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篇 2024 年发表在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上的论文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该论文题目为《MPCT: Multiscale Point Cloud Transformer With a
近日,一篇 2024 年发表在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上的论文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该论文题目为《MPCT: Multiscale Point Cloud Transformer With a Residual Network》,本应凭借其学术价值在专业领域内受到关注,然而,文中一段突兀出现的对第二作者辱骂的文字,却让它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 “走红”。
据网友提供的论文下载版本显示,在论文第 6 页中,出现了 “……small number for numerical stability. liujiamingshidaXX Then, we use farthest point……” 这样令人咋舌的表述。其中 “liujiamingshidaXX” 部分,被网友解读为疑似对第二作者 “Liu Jiaming” 带有侮辱性的词汇,且该内容与论文上下文毫无逻辑关联,显得格格不入。
这一异常情况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猜测和热烈讨论。部分网友认为,这可能是作者团队内部出现矛盾的结果。一种推测是,第二作者 “Liu Jiaming” 原本应是第一作者,但在论文署名过程中被挤到了二作位置,出于无奈和愤懑,通过这种隐晦的方式进行自嘲或讽刺,试图曝光这一不合理的现象。也有网友猜测,或许是第一作者对第二作者在论文创作过程中的表现极为不满,从而在最终提交的论文版本中夹带私货,对二作进行攻击谩骂。“夹带私货的最高境界不过如此,论文还成功发表了”,有网友如此评论道,话语中充满了对这一离奇事件的惊讶。
但也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有可能只是作者之间开的一个玩笑。比如,在论文创作的草稿阶段,某位作者可能出于调侃目的写下了这段文字,之后却因疏忽忘记删除,而在后续的投稿、审稿流程中,这一明显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内容竟然意外 “漏网”,最终随着论文的正式发表而公之于众。
从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来看,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名为 “MPCT(Multiscale Point Cloud Transformer)” 的全新框架,旨在攻克点云数据处理过程中计算复杂度高以及空间信息难以全面捕捉的难题。论文摘要中提及,该模型通过引入位置编码对传统自注意力机制进行优化,并结合残差网络,在跨域应用中实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举例而言,在 ModelNet40 和 ScanObjectNN 数据集上的分类任务里,该模型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 94.2% 和 84.9%,在同类模型中表现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绝非普通的 “杂牌水刊”。该期刊已连续多年稳居计算机科学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JCR1 区期刊。其由 IEEE 计算机协会和 IEEE 信号处理协会联合主办,研究范畴广泛,涵盖了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的各个层面,诸如电路、网络、信号处理、系统、软件以及系统集成等领域。想要在这样具有高影响力和严格审核标准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并非易事,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与编辑校对流程。这也使得此次论文中出现辱骂内容的事件更加令人匪夷所思,不少人对期刊的审稿编辑工作提出了质疑,“这是审稿的时候有多么心不在焉,才会让这样的内容通过?”
截至目前,期刊方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已回复称已收到相关反映,正在积极展开调查此事。而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协同智能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某,第二作者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1 级硕士研究生刘某某,刘某某的导师正是武某。但论文作者团队暂未对这一争议事件作出公开回应。
无论这一事件最终的调查结果是作者团队内部矛盾导致的蓄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造成的意外差错,都无疑为整个学术界敲响了警钟。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载体,其严谨性和规范性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或不当行为,都有可能引发公众对学术诚信和学术审核机制的信任危机。此次事件也让人们再次聚焦学术圈的种种乱象,期待能借此契机进一步完善学术规范和审核流程,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