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对视力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台灯市场正从单纯满足照明需求的“功能性单品”,逐步转变为承载健康护眼、智能交互等多元诉求的“品质生活标配”。台灯市场繁荣的背后,技术概念包装下的宣传乱象、标准模糊下的选择焦虑,也让这一方寸之光的选购成为“技术攻坚战”。(5
□张焱婷(山西大学)
随着人们对视力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台灯市场正从单纯满足照明需求的“功能性单品”,逐步转变为承载健康护眼、智能交互等多元诉求的“品质生活标配”。台灯市场繁荣的背后,技术概念包装下的宣传乱象、标准模糊下的选择焦虑,也让这一方寸之光的选购成为“技术攻坚战”。(5月19日 新华网)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显示,2024年台灯类目延续增长态势,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15%。在细分市场中,立式护眼灯同比增幅突破100%,智能与护眼台灯合计贡献全品类40%的销售额。然而,繁荣的背后却是消费者“技术参数焦虑”的蔓延,这折射出消费升级浪潮下的行业失序与家长群体的集体焦虑。
电商平台中,“全光谱”“零蓝光”“纳米防眩”等术语充斥页面,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但多数消费者对频闪、色温、照度等专业参数一知半解,只能依赖销售话术或价格标签判断优劣。更有甚者,部分产品宣传与实际性能严重不符:例如标注“全光谱”的台灯存在频闪超标、配件缺失问题,甚至存在蓝光危害视网膜健康的风险。
护眼灯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科学光环境减少视疲劳,但部分商家将其包装成“防近视神器”,在直播间宣称“学习8小时不累”“模拟自然阳光”,误导消费者将其视为近视防控的“终极方案”。事实上,青少年近视成因复杂,涉及用眼习惯、户外活动时长、电子设备使用等多重因素。
要打破这种行业乱象,需要消费者、行业规范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消费者需要回归参数本质,而非盲目追求高价或营销概念。中国照明学会代彩红博士建议,消费者选择台灯应优先关注照度、色温、显色指数、频闪等指标。行业规范层面需强化标准与监管,推动“护眼”功能纳入强制性认证体系,严惩虚假宣传。社会层面需要构建综合护眼生态,学校与家庭应保障儿童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医疗机构加强早期筛查,避免将视力健康过度寄托于单一产品。
护眼台灯乱象既是消费升级的缩影,也是行业规范滞后的警示。唯有打破概念泡沫、回归技术本位,才能让这盏“桌上的太阳”真正照亮健康之路。消费者、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合力,是终结乱象的关键。毕竟,孩子的眼睛,容不得半点“模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