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烟台的中考改革,自出台以来就一直受到关注。详见:《烟台中考改革征求意见:计分科目6门总分570》《烟台中考科目改革前后对比分析》。
一
烟台的中考改革,自出台以来就一直受到关注。详见:《烟台中考改革征求意见:计分科目6门总分570》《烟台中考科目改革前后对比分析》。
截止4月27日,征求意见阶段已经结束了,估计不会有大的改动。
意见显示从 2023 年秋季入学的初中学生(现初二年级)开始实施改革,到 2027 年形成新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其中计分科目大幅减少至 6 门,总分变为 570 分,语文、数学、外语分值均为 120 分,物理 80 分,化学 70 分,体育与健康 60 分。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学等文科科目变为等级科目,以等级评价呈现,在升学中作为限定条件使
用 。
改革后的中考更加注重学科的分层和综合素质的评价,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的分值占比提升,而地理、生物等学科虽然退出主科,但等级不过关仍会“一票否决”。这种改革趋势与高考的“3+3”模式相衔接,未来初高中衔接将更加紧密。
虽然中考改革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但它也反映了教育体系对学科结构和人才素质的重新审视,文科教育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找到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
在高校领域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复旦大学文科招生比例从 30%-40% 腰斩至 20%,工科创新学院增到 6 个。这种调整并非复旦大学的个别现象,而是全球高等教育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
在国内,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高校撤销的专业中,文科专业占比颇高,例如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学等专业被撤销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国外,哈佛大学取消了30多门本科生文科课程,英国肯特大学也宣布逐步淘汰部分人文学科课程。这些调整的背后,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高校对自身学科布局的优化。
再看就业市场,2024 年安徽高校就业报告显示,教育学、传播学霸榜失业率 TOP5,计算机毕业生平均月薪 1.2 万,是历史学专业的 2.3 倍。
2024年高考改革的“物化捆绑”政策,想必令大家印象深刻。即部分高校及专业在招生时明确要求考生必须同时选择物理和化学两门科目。
这一政策的实施,虽然主要是为了优化学科结构,促进理科人才的培养,但也对文科生的升学选择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文科生在选择专业时,可能会面临更多挑战,这也促使文科教育需要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创新。
如此种种现象交织在一起,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文科,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有人断言 “文科已死”。
三
文科真的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文科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9 世纪工业革命催生童工血汗时,是狄更斯的笔锋刺破黑暗,用文字唤起社会的良知;爱因斯坦从贝多芬交响乐中捕捉物理灵感,艺术与科学在此刻碰撞出火花;乔布斯将书法美学注入苹果基因,让科技产品拥有了人文温度;当算法囚禁思维、AI 冲击伦理时,我们亦需人文精神重铸价值坐标。
从《荷马史诗》到《资本论》,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文科从未缺席。
人类文明的每次飞跃,从来都是科技与人文的 “双人舞”,文科所承载的人文关怀、批判性思维、审美能力等,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深层动力。
四
既然文科如此重要,为何会给人一种 “已死” 的错觉?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冲击。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社会对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传统的文科专业就业市场饱和,专业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例如,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现在的翻译平台能力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甚至正在超越专业的翻译,这使得翻译专业存在被替代的风险。
另一方面,文科教育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去一段时间,文科因 “成本低、扩产快” 成为地方院校升格的捷径,导致一些学校盲目增设文科专业,师资从思政教师 “转岗” 充数。这种 “大跃进” 式扩张,让文科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文科论文量产 “空心课题”,既丢了解释世界的初心,也断了回应现实的地气,最终被舆论贴上 “无用” 标签。
五
文科不会死,但需要进化。
面对当前的困境,文科教育必须主动求变。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在学科设置上,教育部 “新文科” 改革已释放信号:淘汰 “注水专业”,打造数字人文、科技伦理、大数据传播等交叉学科。
许多高校已经行动起来,斯坦福大学将伦理学植入人工智能课程,培养懂技术的哲学家;清华大学从数字人文的视角用大数据解读《红楼梦》,让冷门绝学焕发新生。
复旦大学提出“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策略,通过跨学科合作,文科可以为理工科提供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理工科则可以为文科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思维的支持。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提升文科专业的实用性和竞争力,还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复旦大学外语系新增 “翻译 + 计算机” 双学位,法学院开设 “AI 法律分析” 课程,文史哲专业推行 “经典阅读 + 数据科学” 培养模式。这些 “杂交专业” 毕业生起薪直接飙升 40%,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
在教学方式上,要推进教学和科研的数字化转型。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文学作品,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同时,加强与行业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项目策划等,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些新闻传播专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新媒体项目运营,积累实战经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类命运,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成为数字化时代的 “清醒者” 和 “引领者”。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培养文理兼修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更全面、灵活且深刻思维方式的人才,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无论是气候变化需要环境社会学介入,还是金融风险依赖行为经济学预警,文科都需要从 “风花雪月” 转向 “危机拆解”。
文科不会消亡,它只是需要在时代的浪潮中进化。
我们期待看到文科教育通过改革创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继续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让我们一起见证文科的进化之路,因为一个只有代码没有诗、有算法而无伦理的世界,或许走得很快,但一定走得很冷。
来源:笪笪聊教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