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俄罗斯一共给中国提了两个醒,一个是让中国小心美西方挑拨中印发生冲突,一个是“普京国师”提醒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千万别犯与普京政府相同的错误。
俄有不祥预感,提醒中国小心,美西方设好陷阱,印度突增50万大军。
最近俄罗斯一共给中国提了两个醒,一个是让中国小心美西方挑拨中印发生冲突,一个是“普京国师”提醒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千万别犯与普京政府相同的错误。
我们重点看看第一个,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外长近日对华示警:美西方刻意用"印太"替代"亚太"的称谓变化绝非偶然。
在他看来美西方是想借机构建一个以价值观划界的同盟体系,将印度包装成“民主伙伴”,而把中国推向“战略对手”的位置。
简单来说,美西方的终极目标就是中印反目,最好能发生冲突打起来,这样他们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更耐人寻味的是,拉夫罗夫特意将中印称为“伟大的朋友和邻居”,这种微妙措辞既是对中国的善意提醒,也是对印度莫迪政府的隐晦敲打:若一味倒向西方,最终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其实俄方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俄方情报显示,近期印巴冲突的突然升级存在明显人为操纵痕迹。
而这幕后的黑手正是英国,据悉,英国情报机构通过6个非政府组织渗透印度边境决策层,故意选在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活动期间制造事端。
这一手笔可谓一箭三雕:既干扰俄罗斯的外交布局,又在中国西部边境埋下隐患,还能测试中印两国的战略定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现在印巴已经停火,但印度依然野心勃勃,环球网消息,印度突然宣布向克什米尔增派50万兵力,其中4000名退伍军人转为“静态警卫”,这种异常调动很难用常规安全需求来解释。
从军事角度看,印军虽人数占优,但依赖一条每年封山半年的斯利那加-列城公路补给,T-72M1坦克和米格-21等老旧装备也难以支撑高强度对抗。
所以,这些印军虽然不足为惧,但为印巴局势增加了不小的变数。
印巴的不稳定将导致中国边境的不安稳,这也是俄方会示警中国的主要原因。
当前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占比已升至30%,中俄贸易更成为其突破西方制裁的生命线。一旦中印冲突爆发,欧亚大陆的地缘稳定将彻底撕裂,俄罗斯的能源命脉和经济复苏计划都将遭受重创。
此外,印度近期拒绝签署俄乌和平倡议,并在军购上加速向美西方靠拢,进一步加剧了莫斯科的焦虑。
拉夫罗夫的发言,某种程度上也是俄方对印度的一次战略试探,若新德里继续与西方深化合作,莫斯科或将调整其“平衡外交”的既有策略。
话说回来,美西方会如何挑拨中印,设置这个陷阱呢?
笔者看来有四个层面:
军事上,美国不仅与印度共享卫星情报,还提供高海拔作战装备,甚至通过“四方安全对话”将印度纳入对华包围网。
外交层面,“印太经济框架”和“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等小圈子,正试图将印度与西方利益深度绑定,削弱其在“全球南方”与中国合作的空间。
经济领域的“友岸外包”策略更为阴险,西方刻意将产业链从中国转移至印度,人为制造两大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态势。
而在认知作战方面,西方媒体持续炒作中印边境摩擦,将印度塑造成“对抗中国扩张的民主堡垒”,这种叙事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印度精英层的决策倾向。
面对复杂局势,中国的破局之道在于战略定力与精准反制的结合。
近期西部战区开展的高原全域攻防演练,直指印军补给线脆弱性,一旦冲突升级,解放军可通过切断斯利那加公路等关键节点,使前线印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经济上,中国手握对印贸易顺差和关键原材料出口的筹码,若印度过度挑衅,这些“经济杠杆”足以让莫迪政府三思。
此外,中俄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协作正在深化,通过多边机制对冲美印军事冒险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始终留有余地,近期仍推动中印边境事务磋商机制,为潜在危机预留外交缓冲空间。
当前危机本质上是陆权与海权国家的世纪博弈。美西方推动"印太"概念的根本目的,是要将中国封锁在"第一岛链"内的同时,诱使印度成为陆上牵制中国的棋子。
但中俄背靠背协作形成的战略纵深,使这套围堵方案始终存在致命漏洞。
解放军在洞朗地区建立的立体监控体系,已能对印军偷袭行动实现分钟级反应;中巴经济走廊形成的战略支点,则从南翼构成了对印威慑。这些实实在在的防御部署,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能遏制军事冒险。
俄罗斯的预警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了美西方“以印制华”的算计,也折射出中俄印三国关系的微妙平衡。
来源:薛小荣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