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爆发?建议大家:1要戴,2控制,3远离,千万别大意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20:34 2

摘要:据全国哨点监测数据显示,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门急诊中检测出新冠的比例就从7.5%翻到了16.2%,差不多等于每6个有流感症状的人里,就有一个是新冠患者。

最近一张关于“新冠感染率飙升”的图表在网上引发热议。

据全国哨点监测数据显示,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门急诊中检测出新冠的比例就从7.5%翻到了16.2%,差不多等于每6个有流感症状的人里,就有一个是新冠患者。

与此同时,香港一周内因新冠去世的人数达到了31人,新加坡单日新增病例更是突破了1.4万,接连传出的这些消息让人绷紧了神经。

正当大家纷纷松了一口气,以为疫情已经翻篇,病毒却趁着空调吹风、共用碗筷和密闭空间的机会,开始卷土重来。

眼下正是防护的关键窗口期,有3条“自保守则”务必要记牢:避免接触某类常用物品、控制某些高风险行为、远离三种容易中招的环境。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现在稍一松懈,就可能给病毒留了可乘之机。

有些人最近总说,现在还戴口罩是不是有点多余,甚至觉得它碍事又不自在。但说句掏心窝的话:在这个阶段,口罩依然是最简单、最管用的一道安全屏障。

别看口罩轻飘飘、薄薄一层,真正戴对了,它能把飞沫传播的风险压下去超过七成。尤其是在公交车、地铁、医院、商场这些人挤人的场合,空气流通又不好,口罩就是我们身体的“保护罩”。

现在市面上的口罩选择也多,透气的、轻便的、适合夏天的都有,舒服又有效。

对那些体质偏弱的,家里有老年人、有基础病、或者孕妇的,更要小心再小心,别因为一时大意,把自己或身边人推到风险边缘。

说到底,这层布不是负担,是在保护你自己和你在乎的人。

其实病毒从来都不是靠“突袭”赢的,而是靠我们对生活中这些细节的放松警惕,一点点找到了可乘之机。

那些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小习惯,正在慢慢给病毒铺路。别等问题来了才后悔,从现在开始把这些生活细节重新拾起来,对自己负责,也对家人安心。

眼看端午临近,聚会、走亲戚、社区联谊这些活动肯定会多起来,大家热热闹闹图个节日气氛,但热闹归热闹,别忘了防护意识不能丢。特别是在人多、通风又不好的地方,长时间待着风险确实不小。

曾经就有过一例,有个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参加了家里的聚餐,结果一桌五个人,饭后一查,有三人出现了感染迹象。这种事情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

想要聚会没问题,但尽量选择空气流通的地点,比如户外花园、带窗子的饭店包间,哪怕是室内,也最好能有风扇或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说到底,保护自己是一方面,别给别人带来麻烦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像这种节假日人来人往的节点,稍有懈怠就可能演变成传播的链条。

飞沫传播是新冠的主要传播方式,随地吐痰这种习惯,表面看是不文明,其实背后风险非常大。

痰液中的病毒颗粒能在地面存活一段时间,如果其他人不小心踩到,再带进电梯、公交、商场等公共空间,就给病毒开了“绿灯”。

还有那些在公共场合不捂嘴打喷嚏、咳嗽的行为,也别小看,空气中飘散的飞沫很可能就让旁边的人中招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人对新冠的态度越来越轻描淡写,甚至有人已经把它当作普通小感冒来对待。

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现在感染后的表现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典型,不一定发烧、咳嗽才算症状。

