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中子疗法助复发性头颈癌告别“拉锯式放疗”,客观缓解率达76%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9:34 2

摘要:头颈癌患者在手术和放疗后若出现复发,预后往往较差。尽管挽救性手术可使15%~30%的患者获得持久疾病控制,姑息化疗也能让约10%的患者实现病情长期控制,但再次放疗面临显著风险:高达80%的患者因接受过高累积放射剂量,可能出现严重器官损伤,且治疗相关死亡率可达1

头颈癌患者在手术和放疗后若出现复发,预后往往较差。尽管挽救性手术可使15%~30%的患者获得持久疾病控制,姑息化疗也能让约10%的患者实现病情长期控制,但再次放疗面临显著风险:高达80%的患者因接受过高累积放射剂量,可能出现严重器官损伤,且治疗相关死亡率可达15%。因此,临床迫切需要耐受性良好的新型治疗方案。

近期,《国际放射肿瘤学杂志》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NCT00114790),评估了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对无法手术的局部复发性头颈癌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BNCT能有效治疗局部复发性头颈癌,多数肿瘤对该疗法有反应,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与希望!

▲截图源自“ScienceDirect”

硼中子俘获疗法“降维打击”复发性头颈癌,客观缓解率达76%,中位总生存达13.0个月

《国际放射肿瘤学杂志》报道的这项研究,共入组30例既往接受过手术和常规光子放疗(累计剂量50-98Gy,部分联合化疗)的局部复发性头颈癌患者,入组时肿瘤最长直径平均4.4cm(范围:1.5-8.4cm)。结果显示如下:

1、客观缓解率(ORR):在29例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76%(22例),其中13例(45%)幸运地获得完全缓解(CR)9例(31%)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6例(21%)患者达到病情稳定(SD),中位稳定时间8.5个月(范围:5.1-20.3个月)。

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mPFS为7.5个月(95%CI:5.4-9.6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20%(95%CI,13%-27%),4年PFS率为8%(95%CI,0%-18%)。

▲图源“Clinical Investigation”,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3、中位总生存期(mOS):mOS为13.0个月(95%CI:8.2-17.8个月),2年总生存(OS)率为30%(95%CI,16%~44%),4年OS率为18%(95%CI,4%~33%)。

4、症状明显改善:BNCT治疗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癌症相关症状得到主观改善:其中,疼痛缓解率达57%(13/23例);吞咽困难缓解率达60%(9/15例);复视缓解率达86%(6/7例);咬合困难缓解率达31%(5/16例)。

全球首款BNCT疗法日本获批,单次治疗最快30分钟精准杀灭癌细胞

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是一种将硼药物与中子束相结合的选择性粒子放射疗法,主要借助超热中子源,能够有针对性地杀灭摄取硼的肿瘤细胞,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周围健康组织和细胞的损害。值得注意的是,硼中子俘获疗法单次治疗时间大约在30~50分钟。也就是说,最快约 30 分钟就能实现杀伤癌细胞的目的。

2020 年,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正式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医疗设备批准,被应用于局部晚期或复发性头颈癌的治疗,日本由此成为全球首个批准硼中子疗法的国家。还有多款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主要针对经组织学确认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包括但不限于:鼻腔、鼻窦、鼻咽、口咽、口腔、喉和下咽等头颈部癌种,以及头颈部血管、淋巴结、神经、骨和软组织等部位的癌种。

小编寄语

总之,上述研究证实,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对常规放疗后复发的头颈癌具有显著的局部控制效果与症状改善作用,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重要治疗选择,部分患者有望通过该疗法实现长期生存。

作为宣称“30分钟精准爆破肿瘤”的创新放疗技术,BNCT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已展现出良好疗效,且毒性可控。随着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其临床应用,这一抗癌黑科技正式获得合法身份。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近期已启动BNCT临床项目,想了解BNCT更多讯息的患者,可将出院小结、治疗经历、近期检查结果等,提交至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或了解详细的入排标准。

[1]Kankaanranta,et al.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Recurred Head-and-Neck Cancer: Final Analysis of a Phase I/II Tri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Volume 82, Issue 1, e67 - e75

https://www.redjournal.org/article/S03603016(10)03463-2/fulltext

来源:全球肿瘤医生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