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师德培育新范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8:11 2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已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价值导向。当前,高校教师队伍面临多元价值冲击、职业角色异化等挑战,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亦暴露出传统师德培育模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已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价值导向。当前,高校教师队伍面临多元价值冲击、职业角色异化等挑战,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亦暴露出传统师德培育模式在理念引领与实践路径上的不足。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为破解师德建设困境提供了新视角,其精神内核既根植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亦充分回应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培养需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师德培育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师德培育的内涵诠释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是教育家精神的信仰根基,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价值追求。要求教师超越个体利益,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使命,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职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从历史维度看,无论是张伯苓“教育救国”的宏愿或是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无不彰显教育家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语境下,爱国是本分,亦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高校教师需以“大我”精神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将报国信念转化为育人行动,使理想信念成为师德养成的内生动力。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是教育家精神的人格化表达,强调教师应以高尚的言行成为社会道德的风向标,要求教师实现“学术权威”与“道德楷模”的双重统一。面对学术功利化、师德失范等问题,高校需以教育家精神重构师德标准,强化教师对“身教重于言传”的认知。唯有教师以身载道、以行化人,方能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育人本质,使师德成为引领社会文明的精神灯塔。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文化育人彰显了教育家的文化自觉与文明传承使命,要求教师超越学科边界,以文化浸润培育“立大志、明大德”的时代新人。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担当精神、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通过经典研读、文化实践课程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基因,同时更要回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求,即在比较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使教育家精神成为联通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的桥梁,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深层价值。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育人使命是教育家精神中的核心目标,要求教师以智慧化育、个性化引导实现“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既要传承孔子“有教无类”的传统精髓,亦要契合现代教育尊重主体差异的规律,在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的基础上坚持分层施教、定向施教,突破“知识灌输”的窠臼,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针对不同发展诉求的学生定制成长方案,通过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等实现精准育人,将因材施教能力纳入师德评价标准,以推动育人智慧从经验积累向科学范式转化。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创新意识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行动准则,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术真理的敬畏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要求教师以终身学习应对知识迭代,以严谨治学守护学术伦理,以创新实践破解教育难题。教师需恪守学术规范,学习黄大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精神;在教学中持续更新知识体系,探索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通过科教融合实现“研以促教”,使勤学笃行成为教师群体的文化基因,让求是创新成为师德践行的时代注脚。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奉献品格是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底色,揭示了师德培育中人文关怀与职业伦理的高度统一。“仁爱”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精神内核,教师的仁爱之心超越功利性师生关系,强调以情感共鸣构建教育共同体。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箴言,于漪“用生命歌唱教育”的实践,均展现了教育家对学生的深切关怀。高校教师应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在“严管”与“厚爱”的平衡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尊师爱生的文化生态,使仁爱之心成为师德传承的精神纽带。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师德培育的价值审视

强化新时代教师教育立德树人能力。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注入“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核。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与管理各领域和各方面,通过重塑教师的教育信仰与育人能力,破解工具理性对教育本质的消解,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为引领,坚守教育初心的守正精神,高校教师得以超越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成为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引路人。在数字化时代,“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更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但更需坚守“以文化人”的教育本质,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做好表率,即在数字化浪潮中守住人文温度,推动教师从“经师”向“人师”转变,使立德树人真正成为教育的生命线。

培养引领品质教育的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精神为教师专业发展树立标杆,通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培育兼具教育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教育家型教师”,使其具备扎实的学科素养,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培养教师崇高的职业品格,更能以系统思维重构教育生态,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践行“金课”标准,通过问题导向、跨学科融合等模式激发大学生高阶思维;在科研育人中贯彻“四个面向”,指导学生参与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鼓励教师凝练教育思想、形成教学风格,打破“职称至上”的功利导向,使教师回归教育本真,成为品质教育的创造者与传播者。

建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新图景。教育家精神为教师教育现代化提供文化根脉与实践路标,推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师德培育范式。“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赓续着教师“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传统智慧,“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亦驱动着教师群体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此,高校教师应当成为宣传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目标。从自身出发,以投身教育变革的创新精神作为激励,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洞悉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契合数字时代高校发展与人才培育的实际需求,以促进大学生精神成长、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作为目标,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为高校教育大学生培育贡献机制方案,进而彰显教育现代化的文明自觉。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师德培育的行动路径

自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关乎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构建“制度约束+文化浸润”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一是完善师德负面清单与正向激励制度,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细化为教师政治立场、学术诚信等考核指标,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二是打造沉浸式师德培育场景,利用各类教育家事迹展演、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等主题活动,强化教师职业认同,培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三是建立师德档案动态管理机制,记录教师参与乡村振兴支教、学术伦理承诺等行为,形成基于承诺、践行、评价的管理闭环。高校需将师德建设从被动规训转向价值自觉,使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行为的内在标尺。

打造教师系统培育模式。科学、高效的系统化培育模式,是打造教育家精神培育效果的关键所在。高校应聚焦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创新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构建“分层分类、知行合一”的教师系统培育模式。一是针对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师德研修课程。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理念面向青年教师开展“教育家思想研习营”,通过教育经典共读、名师成长案例剖析,深化育人理念认知;针对资深教师创设“教学实践共同体”,围绕跨学科课程设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主题开展行动研究,推动育人智慧迭代升级。二是推行“双导师制”,为每位新入职教师配备学术导师与育人导师,前者指导学科前沿融合,后者传承因材施教经验,形成“智识传授”与“心灵浸润”的双向赋能,培育年轻教师“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三是通过校本化师德案例库建设、教师教育叙事分享会等载体,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育人策略,最终构建理念浸润、实践反思、协同成长的师德培育生态链。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教师内在品质、教学能力、文理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高校应以教育家精神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学能力+育人艺术”双螺旋提升体系。一是推行“教学学术化”改革,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探索师德培育的动态化、场景化路径。契合“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师培训课程中,通过学习微格教学诊断、AI课堂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与数据分析能力;二是建立“科研反哺育人”机制,鼓励教师将求是创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在科研训练中严于律己,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是实施“教育家型教师孵化计划”,具体可设立名师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通过“传帮带”方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培养青年教师“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价值观,树立“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推动教师融合学科前沿与育人实践,以实现教师从技术熟练者到教育思想家的跨越。

着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推动高校教师量质齐升、着力优化教师管理的重要方式,亦是夯实教师资源公平配置的制度基础,基于教育家精神的共同体理念,高校应构建“结构优化+动态均衡”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一是建立“学科、师德”双维度评价机制,在人才引进中增设师德考察环节,优先选拔具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情怀的复合型教师;二是推进“区域、校际”师资共享,通过教育家领航工程、虚拟教研室等平台,促进优质师德资源向中西部高校辐射;三是创新“教学、科研、服务”的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组建跨学科师德建设团队,引导教师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践行教育家精神,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理念贯穿其中,通过定向培养、轮岗支教等举措,鼓励教师在教育薄弱地区扎根奉献,以实现资源优化与师德养成的双向赋能。

教育家精神通过唤醒教师的主体自觉、强化职业认同、激发内生动力,能够有效破解师德建设中的困境,推动师德培育从“规范约束”向“价值自觉”跃升。当下,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在不同教育语境中的适应性仍需深化,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高校应不断探索师德培育的动态化、场景化路径,以教育家精神为旗帜,将师德建设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构建“大先生”培养的生态系统,最终实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师德根基。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