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血净:血统割裂的“血透龙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07:48 1

摘要:一直以来,血液透析都存在极大的市场缺口,大量基层患者面临 “有需求却无服务”的困境,不少患者受限于本地缺乏血液透析服务,而不得不辗转百公里外的大型医院。同时,外资企业凭借先发优势,牢牢占据这个赛道的话语权,国产企业只能扮演追赶者角色。

5月19日,威高血净以26.50元的发行价登陆A股市场,拟募资13.5亿元,成为今年A股截至目前规模最大的医药IPO。

一直以来,血液透析都存在极大的市场缺口,大量基层患者面临 “有需求却无服务”的困境,不少患者受限于本地缺乏血液透析服务,而不得不辗转百公里外的大型医院。同时,外资企业凭借先发优势,牢牢占据这个赛道的话语权,国产企业只能扮演追赶者角色。

基于如此大环境,威高血净选择了一条极为割裂的“国产化”道路:整机经销、耗材自研。本质上威高血净在整机层面仅担任销售角色,不过在耗材环节全面自研,凭借日机装的市场份额,威高血净成功跻身国产血透耗材前列。

作为国内竞争力较强的“血透”企业之一,威高血净的上市无疑会对血液透析赛道有提振作用。这样一家存在时代红利的标的,有着怎样的面子与里子?

01

千亿刚需市场

终末期肾病(ESRD),是所有肾脏疾病的最终阶段。预计全球ESRD患者数量为1113.86万人,中国患者人数约412.59万人,至2027年全球与中国ESRD患者人数将分别以4.51%和6.32%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随着肾功能逐渐下降,已经无法正常过滤血液,致使患者只能选择肾脏移植或是肾脏替代治疗。在临床上,ESRD的肾脏替代治疗共有两种方式,分别是血液净化(主要是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和血液滤过使用范围较窄)和腹膜透析。

图: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比,东方证券

虽然两者都能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但使用中还是存在明显区别。血液透析尿素清除率更高,可只能去医院治疗;腹膜透析不受地点限制,但清除效果不及血液透析,而且存在感染风险,更多作为补充疗法使用。尽管腹膜透析患者数量近年来不断增多,但其却并不会显著影响血液透析的市场空间,在国内医院血液透析依然是医生的主流治疗方式。

具体而言,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是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技术。通过将血液引出体外的方式,经带有透析器的体外循环装置,血液与透析液借透析膜进行水和溶质的交换,血液中水和尿毒症毒素进入透析液而被清除,透析液中碱基和钙则进入血液,从而达到清除水和尿毒症毒素,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与肾脏移植面临的供体短缺、腹膜透析存在的感染风险、血液灌流和血液滤过适用范围相对较窄等问题相比,血液透析具有治疗效果突出、适用病情阶段和人群广泛、医保报销后费用相对较低等显著优势,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肾脏替代疗法,在所有肾脏替代疗法中占比约69%,在所有透析方式中占比达89% 。

相关机构预计,仅中国血液透析市场规模就在2022年达到687亿元,预计很快将达到千亿规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血液透析治疗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以2021年为例,我国内地每百万人中仅有621人接受透析治疗,而同期新加坡和美国分别为2174人和1677人,差距明显。

从产业链角度看,血液透析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上游制造、中游流通和下游服务三个环节:上游制造‌主要包括血液透析机、透析器、透析管路、透析粉/液等设备和耗材的生产;中游流通‌涉及产品的销售和分销,包括直销和经销商渠道;下游服务以血透中心及医院肾内科等医疗场景为主,提供透析治疗服务。

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呈现“上游高壁垒、中游低毛利、下游强依赖”‌的显著特征:上游凭借核心技术壁垒占据65%-70%的核心利润,中游因渠道竞争激烈导致毛利承压,下游受医疗成本刚性及政策导向制约,整体利润贡献不足30%。在这样的产业链价值分配格局下,作为核心利润承载的上游设备与耗材领域,正成为国产企业突围的主战场。

02

冰火两重天

整个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涉及的医疗器械可分为血液透析机和血液透析耗材两类。由于技术门槛不同,因此两类产品呈现迥然不同的竞争格局。

血液透析机领域,涉及流体控制、生物相容性等多方面难题,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由于国产品牌由于起步较晚,因此整个市场依然被外资品牌主导。

据统计,整个2024年招投标市场中标设备数量达12717台,中标总金额约22.02亿元。其中,费森尤斯 Fresenius、威高 (日机装)、贝朗 BraunAvitumAG 的市占率分别达到 24.18%、21.91%、18.53%,山外山、宝莱特等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总计不足30%,替代空间十分广阔。

