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录 2025年第五期 总第十六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7:44 1

摘要:《论衡》,始作于永平二年—永元二年 即(公元59年—90年)完成,先后历时30余年。建立了完整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同时还讨论了宇宙运作、传染病起源、农业虫害起源等科学问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著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录(2025年第五期,总第十六期)

【《论衡》简介】

《论衡》是东汉王充所著。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论衡》,始作于永平二年—永元二年 即(公元59年—90年)完成,先后历时30余年。建立了完整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同时还讨论了宇宙运作、传染病起源、农业虫害起源等科学问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著作。

【《论衡》作者王充简介】

王充(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人。东汉时期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论衡》精华句赏析 * 续三】

-30-不清不见尘,不高不见危,不广不见削,不盈不见亏。摘自《论衡·卷三十·自纪篇》

【释义】不清洁的东西就不存在被污染的问题,地位不高就不会被人危害,面积不宽就不会被削减,装得不满就不会被损耗。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当物体或表面不干净时,我们才会注意到上面的灰尘;只有当我们站在较高的地方时,我们才会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只有当我们的视野足够开阔时,我们才会察觉到空间的缩小;只有当容器不满时,我们才会感觉到容量的不足。这句话强调了对比和参照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评价事物时应当考虑其相对性和完整性。

-31-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摘自《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

【释义】不亲眼观察亲口询问,那对世间事物就无法全部了解。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和亲身经历在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中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仅仅依靠书本知识、传闻或者二手信息,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亲自观察、体验和探究,才能获得深刻而真实的认识。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礼记·中庸》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说法,强调了学习过程中观察、询问、思考、辨别和实践的重要性。

-32-比不应事,未可谓喻;文不称实,未可谓是也。——摘自《论衡·卷三·物势篇》

【释义】打比方与事实不相应,不能算讲清楚了;写文章与事实不符合,也不能说是正确的。

【赏析】这句话从文学层面强调真实准确。在文学创作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能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但此句强调比喻要契合事实,如果比喻不当,就无法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不能让读者清晰地理解。写文章亦是如此,内容需与事实相符,只有这样,文章才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它倡导一种严谨、务实的文风,反对虚浮、夸张、不切实际的表达。而从思想文化层面,这一观点体现了王充务实的思想。他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实际情况。在思想文化领域,这种务实精神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对客观事实的探究和分析,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和虚假的言论中。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文学创作、新闻报道还是学术研究,都需要遵循真实、准确的原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容易传播,我们更应该秉持“比应事”“文称实”的态度,确保所传达的内容真实可靠,以维护社会的诚信和公正。

-33-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摘自《论衡·卷五·感虚篇》

【释义】如果不是日日都积累寒冷,是不会有霜雪降临的;如果不是长久保持温热,冰雪是不会融化的。

【赏析】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中温度变化与物态转变之间的关系。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寒冷还是温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和显现其效果。同样,在其他领域,如人的成长、学习或事业发展等方面,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这句话也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强调了持续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34-采善不逾其美,贬恶不溢其过。摘自《论衡·卷十八·感类篇》

【释义】赞赏一个人,不夸大他的优点;贬斥一个人,不夸大他的缺点。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公正客观评价他人的原则,即在表扬或批评时都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这样的态度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深刻的理解和对道德行为的高度推崇。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时要保持理性和公正,既不要过度美化也不要恶意诋毁。

-35-志有所存,顾不见泰山;思有所至,有身不暇徇也。摘自《论衡·卷二十八·书解篇》

【释义】心中存有远大的志向,就会连泰山也看不见;思想达到了某种境地,自己就没有空闲来有所谋求。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当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时,他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至于忽略了周围的一切,包括那些看似巨大的障碍或诱惑。这种精神强调了专注和决心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志向和思考能够让人超越平凡,达到非凡的境界。所以,我们无论在学习或工作中都要具备这种一心一意,不受外界一切干扰的专注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实现既定目标,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

