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吃空饷”、“父亲老赖”、“收粉丝礼物”等一系列负面消息集中爆发时,那个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的“完美神话”,突然就“崩塌”了。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没有人能永远完美无瑕,即使是“六边形战士”何炅也不例外。
当“吃空饷”、“父亲老赖”、“收粉丝礼物”等一系列负面消息集中爆发时,那个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的“完美神话”,突然就“崩塌”了。
一夜之间,被称为“老好人”的他在镜头下的笑容,似乎都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和小心。
在经历这么多次“塌房危机”后,何炅沦落到什么“下场”,他现在又如何了呢?
提到何炅的主持功力,那真是没得说。
想想当年的《快乐大本营》,一度濒临沉寂,是他一头扎进去,费心费力地经营,才硬是把这节目盘活成了陪伴一代又一代人长大的王牌综艺。
还有那些大型直播晚会,万一流程卡壳,比如嘉宾演完了没人接话,那尴尬的几秒钟,他总能拿起话筒,一句“刚刚这安静的画面,是不是让大家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就轻松把场子暖回来。
衔接得天衣无缝,快到你都反应不过来刚才出过状况。
嘉宾嘴瓢说错话,比如把“何炅”喊成“何灵”,他能立马接住,不着痕迹地提醒对方,面子给得足足的。
任达华捧奖杯时不小心打翻了旁边的饼干盘子,场面一度有点僵,他一句“华哥,你怎么还给我留了几块呢?”愣是把潜在的负面话题给掐死在摇篮里。
这种教科书级别的救场,真是数都数不过来。
他的控场也是一绝,碰上话匣子收不住的嘉宾,他能用个玩笑就把话头抢回来。
遇到害羞的新人,他又会主动抛出对方熟悉的话题,耐心引导,帮人尽快放松下来。
他的主持风格,一度是后辈们争相模仿的标杆,影响力可见一斑。
说到他的事业,起点也挺有意思。
还在上大学那会儿,何炅就因为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才华横溢,被央视一眼相中,当上了《大风车》的“毛毛虫”哥哥,成了多少人的童年回忆。
后来湖南卫视更是慧眼识珠,顶着压力把他挖了过去,甚至为了迁就他的时间,把《快乐大本营》的播出从周五挪到了周六。
事实证明,这笔“投资”太值了。
除了主持,他还演话剧,拍电影,给动画片配音,那首《栀子花开》当年也是红遍大街小巷。
金鹰奖、金话筒奖这些主持界的顶尖荣誉,更是拿到手软,不断拓宽“何炅”这两个字的边界。
何炅那股子“老好人”的劲儿,给他的专业能力又添了几分温度。
在《快乐大本营》的舞台上,谢娜时不时就口无遮拦或者不合时宜地抢话,何炅总是特别耐心地给她兜底,甚至主动把她的“迷糊”解释成“有梗”、“放得开”。
对吴昕这样的后辈,在她刚进节目组,紧张得不行、一点自信都没有的时候,何炅总会有意无意地把话题引到她身上,鼓励她多说几句。
这份实实在在的支持,对吴昕后来找到自己的位置,肯定起了大作用。
即便是在真人秀《向往的生活》里,魏大勋口无遮拦地吐槽某个导演,何炅也会马上接过话头,把自己执导的那部《栀子花开》拉出来“自黑”一番,用这种方式替对方的事业“背锅”。
这种处处替别人着想的姿态,太圈粉了。
还有他在访谈节目里,对嘉宾情绪的洞察和共情也让人佩服。
嘉宾说着说着哭了,他不会只是递张纸巾说句“别难过”,而是会安静地陪在旁边,轻轻拍拍对方的肩膀,等人家情绪缓和了再继续聊。
这一切,都让他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和尊重。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老好人”的标签也不是白给的。
当他那些神乎其技的救场和近乎完美的场面调度成了家常便饭,有些观众就觉得理所当然了,甚至会冒出“何炅救场不是他应该做的吗?”
这样的疑问,好像他的专业付出都打了折扣。
更要命的是,这种不设防线的善良,有时候真会让他吃哑巴亏。
比如,曾有那么些个不太出名的艺人,在后台对工作人员颐指气使,何炅好心提醒一句,结果反倒被人在背后嚼舌根,说他多管闲事。
面对品牌方提出的一些不怎么靠谱的代言要求,他顾念着合作一场不容易,也就硬着头皮答应了。
结果呢,品牌方后续一通瞎操作,他自己也无辜地被卷进舆论的漩涡,挨了不少网友的骂。
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他自己受了委屈也常常一声不吭地忍着。
连续高强度录节目累到嗓子都哑了,只要嘉宾们还有兴致,他就强打精神陪着。
这种掏心掏肺的付出,看得不少人心疼:“何老师对别人那么好,可谁来心疼心疼他呢?”
