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层动员会(北京站)召开 凝聚多方力量共筑健康中国基层防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22:54 1

摘要:5月14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新华网主办、RDPAC协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与北京朝阳医院共同支持的“健康素养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层动员会(北京站)在京召开。

5月14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新华网主办、RDPAC协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与北京朝阳医院共同支持的“健康素养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层动员会(北京站)在京召开。

现场,来自国家卫生健康领域的权威专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代表及行业同仁齐聚一堂,围绕“疾病诊疗与管理”“聚力基层科室建设”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通过政策解读、实践分享与互动交流,为推进基层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凝聚智慧力量,筑牢“健康中国”建设基层防线。

健康素养提升进攻坚期 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成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正处于关键攻坚期。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虽较十年前增长近4倍,但仍有超七成人群健康素养不达标,慢性病防控、健康信息甄别等核心能力亟待强化。

与此同时,肥胖、特应性皮炎等慢性疾病呈现年轻化、普遍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实现健康关口前移,成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核心命题。

新华网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周诗华

会议现场,新华网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周诗华作为主办方代表致辞表示,本次活动是贯彻《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7年)》的重要实践,旨在通过健康科普、疾病管理与基层能力建设,推动健康资源向基层倾斜。

“从健康中国2030到三年行动方案,政策始终强调预防为主,而健康素养正是影响健康水平的核心因素。”他说,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新华网将持续通过短视频、直播访谈等创新形式,推动优质健康资源下沉,并联动地方政府与医疗机构,探索“媒体+医疗+科技”的协同模式,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健康科普精准化与个体管理智能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佳在致辞中聚焦肥胖管理这一民生痛点。她透露,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超50%,青少年达30%,且中心性肥胖比例更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佳

刘佳表示,肥胖等慢病管理需打破“三甲医院单打独斗”的模式,通过“上下联动”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三甲医院制定诊疗方案,基层机构负责长期随访与生活方式干预,形成“减重-维持-防复发”的闭环。

“朝阳医院正与社区机构探索医联体合作,通过定期培训、病例讨论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生肥胖症的诊疗能力。”她说,此次会议不仅是动员会,更是“上下联动”的启动键。

临床专家聚焦基层高频疾病 分享诊疗指南与管理经验

在“疾病诊疗与管理”环节,三位临床专家围绕肥胖、特应性皮炎、慢病疼痛等基层高频问题展开深度分享,既有指南解读也有实战经验,为基层医生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霞在解读《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时表示,新版指南首次将药物治疗关口前移,强调“早干预早获益”对于超重/肥胖且合并代谢异常,或虽然肥胖程度轻且无明显合并症的患者,如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减重<5%或未达预期,可直接启动减重药物治疗。

“NuSH(营养刺激激素)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这类药物不仅能实现体重下降,还能改善血糖、血脂、血压等多重代谢风险因素,降低心肾并发症风险。”她提醒,体重管理需分“强化治疗期”与“治疗维持期”,前者可依据患者情况设立3-6个月减5%-15%的个体化目标,后者需通过药物联合运动、饮食持续治疗防止反弹。

“基层医生需掌握腹型肥胖的快速评估法,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需警惕,可结合体脂仪、CT等辅助检查精准分型。”高霞补充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性病与医学美容科主任刘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性病与医学美容科主任刘方则带来《特应性皮炎全程管理之道》。她介绍,特应性皮炎(AD)作为“一号皮肤病”,全球患病率超10%,我国患者约8170万,其核心特征是“慢性复发性瘙痒+皮肤屏障功能缺陷”。

“AD不仅影响皮肤,更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构成‘特应性进程’,需跨学科协同管理。”刘方介绍说,基层医生可通过“中国标准”简化诊断:具备家族史、对称性湿疹(病程≥6个月)、顽固瘙痒3项核心指标,结合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或总IGE>100U,即可确诊。

在治疗方面,基础护理是基石。她建议患者使用含神经酰胺的无香保湿剂,避免过度洗涤与化纤衣物,并通过窄谱UVB光疗、JAK抑制剂等手段控制中重度病情。

针对现场提问“运动与AD矛盾”的问题,刘方表示,适度运动可促进多巴胺分泌,对病情有裨益;同时,她建议患者在运动后及时用弱酸性洗剂清洁并加强保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疼痛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疼痛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君聚焦“慢病疼痛的诊疗与管理”。她表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3亿,且就诊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多科室辗转、多药联用、多费用支出,少早期干预、少精准诊断、少综合管理。

“疼痛科不是‘万能科’,但能解决80%以上的疑难疼痛。”李君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为例,介绍“阶梯治疗”理念:在理疗、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如效果不佳可进一步采用神经阻滞、射频等微创技术,顽固性疼痛则可植入脊髓电刺激电极。

她认为,基层医生需掌握“疼痛性质鉴别”。如“针扎样”“放电样”多为神经病理性疼痛,需用普瑞巴林而非布洛芬;“酸胀痛”多为肌筋膜疼痛,可通过冲击波治疗、触发点注射等方法缓解。“疼痛管理的核心是‘精准定位病因’,而非盲目使用镇痛药。”李君补充说。

探索基层健康素养提升路径 构建多学科协作服务模式

在“聚力基层科室建设”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清蓉以该院减重门诊为例,介绍“单学科主导+多学科协作”模式:通过内分泌科牵头,联合营养科、心理科、运动医学科、普外科,为患者提供“饮食-运动-药物-手术”全周期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清蓉

她还提到,通过AI算法分析患者体脂率、内脏脂肪等数据,可实现“肥胖代谢分型”(如代谢健康型、高胰岛素型),从而制定个性化方案;GLP-1RA类或GIP/GLP-1RA等减重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滥用,并强调“药物是辅助,生活方式是基础”的管理原则。

常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吴旭芳

随后,常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吴旭芳等基层代表围绕“减重门诊建设难点”与“科室发展路径”展开讨论。吴旭芳表示,基层减重门诊的核心难点在于患者依从性不足,“管住嘴迈开腿”需长期坚持,社区需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建立随访机制提升患者参与度。

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韩进超

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韩进超认为,需转变居民“体重不是病”的观念,并通过多学科协作(如联合营养科、运动医学科)细化管理流程。

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刘玉江

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刘玉江建议,结合属地政府资源,针对中青年男性肥胖群体开展专项干预,提升人群覆盖精准度。

常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陈燕香

常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陈燕香分享了慢病管理经验,通过“医生诊疗+家医助理信息化录入+定期随访”流程,将门诊时间更多用于健康指导,并借助动态血糖、肝脏弹性检测等设备提升诊疗精准度。

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杨兴慧

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杨兴慧提出,减重门诊需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专家下沉带教、绩效引导,提升全科医生参与积极性。

十八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杜俊霞

十八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杜俊霞表示,要明确“患者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通过分层随访(如重点人群电话随访)强化管理效能。

会议通过领导致辞锚定方向、专家分享传递新知、基层经验碰撞火花,不仅搭建起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对接桥梁,更构建了“政策引导-学术支撑-基层实践”的立体化健康促进体系。与会者一致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把前沿理念转化为服务动能,把交流成果落地为惠民举措,持续深耕基层健康素养提升的“最后一公里”。

据悉,“健康素养 全民同行”系列活动还将在全国多地陆续开展,通过跨区域经验共享与协同创新,推动健康科普融入社区治理、疾病管理嵌入基层服务,让科学健康观惠及更多群众,为实现《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敦煌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