有时候只是突然感觉很累、头脑发沉,或者开始拉肚子、咽喉发干、嗅觉变差,这些其实都可能是病毒作祟。

问题是,有些人不当回事,拖着不管,结果把小病拖成了大问题,还不小心把病毒带给了家里老人、小孩。

所以身体出现异常,比如持续两天以上都没缓解,那就别犹豫,赶紧去医院做个筛查,查清楚是普通不适还是新冠感染,做到心中有数,也方便及时应对。

虽然最近的新冠阳性率比三月份明显上升了一倍多,但整体还是低于去年同期,重症比例也算稳定,这点不用过度紧张。

感染之后如果能尽早发现、尽快处理,恢复得也会更顺利,没必要陷入焦虑。

归根结底,想要把病毒挡在门外,靠的是三点:不随便共用物品、不做高风险动作、不往高危场所扎堆。

说得直白点,“别贪图一时省事”,就是对自己健康最大的尊重。

比如商场地下美食广场、没窗子的健身房、人员密集的密闭会议室,这类地方最近最好能少去就少去,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娃的,更得小心。

病毒不一定天天敲门,但你开了一扇窗,它还真就可能飘进来。

节日期间,咱该吃吃,该聚聚,但安全感和仪式感可以并存,把防护做在前面,才能让团聚不变成担忧。

初夏正当时,又恰逢毕业季,不少学生为了抓住最后的校园时光,总会约上一帮好友一起聚聚,把青春好好告个别。

棋牌室、KTV、网吧、地下小商圈还有游戏厅,成了年轻人扎堆的“打卡地”。但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点——空间狭小,空气不畅。

一旦有人悄悄携带着病毒进去,密闭的环境简直就是为病毒“保鲜”,让它在空气里飘得更久,传得更快。

有研究指出,像KTV这样的密闭包间,如果里头有人已经感染,随着大家一边唱歌一边聊天,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蹭蹭往上涨,几倍地翻。

想热热闹闹地聚一下没毛病,但可以换种方式。比如选择室外的广场、公园、露天茶座,哪怕租个带院子的民宿,既能玩得开心,也更安心。

不仅是年轻人嗨过头容易忽略风险,老年人其实也面临类似隐患。

有社区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就因为空气流通差,一周内就出现了5位老人先后被感染的情况。

对普通成年人来说,防住感染可能只是少跑一趟医院的麻烦,但对本身体质就偏弱的老年人来说,一次感染,可能就是生死攸关。

所以,咱们要记住:不是所有场合都适合“扎堆”,不是每种热闹都值得去凑。

特别是医院和交通枢纽这些地方,最近的数据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如医院的发热门诊,本来就是疑似病人集中去的地方。无论是自己去看病,还是陪家人朋友挂号问诊,待在那种地方时间一长,就等于在病毒的“雷区”打转。

调查显示,在候诊区,哪怕只是门把手、椅子、导诊台这些地方,病毒污染率都能达到15%到20%。你不碰还好,一碰脸、一揉眼睛,那就中招的几率可不小。

如果不是特别急、特别必要,发热门诊这种地方真不建议去扎堆。能线上问诊的先线上,能电话咨询的尽量电话处理。

而火车站、飞机场、长途汽车站这些“大进大出”的地带,更是病毒“旅游”的快车道。

每天人来人往,有本地的,有外地的,甚至还有从国外回来的旅客。你不知道旁边这个人刚从哪儿来,也不清楚他身体情况,哪怕只是短短擦肩而过,都可能埋下隐患。

所以但凡你要出行,不妨提前查好路线、看清时间、尽量缩短在车站或机场的停留。最好提前取票、少逗留、不闲逛,全程戴好口罩,手也别乱摸乱碰。

再提醒一句:别在这些地方吃东西、喝水或者低头滑手机到忘我,一不小心口罩摘下来时间长了,感染风险就来了。

防疫这事,说到底,还是得从咱们自己做起,毕竟病毒不长眼,但我们得有心。

现在阳性率虽然在上升,可如果人人都把小事当回事,那它也就没啥“空子”可钻了。

你出门还会戴口罩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做法。

参考消息

《新冠感染再抬头,专家提醒:当前正在波峰》光明网

《阳性率升至16.2%!新冠感染又抬头?专家:在可控范围内》国家应急广播

来源:小东美食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