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头痛欲裂,多次往返于重庆图书馆,专心于族谱研究,在有关的《史志》中跋涉,在浩瀚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可能是用脑过度。
(长篇连载8)长篇纪实散文《父母时代》
之第七章
始祖傅圣祠
始祖傅圣祠
落叶叩问泥土的方向,恰是新芽仰望的故乡。每个脚印都是根系生长的年轮,每一步后退都在丈量前路的光。
在时光的小径徘徊,
寻根的脚步不能停歇。
心向那遥远的源头,
追溯家族的温暖脉络。
岁月长河中往事悠悠,
祖辈的身影在记忆中驻守。
寻根路上,灵魂不再漂泊,
血脉的力量,永在心头。
这几天头痛欲裂,多次往返于重庆图书馆,专心于族谱研究,在有关的《史志》中跋涉,在浩瀚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可能是用脑过度。
光看书,不行,得走现场,得去实地,最美的风景在脚下,最真的情感在心里。
于是,我寻根平陆,瞻仰延安;寻脉怀化,朝拜韶山。
NO1,平陆再见
始祖傅圣祠
平生喜欢打油诗,喜欢用打油诗表达,于是,拿出手机,打开“原子笔记”,调出语音设置,对着它讲:“说走就走,第一站,山西平陆,打油留存。”语音立即转化成文字,然后,打油诗脱颖而出,立即发朋友圈,刷个存在。
溯源乃寻根,情牵故土真。
平陆遗风在,延安浩气存。
韶山英迹耀,怀化义声闻。
再赴井冈路,追忆说大恩。
2025年3月17日7时19分,我坐上了重庆北开往运城北、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西安客运段担当的D1713次复兴号动车。
动车上,继续写打油诗,继续发朋友圈——
说走咱就走,山西平陆游。
陕北延安去,怀化韶山酬。
井冈山上聚,红色旅中求。
寻根问祖地,初心使命留。
动车经过合川、武胜、南充北、南部、阆中、苍溪、广元、朝天、宁强南、汉中、佛坪、西安西、西安北、大荔7个多小时以后,一路向北,历经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以后,到达948公里开外的山西省运城北、关公的故乡。与关公铜相合影,花50块钱,坐上组合出租车,直奔50多公里开外的平陆而去。
出租车司机是个小伙子,健谈,幽默。他问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叫中华儿女?我说,炎黄子孙嘛,就是中华儿女嘛。他笑道,马上就要穿越的中条山,就是与日本鬼子进行中条山大战那个著名战役的中条山,绵延200多公里的中条山山脉,与跟它相交的华山,两条中华文化交融的山脉,合起来,便成了“中华”儿女的来历。我说,有道理,很有道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没有这个说法。虽然没有,但毕竟人家有道理。第二个知识点,小伙子说,全国所有街道,“东西走向叫街,南北走向叫路。比如你要去的傅岩路,就是南北走向。”
20分钟以后,汽车便爬行于中条山。幽默小伙遇到我这个“历史控”,少不了对84年前的那场战役展开讨论。
中条山战役被小本子称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中条山(图片源自网络)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阵亡将士4.2万人,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此役给积极“剿共”的国民政府沉重打击,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此役失败给北方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战后,由于日军长期封锁中条山的三个师团被转用于对付敌后根据地,使得敌后根据地陷入最艰苦的时期。
具体时间:1941年5月7日 至 1941年5月27日
参战方兵力:日军10万人,中国军队20万人。
伤亡情况,中国军队44,000阵亡,37,000被俘;日本军队阵亡634人,伤2279人。
主要指挥官:何应钦、卫立煌、多田骏、田中久一等。
战役有何背景?