图:2024年度血液透析机中标品牌市占率,来源:比地招标网

威高血净虽然占市场中标份额的21.91%,但其产品却并非自主研发,而是从合资公司威高日机装采购而来。威高日机装为威高血净与日机装株式会社共同出资设立的合资公司,其主要从事血液透析机的生产及相关安装服务。威高血净持股51%,日方持股49%,且核心技术也来自于合营的日方。

所以,威高血净本质上还是一家以独家销售日系血液透析机为主的公司,核心专利依然归属于日方,且受限于竞业禁止条款。基于此,威高血净虽归属为国产制造,但却并非国产智造。

在耗材领域,血液透析器作为血液透析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关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生存期。耗材技术门槛没有整机那么高,因此国产品牌技术成熟度较高,在关键数值参数上与国际龙头品牌已难分伯仲。如威高血净虽然销售的是日系整机,但耗材却为自研,且凭借价格优势,正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但不可忽视的是,以费森尤斯、尼普洛、贝朗为主的外资品牌仍掌控着高端市场。制约国产透析器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核心原材料聚醚砜的制作工艺,目前国内厂家尚未完全掌握,仍需依赖进口,若这一技术短板得以解决,国产透析器有望在市场中占据主导。

此外,血液透析器之外的低值耗材领域则已经进入红海市场。以透析管路为例,由于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国内企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国产化率高、市场竞争激烈。威高血净、贝恩医疗、天益医疗、三鑫医疗等国内主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超 60%。

伴随透析器、透析管路等耗材国产化率的提升,已经开始全面集采。2024年23省联盟集采数据显示,透析器、透析管路、血液滤过器价格最高降幅分别达62.11%、52.08%、57.61%。集采降价使企业利润承压,不过有利于规模化企业通过成本管控与技术升级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

不同于血液透析机国产缺口明显,血液透析耗材则已经开始全面集采,所以这个赛道的竞争环境与产业价值,并不能一概而论。

03

政策驱动下的国产浪潮

从早期的医保扩容到近年的集采政策,血液透析产业的发展始终与政策导向深度绑定,每一次政策调整都重塑着行业格局。

早在2012年的时候,终末期肾病(ESRD)被首次纳入大病医保,报销比例提升至70%-95%,彻底打开市场需求端的阀门。在此之前,血液透析医疗费用较高,严重抑制了患者们的治疗需求;政策出台后,国内在透患者数量从2011年的23.46万人跃升至2022年的84.43万人,每年新增的透析患者数量也从2011年的7.27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15.66万人。这一政策不仅解决了患者的支付难题,更让血液透析从“天价治疗”变为“可及性医疗”,为产业发展奠定了需求基础。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出台,明确血液透析中心可独立设置,不再依附综合医院,并鼓励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建立规范标准的管理服务模式。这意味着社会资本可以与公立医院共建透析中心,政策推动下,次年新增透析服务机构数量增加1300多家,并且多数连锁血透中心选址医疗薄弱的县城,直接推动了基层血透服务网络构建。

但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会是一片坦途。因血透患者感染丙肝等医疗事故频发,国家于2019年出台《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征求意见稿),行业格局再次发生变化。政策规定,独立血透中心须配备1名主治医师及1名肾脏病专业副高级职称人员,但肾内科副高职称人才稀缺,多数机构难以达标,导致2020-2021年血透中心数量增长陷入停滞。

转折发生在2021年,正式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删除了《征求意见稿》中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和独立血透中心的人员资格认定的严格限制,血透中心迎来新增长契机。2022年我国累计血液透析中心达7298所,单年新增1234所,较此前两年显著提速。

政策的第二波推力来自国产化替代的顶层设计。2018 年《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出台,明确要求单泵血液透析机国产化率不低于 75%,双泵血液透析滤过机国产化率超 50%,各级公立医院采购进口设备需严格审批。这一政策直接打破外资垄断的市场格局,为国产品牌打开公立医院的大门。

集采政策的落地则加速了国产替代的步伐,2019年10月江苏省南京、淮安、泰州三市率先开启血透耗材集采,威高血净、三鑫医疗等国产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24年23省联盟集采进一步扩大范围,部分外资品牌降价不足40%落标,其余品类以 40%-41% 降价贴线中标,排名靠后,被迫让出市场份额。

但政策红利的深层指向,始终是核心技术突围。2021年《“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将血液净化设备列为重点突破领域,中央财政专项补贴向国产企业倾斜,加速了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山外山自主研发的SWS-5000系列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CRRT)集“CRRT+人工肝+血浆置换”三位一体,实现单一设备的多器官功能支持,在功能集成度与适应症覆盖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外资品牌长达十余年的技术垄断,迫使进口机价格从40-50万元/台降至15万元/台左右。

威高血净虽不能称作传统意义上的血液透析机的国产龙头,但亦是这个产业国产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