲突引起的“火情”中奔走,用自己的耐心、智慧与担当,将濒于失控的“火势”消弭于无形,在守护乡土和谐与安宁的同时,也开启了一段独特的“灭火”人生 。
他,就是在河北省魏县远近闻名的金牌调解员杨文庆。
木匠转型成了调解员
提起杨文庆,当地村民们的脸上都会浮现出钦佩的笑容,他们说:“老杨有水平,他调解的纠纷,就像他当年做出的木工活一样,横平竖直,稳稳当当,质量绝对让人信得过、没得挑!”
于是,有关杨文庆由木匠转型成为调解员的话题,也就自然而然地会被人们再次提及……
今年58岁的杨文庆,是魏县院堡镇杨三家村人,他年轻时是一位木匠,手艺在周边各村远近闻名,经他打造的桌椅、衣柜、门窗等,不仅坚固耐用,还颇具匠心。因为他为人正直,明达事理,十分善于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所以赢得了人们的普遍信任,也积攒了很高的人气。找他干活的人络绎不绝,一年四季也难得空闲。
由于长年走村串户忙于活计,接触到的人情世故和家长里短自然也多,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就有了更高的维度。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缘故,他在干活时遇到夫妻拌嘴或是邻里纠纷时,在好言相劝过程中,往往能够言之有理、一语中的,三言两语就能让一场纠纷迅速化解。
一次,村里的两户邻居因为房屋排水问题发生激烈争吵。正在附近干活的杨文庆听到动静后,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赶了过去。他凭借平日里积累的威望,先将双方劝住,随后仔细查看了现场情况,及时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重新修整排水管道,让雨水既能顺利排出,又不会影响到邻居家。在他的耐心劝说和分析下,双方达成和解。
还有一次,两户村民因为土地边界问题产生纠纷,互不相让。杨文庆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先安抚双方情绪,待两人冷静下来后,他说道:“咱们都是一个村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为了这点地伤了和气,以后咋相处?”随后,他拿出自己做木匠时用的丈量工具,像对待木工活一样,仔细地测量土地边界。他一边测量,一边向双方讲解土地划分的依据和标准。在杨文庆的耐心解劝下,双方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确定了土地边界,握手言和。
类似的事情做得多了,“老杨说话在理,会平事、能管事”的消息开始口口相传、不胫而走,继而村民们隔三岔五地就会有人找他来调解纠纷、解决矛盾,俨然把他当作了能够平衡利益、矫正偏差的“定盘星”。
久而久之,杨文庆调解纠纷似乎成了他的“主业”。看到自己的调解工作如此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和认可,杨文庆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因为被需要而带来的快慰。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打造牢固实用的家具物件固然重要,但能够“修复”邻里间的关系,则更为必要、更有意义。从此,杨文庆愈加主动地参与村里的调解工作,并凭借着出色的沟通能力和“与生俱来”的热心肠,逐渐成为村民们信赖的调解员。
由于杨文庆在调解纠纷方面能力突出、成效斐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为充分发挥其特长,更大范围地服务于社会公益和乡土和谐,2016年,魏县院堡镇政府聘请杨文庆为人民调解员。由此,他完成了由一个木匠向调解员的“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
调解工作有了“连锁店”
成为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之后,杨文庆敏锐地意识到:要想真正把调解工作做好,单靠一腔热情和那些“自创招式”的“野路子”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他在工作之余,又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自学法律知识,熟悉各类民事纠纷相关法规,还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努力掌握沟通交流与情绪疏导技巧。