至于他的个人情感世界,那可真是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他几乎从不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但总有些蛛丝马迹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
早些年,坊间一直有传闻,说他跟一个叫王菁的女士关系不一般,对方比他大三岁,在他出书、做专辑甚至事业上做重要决定的时候,都给了他不少帮助。
谢娜的书里提到过的“抱抱”的“爸爸妈妈”,还有何炅解释自家宠物狗称呼时的一些说法,似乎都隐隐约约指向了王菁。
那英有一次在节目里公开调侃“何老师带家属旅游”,更是让这段关系差一点就“实锤”了。
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王菁这个人也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何炅本人呢,对这段往事更是讳莫如深,任凭外界怎么猜,他就是不松口。
于是这段关系也成了一桩悬案,再没人能说得清当年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后来随着王菁的淡出,何炅与一些男性艺人,比如费启鸣、柴格等人的亲密互动照片开始在网上流传。
再加上他早年和戴军那段人尽皆知的深厚友谊被重新翻出来解读,以及他本人长期以来都否认有异性伴侣的说法,关于他性取向的猜测便开始甚嚣尘上,说什么的都有。
如今他年过半百,既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这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多少显得有些“异类”,也难免不让人替他的晚景操心,嘀咕他老了以后会不会孤单。
可谁能想到,真正的危机,会来得那么突然。
2015年,一桩“吃空饷”事件把何炅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举报他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挂着名领工资,却没怎么去上过课。
尽管学校和他本人都出来澄清,说他的工作早就调整成了学校的形象宣传之类的非教学岗位,但为了平息风波,他最终还是选择退还了相关薪酬,并且递交了辞职报告。
这件事,对他的完美形象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
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父亲又被曝出是“老赖”,被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紧接着,更猛的料来了,“快乐家族”被集体指责收受粉丝赠送的贵重礼物,从金条到奢侈品,五花八门。
何炅本人更是被点名批评,甚至还有一些据说是他私下吐槽粉丝礼物的言论流传出来。
这些消息,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却似乎证据确凿,一时间真真假假,何炅也难以自辩,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态不断发酵。
那段时间,曾经那个在舞台上游刃有余、光芒万丈的何炅,好像一下子“凉”了。
他主持的节目,收视率开始出现波动,以往在圈内那种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似乎也打了折扣。
镜头下的他,脸上不再是那个“不老神话”的模样,平添了几分掩饰不住的沧桑,眼神里也少了些过去的自信和笃定。
连说话都透着一股不易察觉的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又触动了哪根敏感的神经。
这种巨大的转变,对比他往日的辉煌,再想想他曾经帮助过的那么多圈内人,如今在他身陷困境时,真正站出来为他说话的人却寥寥无几,不免让人感叹一句“人走茶凉”。
尤其是在这种艰难的时刻,他身边又缺乏核心家庭成员的公开支持和陪伴,更让人觉得他有些孤单和落寞,那种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
不过现在的何炅,显然在主动调整自己人生的方向盘。
他放慢了工作的节奏,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连轴转,逐渐从喧嚣热闹的综艺台前,向更深沉、更安静的幕后领域过渡。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要销声匿迹了。
他策划并主持的文化访谈节目《书途同归》上线后,就广受好评,让人眼前一亮。
在《书途同归》里,他跟作家、学者们坐在一起侃侃而谈,展现出了不同于综艺舞台上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到见解。
观众们这才发现,原来平日里那个妙语连珠、擅长救场的主持人何炅,还有这样沉静思考、富有内涵的一面。
公益事业,他始终没有放下。
他个人的基金会一直在持续资助乡村教育,援建了一所又一所“何炅书屋”,还发起了“无声陪伴”计划,利用智能设备去关爱那些独居的老人。
他推掉了数不清的商业代言,却乐于为那些公益品牌站台,用行动践行着自己“有些钱可以赚,有些钱赚了良心不安”的承诺。
之前身体一度亮起红灯住院的经历,也让他更加关注生活本身,不再只是一味地消耗自己。
他开始坚持健身,学习新东西,研究健康的食谱,甚至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练习正念冥想的心得体会。
有媒体还拍到他跟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些旧友们,组建了一个叫“50单身俱乐部”的圈子,成员大多是些学者、退休外交官之类的非娱乐圈人士。
他们会定期组织读书会和徒步旅行,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简单又舒适的社交生活。
尽管年逾50依然是一个人生活,但他似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和幸福的独特理解。
或许婚姻和子女,真的并非他人生清单上必须完成的选项。
对他而言,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可能比世俗眼中的圆满更加重要。
娱乐圈的是非,外人看得热闹,内里几分真假,谁也说不清。
何炅那身主持的硬功夫,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足够他抵御风浪。
至于他需不需要再来一次所谓的“翻红”来证明什么,也许,他自己早已不在乎了。
他的人生故事,还在继续,只是换了个更舒服的写法。
来源:小琛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