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争双方的战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日本侵华政策的重点逐渐向保守占领地转变。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修正了原来“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提出“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结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们并不予以拒绝”之新方略,加紧对国民政府展开诱降活动。
正当日本泥足深陷中国战场、亡华无期、进退维谷之际,其法西斯伙伴德国于1939年9月1日,突袭侵占波兰。接着,德意法西斯互为呼应,又取得了对英法作战的胜利。
在法西斯“伙伴”暂时胜利的刺激和鼓舞下,1940年底,日本政府调整了中国作战指导方针,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改变预定计划,不放松对华压迫,准备在夏秋之际,进行最后的积极作战,力图解决中国事变”。在此期间,竭尽一切手段,尤其利用国际局势变化,谋求“中国事变”得到定局。日本军方具体分析了中国战场的态势,认为“山西省由于西面有以延安为根据地的共产军,南面黄河两岸有中央军第一战区的军队活动,治安情况极为恶劣。河南、山东两省的治安也不稳定。”“主要占领区域的治安现状,其安定程度的顺序为蒙疆、三角地带、武汉地区,以华北为最差。”而在整个日军占领区内,华北之“晋南是有蒋直系国军的唯一地区”。
有鉴于此,1940年12月26日,日本东条陆相和杉山总长在迅速解决对华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提出“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据此,1941年1月30日,侵华日军提出“1941年度的作战,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中施加重大压力。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这就是历史上的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
对中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
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
16时许,到达平陆,到达傅圣祠。
始祖傅圣祠
春日的平陆,黄土高原的风裹挟着远古的气息。我站在这片土地上,脚下的泥土松软而温暖,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的回响。明媚的阳光倾泻而下,洒落一地金黄。
傅说,这位被尊为傅圣的始祖,他的故事在傅姓族人的口耳相传中代代延续。商王武丁在梦中得见圣人,醒来后四处寻访,终于在傅岩之野找到了正在筑墙的傅说。这位奴隶出身的贤者,以他的智慧和德行,辅佐武丁开创了“武丁中兴”的盛世。
我漫步在傅相祠的廊檐下,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祠堂里香烟缭绕,前来祭拜的傅姓族人络绎不绝。他们有的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有的带着南方的温软语调,还有的说着异国的语言。但此刻,他们都说着同一种语言——血脉相连的语言。
祭典开始,钟鼓齐鸣。我望着那尊傅说塑像,恍惚间仿佛看见他正在傅岩之野筑墙,看见他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看见他教导百姓耕作纺织。三千多年的时光,在这瞬间重叠。
“天下傅姓是一家”,这句话在平陆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来自天南地北的傅姓族人,在这里找到了共同的根。他们或许素不相识,但血脉中的记忆让他们一见如故。老人们讲述着家族迁徙的故事,年轻人交换着联系方式,孩子们在祠堂前的空地上嬉戏。
夕阳西下,祭典渐入尾声。我站在高处眺望,远处的黄土高原绵延起伏,近处的傅相祠庄严肃穆。3360年的时光,在这里凝结成永恒。傅说的精神,如同这黄土高原上的风,永远吹拂着傅姓族人的心田。
离开平陆时,我带回了一把黄土。这黄土里,不仅有傅说的故事,更有千千万万傅姓族人的记忆。它提醒着我,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这里。
春风轻拂平陆川,傅圣英名千古传。
筑墙贤才惊武丁,中兴盛世谱宏篇。
族人四海寻根聚,香火千秋敬意绵。
黄土情深铭祖训,传承德慧永相连。
平陆,不说再见,咱们天天见,哪怕是梦里。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家族的根源和历史的厚重。
山西平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便是傅姓始祖傅说的故乡,也是我此次寻根之旅的目的地。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说了舜,就说说,意味着什么?傅圣,当之无愧。
踏上平陆的土地,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古老的城墙,斑驳的石板路,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留存着傅说的足迹,那是一种穿越千年的回响。
阳光洒在古老的街巷,光影交错间,我仿佛看到了傅说当年的身影。他或许也曾在这同样的阳光下,怀揣着智慧与理想,为这片土地的繁荣而努力。他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了傅氏家族的前行之路。
走进平陆的村落,淳朴的民风扑面而来。乡亲们的笑容中,透着那份与生俱来的亲切与温暖。在这里,每一个傅姓的族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祖先的遗风。他们勤劳、善良、智慧,将傅说的品质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田间的麦浪轻轻翻滚,那是大地的诗篇。也许傅说也曾在此驻足,望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而如今,这片土地依然生机勃勃,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
平陆的山川河流,见证了傅氏家族的兴衰与传承。那巍峨的山峦,宛如傅说坚定的脊梁;那流淌的河水,恰似傅氏家族源远流长的血脉。在这片土地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归属感,那是对根的眷恋,对祖先的敬仰。
寻根之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平陆,我找到了傅姓的源头,也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力量。这片土地,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傅说的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我前行。我会带着这份来自故土的祝福与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追求梦想,为家族争光,为社会贡献。因为,我是傅姓的子孙,我的根在平陆。
平陆,再见。哦,不说再见,咱们天天见!