丰富的知识储备让他在调解时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面对复杂的家庭财产分割纠纷,他依据法律条文,给出公平合理的调解建议;处理因心理压力导致的家庭矛盾时,又能用心理咨询技巧,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某村有一对年轻夫妻,因为经济压力和家庭琐事频繁争吵,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杨文庆介入调解后,先分别与夫妻两人谈心,了解他们的矛盾根源。然后,又把两人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过日子哪有不磕磕碰碰的,遇到困难一起扛,相互理解包容,日子才能越过越好!”他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在杨文庆的努力下,这对夫妻最终重归于好。
杨文庆在调解时,总能敏锐捕捉到矛盾双方的情绪与诉求。在一次邻里建房纠纷中,张某欲在其宅基地处翻盖新房,但是连某反映张某建房后遮挡阳光,影响其农作物生长,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关系变得剑拔弩张。杨文庆在调解时,先分别安抚双方情绪,让他们冷静下来,再耐心倾听各自的想法。在了解情况后,他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入手,晓之以理,又站在双方角度,动之以情。经过长达数小时的调解,张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主动提出一次性赔付连某现金,并承诺在建房时将对阳光的遮挡降到最低,从而得到了连某的谅解。双方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
凭借着真诚和专业,杨文庆赢得了周边村民的广泛信任,来找他调解纠纷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院堡镇,周边村镇的村民遇到难题也会慕名而来。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已有院堡镇、大磨乡和北皋镇三个乡镇政府邀请他做人民调解员,以他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也犹如开起了“连锁店”,在这些乡镇“多点开花”,成了当地司法调解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随着杨文庆调解事业“品牌效应”的日益兴隆,他的“调解连锁店”的“生意”异常红火,他本人也更加忙碌。人们常常看到他刚调解完一个纠纷,又马不停蹄奔赴另一处调解地点。
有一家电视台对他进行现场采访时,曾目睹到他在短短的数小时内,就接到四五个想进行调解的邀约电话,在此期间,他还连续出现在了两处调解现场,依靠入情入理的分析和言简意赅的解劝,很快就让双方当事人心悦诚服、握手言和。
为此,现场采访的记者连连赞叹,“看来坊间‘有事找老杨’的说法,真的是实惠管用、名不虚传呀!”他的事迹经过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后,反响强烈、流传甚广,成为魏县调解工作的一张耀眼名片……
让调解工作变得有“温度”
在杨文庆看来,基层调解工作不仅是解决矛盾,更是传递温暖与关怀。他常说:“咱农村人讲究的就是个情义,大家信任我,我就得把事儿办好,让大家都和和睦睦的,因为这是我的愿望、也是责任。”他的努力和付出,为当地乡村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提供了重要路径。
邻里双方达成协议、握手言和后,签订调解协议。受访者/供图
在杨文庆的调解档案里,既有因土地丈量差之毫厘引发的世代积怨的冰雪消融,也有彩礼退还之争引燃暴烈怒火后的渐渐平息;既有兄弟之间因0.7亩土地纷争而“阋于墙”后的冰释前嫌,也有三兄妹因为分家决裂后的重归于好;既有子女父母赡养关系破裂后的亲情回归,也有夫妻反目争吵不休后的“鸳梦重温”……所有这一切,都在貌似平淡的记录中浸润着杨文庆的心血与操劳,渲染着一个人民调解员的温情与担当。
在杨文庆调解“灭火”的经历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让他“牵肠挂肚”的事情:一对年轻夫妻,育有一个3岁的男孩,丈夫王某长年在北京务工,妻子郭某在家带孩子。由于长期两地分居产生隔阂,再加上性格不合等原因,在发生数次争吵之后,两人感情彻底破裂,婚姻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虽然两人离婚的态度非常坚决,但在孩子抚养与财产分割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致使婚姻始终处于胶着状态。此后,男方因在北京打工,“眼不见心不烦”,索性念起了“拖”字诀。女方则因又要带孩子,又要应对家庭琐事,进而怨气越来越大,三番五次又是寻死觅活,又是离家出走,不仅家庭生活被搅成了一锅粥,而且也给祥和、宁静的社会氛围带来了某种潜在的威胁和阴影。
