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亏社区协调,现在儿女定期来看我,心里舒坦多了!”日前,在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90多岁高龄的李奶奶坐在轮椅上晒太阳时,拉着社区网格员的手连声道谢。
“多亏社区协调,现在儿女定期来看我,心里舒坦多了!”日前,在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90多岁高龄的李奶奶坐在轮椅上晒太阳时,拉着社区网格员的手连声道谢。
李奶奶腿脚不便,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应,7个儿女在日常生活中因琐事积怨,互相指责“不孝顺”,始终无法就赡养方案达成共识。两年来,子女们数次将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弃置社区不管,矛盾愈演愈烈。
转机出现在上个月。文体社区依托“和合之家”调解联盟平台,联动南湖法庭法官、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及社区民警等共同介入。经过5个多小时的以案释法、深入沟通,终于达成平摊费用请保姆的协议,兄妹7人也从原来的“不啰嗦”到主动重新建立起家庭微信群。调解一周后,文体社区网格员联合南京市惠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社工、社区民警开展跟踪回访,形成个案,纳入矛盾调解案例集,为后期矛盾调解作指引。
文体社区是南京最早下放返宁知青聚集地,下辖5个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辖区老年人口多、困难群体多、九小场所多、基础设施陈旧,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基层治理压力倍增。社区党委书记蔡瑛瑛坦言,特殊的人口结构催生了高频次矛盾纠纷,以往都是网格员单兵作战,靠“上门劝、反复劝”的传统模式矛盾难以根本解决,甚至有“劝不动”的闹上法庭,对簿公堂耗时数月导致邻里关系彻底破裂。
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今年初,文体社区按照省市区关于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要求,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下,以“和合之家”社志融合调解微枢纽项目为载体,成立了34名各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和合之家”调解联盟,成员包括“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一律”、网格党支部书记,街道司法所、城管执法中队、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等,党建引领整合各方专业支持力量,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
“调解联盟,关键在一个‘联’字。”莫愁湖司法所专职调解员陶志凤深度参与“和合之家”调解联盟的运作,她说,多元主体参与、有机高效协作,实现了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效力最大化、最强化。建邺区法院南湖法庭庭长殷仁奎兼任文体社区政法网格员,他坦言,相较于法庭判决可能加剧对抗的刚性处理,联盟的柔性调解既能从法理角度定分止争,又能通过心理疏导修复人际关系,对涉老赡养、相邻权纠纷等常见矛盾起到了有效的钝化作用。
在构建专业调解体系基础上,文体社区创新建立“和合前哨”群防共治机制,充分发动居民党员、物业人员等组建“和合前哨”志愿服务队,在日常生活和邻里交往中开展常态化矛盾隐患排查——既能在晨练遛弯时捕捉邻里摩擦苗头,又可借物业维修服务察觉住户不满情绪。老党员李金华凭借40余年邻里威望,多次成功化解小区内矛盾纠纷;欣城物业管家戴春娟则通过检修水管契机,化解多起渗水积怨。为提升工作实效,专业社工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开展系列培训课程,重点强化志愿者在矛盾预警识别、沟通调解技巧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社区系列举措背后的逻辑是搭建‘熟人社会+专业服务’的复合型预警网络,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蔡瑛瑛说,在线下,“前哨”志愿者动态采集矛盾纠纷,成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在线上,志愿者则使用“睦码通”收集居民矛盾调解诉求上报社区,社区及时调研反馈并在联盟线上联络群整理发布,由联盟成员认领,为后期参与矛盾调解提供专业支持。
一项创新之举是,文体社区正在探索实施“点将台”双向选择调解机制,赋予居民群众自主选择调解主体的权利。在“和合之家”调解联盟的34名专业人员中,当事人可根据纠纷类型及个人信任度,通过提前预约,自主选择法律型、情感型、技术型等不同特长的调解员来处理自己的纠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文体社区创新构建“专业社工+社区能人+志愿组织”三位一体协同治理机制,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4月26日,在中央社会工作部、应急管理部于福州联合举办的应急和社会心理服务志愿服务培训班上,文体社区作为全国32个创新实践典型案例中江苏省唯一代表,汇报“和合之家”社志融合调解微枢纽建设情况。
新华日报记者 鹿琳 通讯员 莫小轩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