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FLIGHTRADAR24航班定位系统显示,5月20日凌晨美国空军一架RC-135U电子侦察机在KC-135R空中加油机的支持下,飞抵中国广东汕头外海空域,虽然飞行过程中并未直接进入中国领空,但逼近的行为已经具有十足的挑衅意味了。
5月20日,美军一架战略侦察机抵近广东汕头外海,它想干什么?阵风才刚被歼-10CE击落,现在还敢来挑衅?
据FLIGHTRADAR24航班定位系统显示,5月20日凌晨美国空军一架RC-135U电子侦察机在KC-135R空中加油机的支持下,飞抵中国广东汕头外海空域,虽然飞行过程中并未直接进入中国领空,但逼近的行为已经具有十足的挑衅意味了。
尤其是在不久前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机击落了一架印度“阵风”战机之后,中国空军战机的实战能力已获得实际验证的情况下,美方仍然无所顾忌地将最先进的侦察机派往中国近海,此事绝对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据公开资料显示,RC-135U侦察机并非一般的军用飞机,它是美国空军现役最先进的电子情报平台之一,主要任务就是对他国防空系统、电磁频谱、武器系统特征等进行深度情报采集。这类飞机的最大特点就是“飞得很高,但看得很远”,在万米高空可以侦测方圆600公里甚至更远范围内的各种电磁波信号,获取包括地面雷达开机频率、指挥通信内容、甚至个别高价值目标的语音信号等极为敏感的数据。
而这些数据显然可为未来潜在的冲突、特别是电子战环境下的“瘫痪打击”做好准备,不仅可以绘制出一份完整的敌方电磁战图,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模拟“作战前景图”,帮助美国五角大楼提前判断一旦爆发冲突时的空中应对路径,因此,RC-135U的飞临,不只是“刺探”,更是在“布局”。
而且要注意的是,这架侦察机并不是单独行动,支援它的是KC-135R空中加油机,它为美军提供了“远距离滞空侦察”的能力,使得RC-135U无需降落即可在关键区域长时间停留,而这种“滞空伴飞”的方式意味着,美国正在持续推进对中国沿海重点城市、尤其是广东沿线的电子环境进行动态监测。
再结合近年来RC-135系列频繁现身中国东南沿海、南海及台湾周边的事实,不难看出,美方正在以非对抗但持续施压的方式探测中国的战略底线。
但问题在于,美军为什么敢在这种敏感时期继续接近中国沿海高危区域?这或许就是美军是对中国战略文化和对抗策略的“预判”。
美国军方判断,中国不会轻易动用武力对其飞机进行干扰甚至打击,换句话说,美国不相信中国会对一架没有明确武装行为的侦察机实施拦截性打击,他们赌的是中国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的战略克制,换一个角度讲,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心理博弈。
确实,从外交和安全政策角度看,中国一贯在军事摩擦中保持较高的克制态度,特别是在海空接触方面,中方多次公开声明不会主动挑衅,也不会对没有敌意动作的美方平台开火,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应对手段。
中国空军近年来在电磁频谱战、电子干扰、远程打击等领域迅速发展,已形成一整套应对美军侦察行动的常规机制。先不说其他,就说“频谱伪装与虚拟信号干扰”这招就够美国人喝一壶了,我们可以通过在电子频谱上释放虚假信号,让RC-135U获取到的是“假的雷达部署”、“假的通信节点”,从而误判中方真实的战时指挥体系,这种战术不仅可以有效掩盖核心设施,还能消耗对方侦察资源。
所以如果哪天中国意识到,仅靠克制已无法换来安全的时候,那就准备好应对我军的“咆哮”吧。
信息来源:FLIGHTRADAR24航班系统图
来源:鉴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