为了避免发生不测,杨文庆先是苦口婆心地给女方做工作,讲道理、拉家常,引导她保持理性,不要冲动。同时又从孩子的未来出发,劝说她认清男方经济实力较强的现实,孩子如果随父亲生活,未来生活会有保障。经过他的耐心劝解,女方最终同意放弃孩子抚养权。杨文庆又立即给男方打电话,希望他在财产问题上适当让步。整个调解工作进行得进退有据、合情合理。当时正赶上疫情防控,出门不便,事情刚有点眉目又不能拖得太久,杨文庆就靠电话做工作。往往男方这边刚打完电话,随即又给女方打电话,好多次打到手机没电关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上百次电话和苦口婆心的劝说,男女双方终于达成协议。2022年6月中旬的一天,离婚协议起草完成之后,趁着疫情防控形势有所缓和,杨文庆便开车拉着女方赶到青兰高速广平服务区,与从北京赶来这里等候的男方会合,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一场久拖不决的纠纷也终于画上句号。
拿着签字后的离婚协议书,男方感慨不已,郑重向杨文庆表达感谢。
妻子口中的“外边人”
多年来,杨文庆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甚至妥善解决了十几件信访积案,受到政府的赞誉和群众的好评,也一步步实现着他“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群众解难”的诺言。然而,这个名声在外的热心人、明白人,却亏欠了家里许多许多,成了顾家很少的“外边人”。
杨文庆小时候弟兄三个,但两个哥哥夭折,就剩下他一人。家里有9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80多岁的岳母因病成了植物人需要照料,每天接送三个孙儿上学放学更是离不开人。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还有七八亩庄稼地需要耕种。儿女们都出去打工挣钱了,照顾老人、接送孩子、地里的农活,这一切都落在他们夫妻身上。虽然家里有这么多的事情,可当了人民调解员之后的杨文庆却经常不在家,往往在需要他的时候,他却不见踪影。
杨文庆的妻子王社粉今年58岁,看起来明显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杨文庆明白,妻子太累了,家里这些事两个人都忙不过来,何况自己又常常不在家呢,大小事情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不过,杨文庆也没有办法,矛盾调解是一份特殊的工作,一是需要反复家访,去个十次八次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再则每当调解进行到关键阶段,就得趁热打铁,否则当事人又会变卦,前期的工作就打了水漂儿。所以这个时候,自己家里再忙也得放下。
有件事让王社粉记忆深刻。那是2021年麦收后的一天,当时88岁的婆婆患病在家输液需要专人看护,当天又是星期五,三个孙子都要接回来。王社粉本来打算等婆婆输完液后,让邻居照看一会儿,自己去接孙子回来,可正要出门时,有人打电话过来,说轮到他们家给村南边那块地浇水了。麦收后的地里刚播种了玉米,农时不等人,村民们都急着浇水灌溉,如果这次不浇水,下次再轮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最终,她只能找邻居先去地里帮忙,自己接回孙子再去接替。那天,三个孙儿自己泡的方便面,照看老奶奶,而王社粉一个人浇地到晚上10点多,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饿着肚子回到家。半夜才回家的杨文庆因为案子办得顺利很开心,喋喋不休向妻子说着当天的成果,而又累又困、饭也没吃的王社粉早就睡着了。
王社粉在接受采访时说:“老杨在家的时候少,在外边的时候多,有时候真的分不清他算是家里人还是外边人。”不过她也明白,做啥事都爱较真的丈夫不是不顾家,是确实顾不上。
家人的辛苦与劳累、理解与支持,让杨文庆惭愧的同时更坚定了工作的信心;群众送来的一面面锦旗和一句句诚挚的感谢,让杨文庆感到骄傲和自豪;领导们一次次由衷地赞誉,让杨文庆有了更强劲的动力。
“帮助政府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是我多年来从事矛盾化解工作的初心。今后我将更加努力,绝不辜负广大群众的信任。”杨文庆说:“我会将人民调解作为终生的事业,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杨文庆只是广大农村基层调解员的一个缩影,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但他凭着对调解工作的执着坚守,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着家乡的稳定与安宁。他也因此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魏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解专家(能手)”“魏县金牌人民调解员”“邯郸市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谱写出一名调解员奋力“灭火”的多彩人生。
来源:民主与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