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创业风险高,需要谨慎考虑个人情况和市场环境。本篇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分享了AI创业的高门槛和2C的市场潜力,以及个人对于AI创业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AI创业风险高,需要谨慎考虑个人情况和市场环境。本篇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分享了AI创业的高门槛和2C的市场潜力,以及个人对于AI创业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 / BEGIN / ————
5月后确实看不到自己AI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于是就决定放弃了,至于失败原因也总结也为大家整理了一下,以免各位掉到坑里:
|技术创业 = 傻逼
首先,除非你是行业Top10的大牛,技术创业包括AI创业是一件很扯的事情,千万不要以为你手握行业最新技术,就应该出来创业、看看机会,别傻了,外面没好果子吃!
PS:冒犯一句,我认识两个行业大牛,事实上也没去做我认为的创业,他们在卖课...
| 两个前提,一个可能
第二,就我身边创业成功的人身上有两个前提一个可能,依次是万事俱备、走投无路、运气爆棚。
万事俱备者,一般来说都是在吃前公司红利,多是已经在前公司将模型跑通了,或者拿着前公司的各种资源出来创业,这条路径很适合业务侧的负责人;
走投无路者,一般就是对某件事尤其的痴迷,非做不可并且身边已经找不出其他可以满足野心的上升通道了,他们容易倾家荡产去创业,失败几次后也有成功了的,这批人对自己非常狠...
运气爆棚者,就属于我这种类型,傻乎乎的拿着个产品或者技术出来创业,本身产品并没有卖得很好,但是过程中做了某个外包项目,突然找到灵感做大做强了!
所以,生存的前提其实只有两个:要么是创业之前就有大量积累,要么是资金要么是订单;或者只能运气很好的做了个项目,项目成功了...
三心两意,遍地机会
第三,脱离公司体系,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赚钱机会,以我为例:
1、首先,我在做自媒体的工作,发文章、做小视频、做直播,甚至题材分散成了管理和AI两大课题;
2、其次,我有自身AI+管理的产品,并且在这块投入很大,一直是输血创作,但最终结果是卖得不好;
3、然后,为了生存,我们又不得不接了很多AI项目,这个工作很吃售前,他吃了我大量精力,过程中经常被白嫖;
4、最后,中间还发现了各种AI机会,很多时候都想去插一脚,但又马上发现有一定门槛,难以深入;
而周末与某大佬沟通过程中,我有点灰心,在做自我批判,意思是我想要的太多,结果最后撒都没做好...
大佬,首先是肯定了三心两意确实有问题,但他同时也在表达:很多时候,创业者是没有办法精要主义的,他们就真的只能既要又要也要还要,如果做不到,就一定难以生存。
所以,他认为三心两意不是太大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过程中确实没一条线爆了,核心还是环境不好、运气不好。
总之,虽然AI时代来了,但当前创业的门槛其实很高,一般人出来都是在瞎折腾,要特别谨慎!
而对我来说,要思考一下后续的打算了...
AI + 2C 红利巨大
近来身边出现了两个声音:
1、找个班上;
2、做2C,可以是AI也可以是管理,最好是AI;
比如,好基友沈旸之前建议我去上班,最近也建议我去做AI + 2C了。因为AI 2C的逻辑与2B完全不一样,从某个层面来说2C的钱好赚且门槛低!
首先,随着DeepSeek爆火,国内AI教育成本巨低,且多数人呈现焦虑情绪,甚至愿意主动寻求付费!
