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同心筑长城 双拥花开耀山城——重庆市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7:04 1

摘要:“收到儿子立功的喜报,我感到无比骄傲和欣慰。”徐璨的父亲徐本庆表示,希望徐璨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牢记军人的职责和使命、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张莎 实习生 范传龙

近日,九龙坡区军地有关部门组成慰问组,为现役军人徐璨家庭送去二等功喜报。

送喜报仪式上,区人武部相关负责人宣读了喜报,对徐璨在部队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对军属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收到儿子立功的喜报,我感到无比骄傲和欣慰。”徐璨的父亲徐本庆表示,希望徐璨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牢记军人的职责和使命、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一封喜报,饱含着军人厚重的荣誉,凝聚着军属的无私奉献。这场仪式将军功荣耀转化为社会尊崇,有力提升了军人军属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这仅是重庆双拥工作的缩影。近年来,重庆市各级各部门和驻渝部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为抓手,推动地方支持部队、部队支援地方、全民拥军氛围营造“三位一体”协同发力,16个区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军政军民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新时代双拥工作的“重庆篇章”愈发厚重。

政策筑基服务暖心 地方支持彰显硬核担当

在重庆,双拥工作始终是“一把手”工程。全市健全教育培训、优待抚恤、随军家属安置等20项政策制度,抚恤补助标准实现“二十连增”。2024年,1428名军人子女优先享受优质教育资源,1192家企业为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沙坪坝区“百企千店”拥军联盟便是典型——商铺门前“拥军企业”牌匾醒目。退役军人许灵创办的企业带动600余名战友就业。488户立功受奖军人家庭收到喜报时,脸上洋溢的荣光成为城市最温暖的风景。

驻区部队的后方难题更被精准破解。江津区通过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投入资金完成部队环境整治、训练场建设等12项工程。

渝北区则创新打造退役军人就业实践基地,联合空港保安公司提供300余个岗位,招聘退役军人占比超20%。“从战场到职场,基地帮我们找准了‘新战位’!”退役军人王建明在就业指导巡回大讲堂中感慨。

政策托底,服务暖心,重庆以制度化的“硬支撑”和人性化的“零距离”,将尊崇军人落实到具体行动。

从“百企千店”的拥军承诺到就业实践基地的精准赋能,地方与部队无数次“双向奔赴”。正如一位军属所言:“在重庆,尊崇军人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行动。”

危难冲锋振兴聚力 部队支援书写军民情深

驻渝部队与地方的“双向奔赴”,在“急难险重”中尤为炽烈。

2024年7月,黔江区、巫溪县等地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驻渝部队再次挺身而出。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五支队130名官兵星夜驰援,在黎水镇黄泥村疏通道路、改道河流,转移受困群众400余人,打通救援“生命通道”;垫江县、云阳县洪水退去后,该总队执勤第一、第三支队官兵昼夜清淤排障,涉水清理垃圾淤泥1800余立方米,徒手疏通排水沟,助力70余户商户民宅恢复经营和生活。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突发险情,驻渝部队始终与地方力量紧密协同。一次次逆向冲锋、一夜夜连续鏖战,军民携手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让“双向奔赴”的鱼水深情在危急时刻愈发闪耀。

和平年代的“战场”亦在田间地头。2025年2月,涪陵区180余名官兵和退役军人志愿者走进百胜镇,为劳力不足的农户收砍100吨青菜头。“迷彩绿”与“菜头白”交相辉映,军民合力绘就丰收画卷。

在种植户黄昌彬的18亩菜地里,官兵们挥刀砍菜、剔筋分拣,动作行云流水,仅半天便清出6亩地,垒起小山般的“青菜头方阵”。“这些要我一个人收的话,得花好多天。多亏人民子弟兵!”黄昌彬望着堆积如山的成果,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驻渝部队还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帮扶37个村发展产业、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超千吨;海军某部与渝北实验中学签订共建协议,官兵担任“国防辅导员”,为4000余名师生播撒爱国报国的种子。

一面旗,连起家国两端;一封信,播撒爱国火种。2025年初,江北区鲤鱼池小学开学典礼上,一面曾飘扬在祖国边防哨所的国旗与戍边战士的语音回信,成为学生们最珍贵的“开学礼”。

“这面国旗见证过风雪中的坚守,希望你们带着这份信念勇敢追梦!”战士的寄语在校园回荡,孩子们轻抚国旗上的风霜痕迹,眼神炽热。这份特殊的礼物源于一场跨越千里的“对话”——此前,该校师生通过江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情系边海防”活动,将手绘书画、真挚信件送至边防;官兵以国旗为信,用边疆故事回应童心。

灾难面前,他们是逆行的“迷彩长城”;乡村振兴中,他们是扎根的“绿色先锋”。驻渝部队以行动证明:军人的担当不仅在战场,更在守护万家灯火的平凡坚守里。军为民冲锋,民为军铸盾,这份“你护我平安,我助你强军”的鱼水深情,正是新时代军民团结最生动的注脚。

双拥文化浸润全民参与 尊崇军人风尚薪火相传

在重庆,双拥不仅是政策与行动,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自觉。全市投入2.71亿元新建改扩建双拥主题公园30个,总面积2322亩,年均接待市民休闲参观410万人次。

江津区双拥主题公园内,19.91米的“双拥”雕塑巍然矗立,纪念1991年首获全国模范县殊荣;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国防教育展板、双拥文化林吸引市民打卡,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龙洲湾双拥公园依山而建,在巴南中心城区铺展出一幅军民情深的立体画卷,公园登山步道沿途以剪纸连环画回溯南泉战役、抗洪救灾等双拥历史,让双拥文化在市民漫步间自然流淌。

在军神广场的苍翠怀抱中,开州双拥公园如一幅流动的红色长卷徐徐展开,青铜铸造的“时代嘱托”卷轴镌刻着领袖寄语,子弟兵光荣榜星光跃动。

社会化拥军品牌同样熠熠生辉。大足区烈士母亲张兴会20年缝制千双鞋垫送边防的故事,成为公园“活教材”,她先后7次进藏,与“兵儿子”们跨越2000公里的亲情,让无数人泪目。

江北区“崔妈工作室”十年如一日为老兵排忧解难,协调入学、就业等难题千余件;“红岩老兵”志愿队5年构建三级服务网络,成为应急抢险的“硬核力量”。

在沙坪坝轨道交通站,双拥微视频滚动播放,“拥军风景线”穿梭山城;南岸区家政协会与退役军人事务局签约,为优抚对象提供就业、消费优待,“小服务”折射“大情怀”。

从地标雕塑到街头微视频,从“鞋垫妈妈”的千针万线到“崔妈”的千言万语,重庆用双拥文化浸润人心,以双拥典型凝聚共识。当双拥成为全民自觉,当尊崇军人化作城市基因,这份薪火相传的军民情,便超越了时空与血缘,成为一座城市最温暖的精神底色。

巴山渝水,见证军民同心的赤诚;时代征程,激荡双拥并进的力量。从服务保障的政策托底到抗洪抢险的逆行身影,从田间的“迷彩绿”到校园的“国防课”,重庆正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在这里,尊崇与奉献交织,传统与创新共融,一幅军政军民团结的壮美画卷,正为新时代双拥工作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