-36-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摘自《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

【释义】人的才能有高下之分,要想了解事物就得开始学习,只有学习了才会明白,不问是不会认识事物的。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有些事物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又不能通过思考得知的,我们要通过不断问别人,向别人学习,去获得知识。学与问有机结合是我们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

-37-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摘自《论衡·卷三十·自纪篇》

【释义】身处安逸舒适的环境中,不应该放纵自己的欲望,身居贫穷困顿的环境中,依然要保持自己崇高的志向,毫不倦怠地奋斗。

【赏析】这句话的是在强调,处于安逸、舒适的环境而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在艰苦贫困的条件下也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品质。这句话表达了王充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他认为,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人都应该保持自我约束和坚定的意志。在安逸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被各种诱惑所迷惑,从而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而在贫困和苦难中,很多人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此,这句话强调了在不同生活状态下保持自我管理和坚持的重要性。

-38-命有贵贱,性有善恶。摘自《论衡·卷三·本性篇》

【释义】命有贵贱之分,性有善恶之别。

【赏析】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对人类两种关键属性——命运和本性的认知。“命有贵贱”指的是人的命运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和境遇,有的人一生富贵顺遂,能够享受到荣华富贵、功成名就;而有的人则一生贫贱困苦,遭遇诸多挫折和磨难,难以摆脱困境。“性有善恶”表明人性存在着善与恶的分别,有的人天性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乐于帮助他人;而有的人天性邪恶,自私自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在于理解人性多样性:“性有善恶”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各不相同。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他人的善恶,对于善良的人给予尊重和赞扬,对于邪恶的人保持警惕并引导其改正。尊重命运差异:“命有贵贱”让我们明白每个人的命运起点和发展轨迹是不同的。

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命运好而骄傲自满,也不应该因为他人的命运差而歧视或贬低他们。相反,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命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同时对于命运不佳的人给予理解和帮助。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看待“命有贵贱,性有善恶”这句话。既要认识到命运和人性存在着差异和分别,又不能将其绝对化。在命运方面,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起点,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改变命运的走向。在人性方面,我们应该相信人性的可塑性,通过教育、修养和自我反思来培养善良的品质,抑制邪恶的念头。总之,“命有贵贱,性有善恶”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命运和人性问题。

-39-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摘自《论衡·卷一·逢遇篇》

【释义】处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贤能,只不过受到重用;地位卑贱低下,未必愚笨,只不过不被赏识。感悟:对于处于上层的管理层,未必都是德行好、能力强,只不过是上级喜欢的小人;而底层的有能力的人没被赏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才选拔和命运机遇的看法。王充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高位和显赫的地位,并不是由他的才能和品德决定的,而是受到时代背景、机遇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一个贤能的人,如果生不逢时,也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位置和认可。相反,一个才能平庸甚至品行不佳的人,如果遇到了赏识他的时机,也可能获得高位。因此,王充强调了“遇”(机遇)的重要性,并指出不应该仅仅以外表的尊卑来判断一个人的贤愚。这句话在现实中仍有劝解意义,他告诫人们理性的看待人才选拔和命运机遇的复杂因素,只要不断修炼,努力进取,总会有逢时得势,被伯乐所赏识的。

-40-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摘自《论衡·卷一·命禄篇》

【释义】努力劳作不求富贵,那么富贵就会自然而然来到了。

【赏析】这句话的含义是,只要努力工作,不追求财富,财富自然会来。它强调了努力和勤奋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人生中的积极作用。这句话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哲学观点,即通过努力和真诚的工作,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实现往往伴随着财富的积累。也就是说,富贵荣华无需强求,只要你不断努力,时来运转,也就功成名就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经过辛勤的努力积累,往往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收获。

(西安市鄠邑区关工委传统文化报告团)

选编:焦万利 赵武荣 推介: 李景宁

2025年5月12日

来源:鄠邑李景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