始祖傅圣祠
“傅作义是傅姓的骄傲,你应该去朝拜朝拜。”出租车司机很热情,一车送我到那里。
夕阳下的平陆老县城,灿烂辉煌。我站在傅作义故居的门槛外,望着那扇斑驳的木门,恍惚间仿佛看见一个少年推门而出,迎着朝阳大步向前。
那是1910年的清晨,十五岁的傅作义告别了这座晋南小城,踏上求学之路。青石板上回荡着他坚定的脚步声,一声声叩击着历史的门扉。那时的他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将会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
1933年,长城抗战的硝烟中,傅作义率领部队在古北口与日军血战。我仿佛看见他站在烽火台上,望着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目光如炬。炮火轰鸣中,他写下“宁作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铮铮誓言,字字千钧。
1936年,绥远抗战的寒冬里,傅作义指挥部队在零下三十度的极寒中与日寇鏖战。我仿佛看见他披着军大衣,在战壕中与士兵同甘共苦。朔风呼啸,却吹不灭他胸中抗日的烈火。红格尔图一战,他率部歼敌数千,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的黎明,傅作义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率部起义。我仿佛看见他站在北平城楼上,望着晨曦中的紫禁城,眼中噙着泪水。那一刻,他选择了和平,选择了人民,选择了光明的未来。
漫步在傅作义故居的院落里,一株老槐树依然挺立。树皮上的裂纹像是刻满了岁月的记忆,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斑驳的光影中,我似乎看见了傅作义将军的身影,他站在树下,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傅作义将军故居
故居的墙上挂着一幅老照片,照片中的傅作义身着戎装,神情坚毅。我久久凝视着这张照片,仿佛听见他在说:“为国为民,死而后已。”这八个字,贯穿了他的一生,也铸就了他的不朽。
走出故居,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砖黛瓦上。远处的青山依旧,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傅作义将军虽然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如同这巍巍青山,永远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
暮色渐浓,我回首望去,故居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那扇斑驳的木门依然静静矗立,仿佛在等待着下一个清晨,等待着又一个怀着赤子之心的少年,从这里出发,去追寻光明的未来。
傅大将军,我们为你骄傲!
始祖傅圣祠
我从哪里来
青铜鼎腹中淌出月光
傅说的夯土版筑里长出星辰
史官在甲骨上漏刻了半滴雨
洇开的墨迹漫过三千年
突然在舌根尝到盐的苦味
大将军的剑锋挑开族谱
傅洗的青铜剑在竹简上刻下闪电
烽火台坍缩成陶罐时
谷穗正嚼碎发霉的诏书
指纹里游出甲骨文的残片
迁徙的路在扁担里发芽
傅朝胜的脚印在族谱洇成苔痕
倒流的嘉陵江漫过锁骨
船桨切开潮湿的胎记
岩层间传来九声梆子回响
脐带在星图里蜿蜒成河
所有朝代在瞳孔同时坍缩
当泥土漫过喉结开始发酵
我咽下岩画中那枚
被先祖含了七百年的
尚未成形的姓氏
族谱燃烧的灰烬里
游出一条灯笼鱼
平陆行思
始祖傅圣祠
站在茅津渡的土崖上,黄河水裹着青铜器的锈色向东奔流。对岸虢国的车马早已化作尘烟,只剩下渡口的老船工,把木桨划出的涟漪当作史书上的标点。我的影子坠入浑黄的浪里,恍惚看见晋献公的旌旗掠过水面,虞国宫阙的檐角挑破云霞,两千年前的权谋与烽火,在艄公的号子里碎成粼粼波光。
