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闵路上有座神秘的红房子!没事“不敢进”……丨闵行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21:30 1

摘要: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一处景致,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学向往,一种情怀,一种梦想。在沪闵路北桥附近,有一座神秘的红房子。常开车路过那里,今天终于得以走进大门。9幢西式风格的二层建筑矗立其中,清水红砖的外墙夹饰着水泥拉毛条块,墙垛之间是数面铁窗,还有一扇不到下午4点绝

水韵江南,梦里水乡。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一处景致,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学向往,一种情怀,一种梦想。在沪闵路北桥附近,有一座神秘的红房子。常开车路过那里,今天终于得以走进大门。9幢西式风格的二层建筑矗立其中,清水红砖的外墙夹饰着水泥拉毛条块,墙垛之间是数面铁窗,还有一扇不到下午4点绝不会打开的黑色铁门。这里就是传说中“没事不敢进去,有事不想进去”的红房子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上海普慈疗养院旧址 吴天明 摄该院前身为普慈疗养院,从1935年创院至今,院内新建了一些景观设施,唯有9幢二层楼病房以及1幢现作为康复中心使用的教堂建筑是开园时便存在着,且经过多次修旧如旧的改建后现存最完好的建筑群。走近细看,这几幢房子的门牌上都有着大写英文单词,依稀可以看见当年教会医院的影子。1935年,上海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家陆伯鸿先生通过集资,创建了这座由教会管理的精神科专科医院。在创立之初,仅有医师2名,护士2名,病床300张。院内病房分为四等,以住院对象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分不同等级收治。这些病人大多来源于开设在广慈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医院病房由圣玛利诸公会圣母会修士修女管理。由于当时精神科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所以多数病人属收容性质,仅头等病房的病人能享受一些医疗措施,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的病人则常被“关、押、捆、绑”。不过即使如此,也总比让这些病人在外流浪,饿死街头来得强。除去慈善作为,普慈疗养院更是因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壮举而广为人道。淞沪会战时期,普慈疗养院成为抗日战士最后的栖息地,院内设伤兵医院与难民所。普慈疗养院曾出过一位叫凌其瑞的女科长,她身材高挑,穿着极为朴素,头发却梳理得考究,显得雍容端庄,本地人都叫她“凌先生”。凌其瑞看到附近战场上勇士们的壮烈惨状后,立即说动院长,紧急组织起战地后勤队。淞沪会战后,她带领一支白衣人队伍,举着红十字的旗帜,穿过日军驻扎地,将国军勇士的遗体一具一具地搬到位于北桥的瓶山道院,义葬这批抗战英烈,一时传为美谈。几十年过去了,周围一切都在变化,农田变成了高楼,土路成了轻轨高架,就连门口的沪闵路都翻修加高了好几次,甚至比医院的路面还要高出几十厘米,这座医院却依旧如故。隔着沪闵路向医院望去,依旧能深刻感受到,在经历岁月洗礼后的今天,这片民国风建筑彰显着自己的大气与端庄。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此书聚焦闵行地区重点保护的古树、古桥、古建筑等珍贵的文脉资源,我们力争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和一段段童声音频,引领大家发现闵行之美,去诗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动线条,阐释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从而留住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赵韵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 七(7)班 白晏宁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梦玲(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日闵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