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肠化&增生,胃开始想“摆烂”!是癌变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7:24 2

摘要:如果把胃比作一片生机勃勃的“消化牧场”,胃黏膜就是其中的肥沃“土壤”,上面住着勤劳的胃腺体细胞,每天辛勤工作、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来分解食物“肥料”,同时像牧草一样自然更替、维持牧场活力。

陪你干饭一辈子的“铁哥们”是谁?

答案:你的胃

前不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一)

张雪群主任医师

给大家做了一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

科普直播

有关胃镜检查报告单上的

“萎缩”“肠化”等字眼的提问

令人目不暇接

有不少患者心生恐惧——

“医生,我这是不是癌前病变?”

“离胃癌不远了吗?

“我这病会不会很严重?”

今天我们一次性讲清楚

PART 01

“萎缩”“肠化”到底是个啥

如果把胃比作一片生机勃勃的“消化牧场”,胃黏膜就是其中的肥沃“土壤”,上面住着勤劳的胃腺体细胞,每天辛勤工作、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来分解食物“肥料”,同时像牧草一样自然更替、维持牧场活力。

长期的炎症侵袭让胃黏膜上的腺体减少甚至消失,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能力随之下降,同时胃黏膜也会变薄,类似于“土壤退化、牧草枯竭”,这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对“坏兄弟”,萎缩是兄,肠化是弟,一般先有萎缩、后有肠化。当胃黏膜受损后,部分区域被类似小肠或结肠的黏膜细胞取代,就像是牧场的草地里青草没了,却长出了不属于它的荆棘。

“荆棘”一开始只有零星一两株,定期除掉就好。但如不管不顾,任其疯长,发生上皮内瘤变,就会造成整片土地沙漠化(癌变)。

张雪群主任医师解释

胃癌的发生并非朝夕之间,通常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胃部的长期炎症刺激(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腺体萎缩(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肠化)→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轻度→中度→重度)→胃癌。

PART 02

“萎缩”“肠化”一定会癌变吗

从肠化到胃癌,是一段长时间的复杂发展过程。目前,已有研究显示,萎缩性胃炎5年内发展为胃癌的概率为0.1%,肠化发展为胃癌的概率为0.25%。如果及时发现“萎缩”与“肠化”,只要接受消化内科专业的治疗,发展成胃癌的概率非常小。

如何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呢?张雪群主任医师介绍,约30-40%患者其实并无明显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但是,如果您出现以下情况,要特别当心,抓紧时间做个胃镜排查一下:

消化不良

上腹隐痛、饱胀、早饱,提示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下降

反酸烧心

胸骨后灼热感、酸水反流,提示胃黏膜屏障受损,胃酸刺激

贫血相关症状

乏力、头晕、面色苍白,提示胃酸减少导致铁、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体重下降

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提示长期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足

当上述情况超过一个月,且出现体重明显下降、黑便、贫血进行性加重情况时,建议放下手里的一切大小事,立刻马上做个胃镜明确诊断。

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腌制食品摄入过多,有胃癌家族史,都是胃癌的高危诱因。40岁以上人群也应定期筛查(胃癌发病率明显提高)。

PART 03

查出“萎缩”“肠化”如何复查?

如果您在检查胃镜时,报告单上出现“萎缩”“肠化”等字眼,不要慌张,给您这样的复查节点:

基于萎缩范围:

萎缩范围复查频率备注轻度萎缩每2-3年若无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可适当延长间隔中度萎缩每1-2年重点关注肠化范围及类型重度萎缩每6-12个月需结合肠化及不典型增生情况

根据肠化的程度:

肠化程度复查频率备注轻度肠化每2-3年若无萎缩或不典型增生,可适当放宽间隔中度肠化每1-2年需结合萎缩范围及肠化类型重度肠化每6-12个月重点关注肠化类型及是否伴不典型增生

如果出现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程度复查频率备注无根据萎缩和肠化情况参考上述标准低级别每6-12个月需结合内镜下表现,必要时内镜下治疗高级别每3-6个月建议内镜下切除治疗,术后密切随访

此外,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爱胃护胃?

调整饮食

推荐深色蔬菜(如菠菜、胡萝卜)、优质蛋白(如鱼、蛋、豆制品)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避免吃太多腌制、烧烤食品,也尽量少吃辛辣、过冷、过热食物,避免用浓茶、咖啡、酒精等长期刺激胃部。

调整生活方式

生活上,戒烟限酒、规律饮食、减轻压力,都有助于我们和“胃”搞好关系。

专家特别强调,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中,10%-20%发展为萎缩性胃炎,1%-3%进展为胃癌。所以,一旦发现HP感染,要尽快就医根除!

本文专家

来源:浙大一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