傅岩山的夯土层里藏着时间的密码。指尖抚过陡峭的岩壁,商王武丁求贤的鼓声从地脉深处传来。傅说夯土的声音竟与黄河涛声同频,版筑之技叠起的何止是宫墙?黄土里渗出的汗水凝成星辰,照亮了《孟子》里那个被举于版筑之间的身影。山风掠过酸枣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复诵"天将降大任"的古老谶语。
钻进张店镇的地窨院,黄土突然有了体温。斜斜的坡道引我沉入大地怀抱,窑洞在十米深的地下围成温暖的"回"字。老婆婆掀开秫秸帘,阳光顺着天井的藤蔓流淌下来,在她皱纹里浇灌出牡丹形状的光斑。夯土墙上的剪纸马匹正欲扬蹄,忽然想起三十里外的伯乐冢——原来识得千里马的,不只是相马师的眼睛,更是黄土高原永不板结的心。
暮色漫过杜马乡的纪念碑时,我在残损的弹孔里摸到了另一种年轮。当年民兵架设土炮的夯土台,与傅岩山的版筑遗迹有着相似的肌理。历史总爱用黄土书写注脚:商王用黄土求贤,虞侯用黄土筑城,而二十世纪的农人抓起黄土,塑成了保卫家园的盾牌。
离去的车在盘山道上画着螺旋线,地窨院的烟囱渐渐隐入暮霭。忽然懂得这片土地为何偏爱向深处生长——当文明一层层沉淀成地质年轮,最珍贵的记忆,总要深深埋进大地的褶皱里保存。
山西平陆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渊源悠久
史前文明方面,平陆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西侯度遗址,距今约180万年;坡头遗址,证明这里是早期人类活动的核心区域。
商周时期,平陆曾是商代方国“虞”的所在地,西周时期属虢国领地,春秋时期因“假虞灭虢”的典故(晋献公借道虞国灭虢国)而闻名,这一事件被《左传》记载,成为中国古代谋略经典案例。
这里文物古迹丰富,古遗址与墓葬众多。平陆存有大量商周至汉唐的遗址,如虞国古城遗址、下阳城遗址,以及汉代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古代关隘林立,乃兵家必争之地。境内茅津渡是黄河三大古渡之一,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军事与商贸往来。
佛教文化:唐代的普救寺(后重建)等遗迹,反映了佛教在当地的传播与影响。
文化典故与名人主要有伯乐相马,传说春秋时期相马大师伯乐(孙阳)的故乡在平陆,县内现存“伯乐墓”和纪念遗迹,成为“识才”文化的象征。
傅说拜相:商王武丁的贤相傅说,相传曾隐居平陆的傅岩山,以版筑(夯土墙)技术闻名,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载入《孟子》,成为励志典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地窨院:平陆独特的传统民居形式,利用黄土塬地貌向下挖掘院落,冬暖夏凉,被誉为“地下四合院”,现部分保存完好的地窨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艺术:包括蒲剧(地方戏曲)、剪纸、面塑等传统技艺,尤其是平陆剪纸以粗犷质朴的风格著称,多表现民俗生活与神话传说。
民俗节庆:如“黄河灯会”“社火表演”等,保留了农耕社会的传统习俗。
红色文化:平陆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晋豫边区的重要根据地,现存杜马战役遗址等红色纪念地,传承了革命精神。
自然与人文融合方面,黄河文化:平陆紧邻黄河,境内的黄河湿地、三门峡库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与古渡口、水利工程(如古代引黄灌溉遗迹)共同构成“人水和谐”的文化景观。
总之,平陆县的文化积淀跨越万年,融合了史前文明、古代军事、政治智慧、民俗技艺和自然生态,堪称黄河流域文化的缩影。其历史事件、人物典故不仅见于史书,更通过遗址、民俗和口传文化延续至今,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旅游潜力。
始祖傅圣祠
来源:大道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