而从行业布局来说,也是红利巨大:
1、字节跳动2024 年资本支出 800 亿元,2025 年翻番至 1600 亿元(其中 900 亿算力、700 亿IDC),“豆包”16 类AIGC模型月活近 6000 万;
2、阿里巴巴三年投超 3800 亿元建设AI+云,“千问 3”与200+通义开源模型(下载超 3 亿)支撑零售、制造、传媒等场景,收入已连续七季三位数增长;
3、网易《逆水寒》用AIGC将角色制作成本降 90%+,游戏DAU跃升 47%,Q1净利增 34.9%至 103 亿元,股价逼近历史高点;
4、腾讯Q1资本开支同比增 91%至 275 亿元(九成投向AI),自研“混元”广告延迟缩至原十分之一;AI助手“元宝”借微信生态两月DAU破 2000 万;
因为行业的红火,推动了各种AI应用的发展,其中尤其是广告投放、游戏关卡、短视频剪辑、文案与客服等消费级场景特别厉害:
因AI在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和个性化生成上的天然优势,正以 10 倍以上效率重新定义内容生产。
对于2B来说:传统企业软件赖以生存的“复杂性护城河”,正在被AI的“通用智能+模块化调用”迅速填平。
换句话说,过往公司内部稍微有做点东西,就要做数字化转型,这涉及一大把预算,但AI似乎在改变这一切(也可能是编造这一切),他会给企业一个错觉:
如果一个AI能帮我搞定报销、做财务对账、输出审计报告,那我为什么还要买一个冗长复杂的ERP系统?我只需要为结果付费。
AI无所不能,吊打传统ERP、CRM类体系的预期喧嚣直上...
这其实是适应了红杉闭门会关于AI的发展认知:下一轮 AI,卖的不是工具,而是收益。
总结下来一句话:AI让企业的胃口变得更叼了,利好2C、不利好2B。其结果正如基友沈旸所述:
1、中小企业:AI 把曾经“买不起、用不起”的能力变成即插即用的数字劳动力,单人创业也能外包财务、法务、客服与运营。
2、大型企业:AI 重塑信息流-决策流-执行流,助力从人力密集的流程驱动转向轻量、自动化的运作体系。
3、软件厂商:是守着 License 卖工具,还是转型 AI 原生、按结果交付的智能服务者,已成生死抉择。
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大厂快速布局Agent入口,并产生了巨大的红利,这里典型的应用用字节的扣子、腾讯的IMA知识库。
平台红利
之前我们其实聊过,一般人使用AI的路径:
1、直接使用DeepSeek这种工具;
2、使用扣子类Agent平台搭建AI助手;
3、形成Agent平台;
事实上,以上的实现成本都不高,字节与腾讯这种大平台很快就提供了各种平台级服务,而聪明、敏感的程序员会根据这些平台比如扣子去搭建各种Agent。
其实这种模式非常清晰,比如扣子拖拽生成通用Agent、比如Cursor生成基础代码、比如ComfyUI生成设计师想要的设计图。
他们的本质都是模型+工作流,进一步演进就是如Manus一样的通用平台,退一步就是传统数字化降本增效转型。
只不过类似扣子、ComfyUI这种应用,可以认为他是一种低代码平台,是给专业的人使用的助手,一般人用起来还是很费劲,虽然费劲但经不住大家好奇啊,于是就衍生出了巨大的商机:
教一般人使用扣子类平台
比如,我的朋友老包智能体,他就基于扣子搭建了大量应用:
这些基于扣子搭建的Agent,是否好用不好说,但一定很解压!
而从收入层面来说,他已经超过一般的小公司了,利润十分可观!
很多朋友其实有个疑问:这种门槛如此低的事物,能赚到钱吗?
这里以右导的思考作答吧:含金量这种东西不上称的,解决问题最重要,评价方面应该交给市场,市场愿意付费那就是对的。
所以,这里真正的点是:不要去鄙视、也不要去眼红,至于对我来说,这里的问题是:要去做AI + 2C吗?
结语
事实上,年前我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当时我是写了一份管理课程想去卖课的:
但最终的时候,怎么都打不出98.8让你掌握管理本质的广告,最后又免费发出去了...
这里的核心矛盾是:我是认为2B与2C是有些冲突的!
2C无论怎么做,都会让人觉得是在割韭菜,而我又有些爱惜羽毛,毕竟这么多年来公众号连一个广告都没打过。
这里有个口碑和品牌的权衡点,如果卖课割韭菜的话,可能就不太容易回归做困难的事情了。
这里依旧是看目标和野心是什么,如果只是想赚点吃饭的钱,做自媒体卖课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不过暂时来说,我还是准备找个班上,2C的话过两年再看看吧...
,作者:叶小钗,原鹅厂、ctrip、baidu一线开发,某独角兽技术负责人,AI产品项目负责人
想第一时间掌握AI动态、工具干货?加入AI学习行动圈,一起偷跑不掉队!
来源:静宸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